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以竺可桢为代表的我国近代地理学

竺可桢(1890—1974) 是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18 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创建东南大学地学系、国家气象研究所, 主持浙江大学教育工作。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持全国地理学、气象学的科学研究工作。他关心和领导了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海洋科学研究以及冰川、冻土、沙漠研究,在气候学、气象学研究方面贡献尤为突出。在他领导下,我国从解放前就建有 100 多个气象站,至 1959 年共建立了 2400

多个气象站和 3 万多个气象哨,初步形成了全国气象观测网络,开辟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为农业服务的我国宏大的地理事业和气象事业。目前我国已挤身于世界气象科学的先进行列之中,这与竺可桢的开拓、领导是分不开的。他数十年来一直专心研究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撰写了《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一文,在国际学术界获得较高评价。除此而外,竺先生早年编著了《地学通论》,对台风、东亚季风的研究有突出贡献,而后又进行气候学、物候学、农业气象气候学等方面研究,对地学其他领域也多有建树。他的考察足迹遍及全国,著述近 300 篇,称得上是我国地理学界的一颗巨星。

我国的近代地理学(60 年代以前)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清末民初到解放前。地理学受德国的地理思想影响很小,主要是受欧美流派的影响较强。最早开拓地理学研究和地理教育的是张相文(1867—1933), 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中小学地理教材《初等地理教科书》、《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1901)。将西方地理学思想介绍到中国来的除了竺可桢先生外, 还有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丁文江教授,他为发展中国的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做了不少工作。第二阶段为解放后到 60 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接受苏联地理学思想的影响。应当说我国地理学从书斋、课堂中走出来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从建国后开始的。虽然也经过了一些曲折和政治上“左”的干扰,但总的说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地理学者有了施展才能为祖国服务的广阔天地,连西方地理学家也承认“共产党建立政权后,得到了新的推动力。”①已在第五章列举了我国地理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大量事例,此不赘述。下面仅就几个主要方面说明如下:

(一)区域研究

我国在开发西北、西南和热带资源,以及自然环境治理改造方面做出了世界瞩目的贡献。以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和我国气象工作者为主的青藏高原的自然资源开发研究、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研究、青藏高原对亚洲和世界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以施雅风、

① 普林斯顿·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317 页。

朱震达先生等为首的地理工作者对我国新疆和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及冰川冻土的研究,实际地为干旱区农业发展、水土保持、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以任美锷教授为首的地理工作者,对热带资源、亚热带资源开发的研究, 为我国橡胶等热带作物区的扩大种植做出了贡献。

(二)农业水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黄秉维先生领导下长期开展对我国农业水热资源开发研究,制定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其水热指标所划分的各级自然区本身就是我国农业发展蓝图的底图。全国范围开展农业区划、土地利用区划,同时还定点观察研究水热资源。这个领域可以说是地理工作者参加最为广泛的领域。主编了大型的《中国自然地理》专著。

(三)经济地理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全国中心基地为全国培养了大批经济地理工作者。经济地理工作者广泛参加了国民经济计划和各级经济区划的制定工作。

(四)土地利用开发区建设研究

80 年代后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出现全方面大幅度跃进的形势,地理学在区域开发和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土地科学经济管理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开拓性的研究。

总之,解放以后我国地理学是比较受重视的。在其他一些国家还把地理科学做为辅助科学或知识性科学的时候,我国就把地理学列为基础科学,而且在科学发展十二年规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地理实践的广泛性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既有像黄秉维、胡焕庸、王乃梁、林超、任美锷、施雅风、周廷儒、侯仁之、李春芬、孙敬之、谭其骧等老一辈优秀地理学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在诸多学术领域中做出了贡献。但是,也曾一度, 由于片面学习前苏联和政治上“左”的影响,使我们对欧美等国家地理学的新思想新方法吸收很少,有时甚至是极力排斥。特别是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和乔治·葛德石的过“左”批判,使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特别是社会文化地理)几乎处于完全空白的状态。由于政治上的压力,地理工作者在对我国至关重大的资源与人口关系的问题上,没有尽到自己的科学责任。在地理教育方面,尽管学校地理教育做了不少工作,但国民社会地理教育方面,无论从出版物的数量,教育组织、教育活动的规模方面,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很落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