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抗清民族运动的兴衰和南明的覆亡

清政府建都北京之后,长江以南汉族人民反抗清军民族征服的战争仍在继续发展,此起彼伏。明朝官员先后拥立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宗室藩王,在长江中下游和两广、福建地区,举起抗清复明的大旗。其中,以江阴、嘉定人民的抗清斗争尤为壮烈。在民族大义感召下,李自成大顺军余部投附到南明旗帜之下,张献忠余部也联合桂王抗清。

一 弘光政权的灭亡

明朝中央政权被李自成农民军灭亡后,南方的半壁江山还在明朝官僚手中,这些官僚以复辟明皇朝相号召,在南方重建明朝小朝廷,历史上称这些小朝廷为南明。

南明的第一个政权是弘光政权。“甲申之变”后,明朝陪都南京的文武大臣决计重建明朝,拥立新君。是时,明朝宗室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都在江淮一带避难。福王血统与崇祯帝最亲近,凤阳总督马士英和阉党阮大铖相勾结,要拥立福王。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和东林党系统官员则因明末党争对福王心有疑虑,拥戴潞王。马士英先下手为强,派兵将福王送到南京,造成既成事实。福王于顺治元年(1644 年)五月初二日在南京监国,十五日正式称帝,定明年为弘光元年。史可法、高宏图、姜曰广、马士英、王铎为大学士。十九日史可法到扬州统领军队,马士英则以拥立之功,深得福王信任, 在内阁掌权。

弘光政权拥兵 50 万,控制着淮河下游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人力物力资源均为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之首,本来是有力量与清军抗衡的,可惜,弘光政权奉行的是“联虏剿寇”的国策,一心要惜用清军力量剿灭大顺军。福王派遣兵部侍郎左懋第、左都督陈洪范、大仆寺卿马绍愉为使臣,到北京感谢清军将大顺军赶出北京——“剿逆”的功劳,请求与清军同心杀灭“逆贼”。内阁议定的与清朝谈判的原则是:不屈膝辱命,保持天朝体统;割让山海关外土地给清朝;每年赠给清朝岁币 10 万两白银。

九月,使臣到达北京,送上黄金 1 万两、白银 10 万两、绸缎 10 万匹作为酬谢清军剿逆的礼品。还给吴三桂送去了晋封他为蓟国公的敕书和赏赐他的 10 万石大米。

清朝这时已根本不把弘光小朝廷放在眼里,直到十月十四日,才由大学士刚林接见左懋第等人。刚林见到明使,指责道:我们发兵为你们破贼报仇, 江南不发一兵勤王,突立皇帝,这是何理?左懋第立即解释当今皇帝是万历皇帝嫡孙,臣民拥戴,承袭大统。现正操练兵马,欲与清国相约杀贼。刚林未等左懋第说完,冷冷地打断他的话,说不必多言,我国不日发兵下江南。明使请求祭告崇祯帝陵寝,也被阻止。吴三桂接受了礼品,根本未接见明使。十一月,明朝副使陈洪范降清,允诺南下招抚明朝诸臣,才被放归。左懋第和马绍愉被扣留北京,成为清朝阶下囚。

弘光小朝廷“联虏剿寇”的计划破灭后,因清朝南下大军途中转入陕西作战,又苟延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糊涂的弘光君臣仍未把力量放在抵御清军上。朝廷上最有威望的史可法在知道和议已经破裂的情况下,还上书福王请求速发讨贼诏书,派大兵征剿李自成农民军。朝廷上天天争论先剿

西面的大顺军,还是先征东面的清军,说一些不着边际的空话,坐失良机。福王政权被马士英把持。福王深居宫中,忙于营造宫殿、演杂剧、饮醇

酒、淫幼女,醉生梦死,不问政事。朝廷大臣多是昏庸无耻之徒,大学士王铎为福王宫殿书写的楹联竟是“万事不如杯在手,一生几见月当头”。更可悲的是大敌当前, 朝中官员仍在闹党争,东林党官员自视为正人君子,在朝堂上攻击异己官员。马士英则荐举阉党阮大铖入阁,排挤东林党高宏图、姜曰广等人。他们互相攻讦,全不以大局为重。

