大 洋

  1. 表层纬向自然带由于太阳辐射按纬度分带作用,使 200 米以内的海洋表层温度、盐度、含氧量及海洋生物沿纬度呈带状分布,分为北极带、北温带、北热带、赤道带、南热带、南温带、南极带等大洋表层自然带。

  2. 大洋底层自然区 200 米以下水体受太阳辐射能影响较小,随着深度和与大陆的距离发生变化、更替,呈经度方向延伸,

从大陆向大洋中心可分为大陆坡(次深海区),深 200—500 米至 1500 米—

2000 米;深海盆(深海区),深 1500—2000 米以下。大陆坡坡度大(20—

40°)、松散物质多、动植物少,深海区则以生物软泥为主。

(三)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

在地带性、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下,形成大陆内部地区性分异规律。

  1. 地带段性 地带性规律在大陆东西岸或内部的表现。如亚洲东岸可分

为:温带针阔混交林棕壤地带、暖温带阔叶林褐壤地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热带雨林砖红壤地带。

  1. 地区性

    在大陆内部,大的地貌造成区域分异规律,如东北平原、兴安山地、华北平原、蒙古高原等。

  2. 垂直带性 自然要素随高度变化的规律。以长白山为例,海拔 500—

1000 米为针阔混交林,1000—1200 米为红松针叶林,1200—1800 米为云杉林,1800 米—2100 米为岳桦林,2100 米以上为高山苔原。

(四)地方性分异规律

它是比区域性分异规律更小的分异规律。可分为中地形垂直分化(垂直带内的随高度分异,如针阔混交林这一垂直带内不同高度针阔叶树种比例、群落组成、土壤的分异),基岩地面组成物质造成的差异(如花岗岩为基岩的土壤和以玄武岩为基岩的土壤的差异)和地方气候的分异(如不同坡度产生的气候差异及土壤植被差异)。

除以上分异规律外还有更低一级的分异。自然界这些分异规律与地下资源、能源一起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空间分布起着极大的制约作用,特别是对人类第一产业(农业、牧业、水产业)的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人的生物学特性、农业、牧业、水产业也具有纬度地带性、垂直带性、经度省性等特征,甚至建筑、民宅、风俗习惯等方面也都深刻地打上这些规律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