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在文化建设上的意义
一、地理教育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极好形式
一般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到了异国他乡之后立即产生一种新鲜感,而其中最突出的印象是人。一个地域人的整体形象鲜明地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风貌,有的文明、勤奋、知识素养很高,有的则愚昧、懒惰、野蛮无知。国家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民族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世界上除了极个别资源型国家外,还找不到一个两者负相关的例子。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靠什么?当然靠教育,但说得具体一点就是靠了解,即靠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对自己、对自己家乡、对自己国家的了解, 对自身以外的外部世界的了解。地理学在这个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它是了解的窗口。如果其他科学教育以“理”为突出特点的话,那么地理教育更多的是“知”,它为人们提供对比分析、反省自己、理解对方的知识和素材。地理教育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来说是陶冶情操、树立理想的重要教育内容, 它只少可以起到如下几方面作用。
(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心环境问题、做自觉地理智地与自然合谐共处的新人
人的自然观是人类知识文化素养的重要方面。如前面所讲到的古代的人曾把自然神化,而压抑和轻视自己的力量。漫长的中世纪,这种自然观造成了科学文化的落后和社会的黑暗,人类从自然中得到的利益与后来短暂的近代和现代是无法比的。近代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发展曾一度使人类忘乎所以,产生与自然对立的自然观,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干了很多破坏环境的傻事。现代的人类与自然合谐共处的自然观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正是通过地理学来实现的。中小学的野外地理观察、实习夏令营,在每个人的成长中都留下良好的印象;地理课外研究小组、兴趣小组总是很受欢迎的;很多大学问家后来献身于地质学、生物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关于自然界的科学都是从最初的地理学教育中萌发出对未来事业的趋向性的,也就是说是对大自然的爱激励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近代的李特尔、现代的李四光等都是如此。教育孩子热爱大海、热爱森林,爱护、保护野生动植物,本身就陶冶了美好的情操,培养了与自然的亲近感,同时也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因为这些美好的思想总是和热爱和平、热爱人类、友爱信任等社会道德连在一起的,而与战争、自私、仇恨等社会行为格格不入的。
当代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了社会问题,保护环境就像保卫和平一样是现代人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关于环境的教育也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使他们关心所生存的世界的资源、粮食、公害、人口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自觉地萌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这些思想意识是现代社会人类文化素质中不可缺少的成份。我国前些年盲目的增殖人口,破坏森林草原、乃至时至今日个别地区仍在用破坏山林的代价“搞活经济”,所有这些都是与决策者文化素质低、缺少环境意识有关。所以地理教育对未来社会人材的形成,具有难以估量的潜在效益。
(二)培养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感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任何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遵从性,都属于一定的国家、民族和社会集团。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品质,也是
国家存在发展的精神支柱。热爱的前提是了解,这个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地理学家的肩上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地理教育的社会意义,高度评价了地理教育在培养国民爱国主义思想方面的作用。对每一个有文化的人来说,对自己祖国的了解几乎都是从小学、中学地理课开始的,正是因为认识、了解到祖国广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丰富的资源、悠久的传统,美丽的河山才能树立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精神力量的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压迫下,有的国家成千上万的人倒戈、投敌,有的国家则连一个伪政权都建立不起来, 法西斯不得不实行直接的军事占领。这种悬殊的差别实际上是民族素质的差别,是民族自尊心、民族凝聚力强弱的表现。爱国主义的民族意识正是经长期的教育培养形成的。在现代的国际政治社会中,意识形态所划分的营垒并不十分明显,而民族意识却表现十分强烈。没有民族团结、自尊、自强的信念,国家的强盛是不可能的,离开爱国主义谈国际主义、世界主义,只能是空话。“东亚病夫”时代中国人在世界上是被人看不起的,如今政治上独立“站起来了的中国人”在国际社会上外国人就不敢等闲视之。将来我们经济上也强盛了,那时就会完全地站起来。所以国家观念的教育是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当今世界几乎每个国家都在通过地理教育挖掘自己民族的优越之处,借以教育人民教育青少年热爱自己的国家。对于十一亿人口的我国来说, 这方面的任务更为艰巨,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多民族的,尚有台湾、香港、澳门等问题存在的国家,反对分裂意识,加强统一发展的信念教育就更为重要。
爱国主义的另一个方面是国情教育,即实事求是地教育国民和青少年认识了解国家的长处和短处即看到优越的可以自豪之处又要看到困难和问题, 增加发展的紧迫感和对前进中困难的理解,增加民族的凝聚力同心同德地建设发展国家。
(三)培养增强国际理解,促进改革开放意识
地理学如同一面镜子,它既可以发现自己的长短,也可以发现别人的优劣,以利相互借鉴学习。因此它是国际间人类互相理解的有力工具。地理教育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历史上错误的片面的地理教育曾对反动的民族主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鼓吹“生存空间”的法西斯学者豪斯霍费尔,就曾披着地理学科学的外衣,宣传日尔曼民族的“优越”和其他民族的“低劣”, 鼓吹法西斯强权政治,煽动人与人之间的仇恨、歧视和偏见。日本的地理学也几乎同时掀起“地政学”的狂热,鼓吹其大和民族之“优越”,生存空间之狭小等谬论。这种虚伪的民族自尊心,既伤害了其他国家人民,也伤害了德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结果使广大善良的人民惨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祸之苦,甚至至今民族之间遗恨尚不能说完全消除。解放后我国的地理教育因受“左”的思想束缚,对外部世界的客观状况并没有全面介绍给人民、介绍给青少年。当我们还陶醉在“世界革命中心”的时候,致使对西德、日本等战后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情况一无所知,很多方面落后于人。我国当前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了解世界成了实行这一政策的重要保证,地理学正是承担这一任务的重要学科。在当前国际交往频繁,国际信息极为丰富并且不断更新的时代,地理教育更要适应这种形势,努力建设适合我国国情、客观介绍外部世界的新体系。笔者有幸接触了一些国外地理教材、地理刊物和地理报道等读物,从中受到启迪。就美、英、西德、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来看,
其地理刊物数量之多,教材中地理信息更新速度之快,确实是我国暂时所不能比的,但在其内容中对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可以说充满了偏见,着意于宣传落后的一面、不文明的一面,而对社会生活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却反映得很少。我国的地理教育应当消除这种弊病,成为中国人民了解世界、向外国人民学习,增强国际友谊和信赖的工具。地理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 也有社会教育问题。像日本编辑出版的《世界文化地理大系》、《世界风俗地理大系》等大型丛书,对其国民地理知识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从事地理教育的专业队伍还比较小、出版物也比较落后,急需迎头赶上。最近法国地理学家 VictorPrevot 专门写了一本叫《地理学有什么用?》的小册子。书中写到:“地理学就是对世界的认识”、“地理学是权力的对立物”、“地理学是人类主义”,从突破锁国、改革开放,增进国际间相互了解和理解角度看,是有几分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