弘光朝的武官则互相争夺地盘。武官刘泽清驻淮北、管辖淮海区;高杰驻泗水,管辖徐泗区;刘良佐驻临淮,管辖凤寿区;黄得功驻庐州,管辖滁和区。四镇各有额兵 3 万,粮饷就地自筹,所得城池,归本镇管辖,实际是跋扈的军阀。他们各自拥兵自重,又与朝中官员相勾结,参与党争。刘泽清曾受马士英调唆,上书指责东林党官员。

史可法受命督师,四镇并不听节制,只有高杰钦佩史可法的为人,还肯听从调遣。

驻守武昌的左良玉原为明朝总兵官,号称有兵 20 万,是阻挡农民军的屏障。他也介入了党派之争,与马士英闹对立。东林官员多依附于他,以为靠山。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弘光朝的财政也面临困境。小朝廷是在仓促之间勉强拼凑起来的,没有任何财政积累。朝廷名义上拥有 50 万大兵,却发不出军恼,因此也无法控制江北四镇和左良玉。各地将领因争夺恼地而相互猜忌, 纠纷不断。马士英等朝廷大臣借口筹集军饷,搜刮民财,卖官鬻爵,招得百姓怨恨。民间流传“都督多似狗,职方满街走,相公止爱钱,皇帝但吃酒”, “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等谚语。小朝廷威信扫地。

小朝廷在内忧外患之中勉强支撑了半年多。顺治二年正月清军攻占西安,二月,大将军多锋从西安移师河南,沿途招降大顺军将领,挥师出虎牢关,兵分三路南下,直取归德。

清军大兵南下,小朝廷的内讧却日益加剧。正月,四镇中的高杰受史可法委托,率军北上抵御清军,中途被许定国设计杀害。许定国降清,高杰部众四散。

三月底,左良玉因李自成兵临武昌,要躲避大顺军,同时受朝中东林官员的鼓动,率大军沿长江南下,提出“清君侧”,要清除马士英。马士英见左良玉来势凶猛,急忙抽调史可法和江北将领抵御左军。

四月初,多铎攻下归德,占领河南,挥兵直下江南。归德是弘光朝在河南地区的统治中心,归德失守,淮南一线告急。史可法奏告朝廷,提出清军大敌当前,应以抗击清军,守卫淮南为主。马士英却扬言“宁死于清,不可死于良玉手”,仍重点防御左良玉。

清军趁江淮空虚,渡过淮河,四月十八日开抵扬州城下,次日开始攻城。驻守扬州的史可法奉调抵御左良玉,行至浦口,听说清军来攻,立即返

回扬州。他调令各镇来援,各镇俱不听命,只有总兵官刘肇基率兵 2 万,与史可法共同守城。二十四日,清军调来红衣大炮,向城内猛轰,二十五日攻克扬州。城破后,刘肇基督兵巷战。史可法被清兵掳去,多铎敬重他的为人, 劝他投降,他以我此来只求一死,严辞拒绝,三日后被害。多铎痛恨扬州人民顽强抵抗,纵兵在城中杀掠十日,繁华的扬州变成一片废墟。

史可法死后,明军溃败。左良玉在东下途中病死,他的儿子左梦庚率领

马步兵 13 万之众,投降了清朝。

五月初九日,清军自瓜洲渡过长江,长驱直入,到达南京城下。福王朱由崧出奔芜湖,被清军俘获押送北京,于次年遇害。马士英弃城南逃,后来也死于清军之手。五月十五日,大学士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 30 名大臣打开南京城门,跪迎多铎进城。闰六月,清军占领杭州,潞王朱常涝降清。江北明军 23 万也先后投降。弘光小朝廷灭亡。

二 隆武、浙东政权和抗清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弘光政权灭亡之后,钱谦益曾经向多铎献策说:“吴下民风柔弱,飞檄可定,无烦用兵。”清朝统治者也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改南京为江南省, 应大府为江宁府,对江南人民实行野蛮的民族压迫。于顺治二年(1645 年) 六月十五日颁剃发令,命令民众剃发易服,将汉族装束改为满族装束,剃发不如式或剪而不剃者,罪至论死,这就是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在汉族人民看来,尊奉这个刚刚人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朝廷的命令,改变汉族自古以来的习俗,是奇耻大辱。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其中以江阴、嘉定两城人民的反抗尤为惨烈。

江阴是长江下游的商业重镇。六月二十八日,已投降清朝的江阴知县方亨发布剃发令,全城闻讯,立刻骚动起来。次日,江阴百姓推举代表,向方亨请愿,请求留发,遭到拒绝。群众当场骂道:“你是明朝进士,头戴纱帽, 身穿圆领,来作清朝知县,羞也不羞,丑也不丑?!”几天之后,周围百姓鸣锣持械,拥人城中,揪出方亨,扯破他的官服,杀死清朝派来监督剃发的士卒,据城而守。秀才许用等百余人在文庙集合,提出“头可断,发不可剃” 的口号。四乡百姓 10 万余人闻风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虽三尺童子, 也誓死战斗到底。距城五六十里的农民也自备粮食,进城参战。

清政府几次调兵,攻打江阴,都遭到江阴人民的拼死反击。江阴人民守城 80 天,直到八月二十日,才被清兵用红衣大炮轰塌城墙,攻入城中。江阴陷落之后,百姓又展开激烈的巷战,誓死不肯屈服。清军痛恨江阴人民顽强抵抗,在城中屠杀三日,“满城杀尽,然后封刀”。据说被害者达 17 万人,

全城百姓仅 13 名老小幸免于难。

在江阴人民武装抗清的同时,嘉定人民也发动了反剃发的起义。嘉定人民于闰六月十七日、七月二十六日和八月十六日,三次举行起义,武装反抗剃发令。三次起义都被清军镇压,嘉定也三次惨遭屠城之祸。嘉定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先后共有十几万人参加起义,牺牲约 2 万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嘉定三屠”是江南人民反抗民族压迫的又一悲壮事件,也是清军野蛮镇压人民反抗的又一例证。

这一时期,吴江、苏州、松江、昆山、嘉兴、太湖等地的人民也举行了轰轰烈烈的反剃发斗争。这些斗争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了,但它牵制了清军的兵力,延缓了清军南下的进程,使浙东、福建的明朝官员和缙绅地主得以重新组织力量,建立浙东鲁王政权和福州唐王政权。鲁王政权是明兵部尚书张国维和举人张煌言建立的。顺治二年六月,张国维、张煌言共同迎接在台州避难的鲁王朱以海至绍兴,建立临时政权,号称监国,不立年号,是为鲁王政权。

唐王政权是闰六月建立的。原镇江总兵官郑鸿逵,泉州总兵官郑芝龙,

礼部尚书黄道周,福建巡抚张肯堂在福州拥唐王朱聿键即皇帝位,改明年为隆武元年,福州为福京天兴府。是为福州唐王政权。

唐王、鲁王与福王不同,他们都以抗击清军,复仇雪耻为己任。唐王曾经称赞江阴人民抗清壮举,“我家(明朝宗室)子孙,遇到江阴三尺童子, 也要尊敬”。他们对于农民军余部和民间自发的抗清斗争,也能够互相联络, 主动配合。

李自成死后大顺军余部陷于分裂,各部分别在刘体纯、郝摇旗、李锦、高一功带领下,向长江以南转移。清朝多次招降,都被拒绝。他们向唐王政权表示愿意共同抗清。唐王在福州听说,大为振奋,命何腾蛟督师湖广,坐镇刘体纯、郝摇旗营,堵胤锡总制李锦、高一功军。李锦赐名赤心,高一功赐名必正,晋封侯爵,挂龙虎将军印。他们的军队赐名忠贞营,李自成夫人高氏(在高一功军中)封为贞义夫人。郝摇旗赐名永忠,授援剿左将军。何腾蛟将农民军整编为 13 镇,组成 10 余万人的抗清大军。

大顺军联明杭清后,湖广的抗清力量骤然增加,很快便掀起了南明杭清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顺治二年冬,大顺军余部向清朝发起进攻。李锦发兵围困荆州。刘体纯帅军北伐,过宜城,攻襄阳、均州、邓州,破竹林关人陕,兵锋直指关中。何腾蛟率郝摇旗进攻岳州,并敦请唐王亲赴赣州,收复江西。

抗清的形势虽好,唐王和鲁王政权却因自身的问题,无法有效地承担领导责任,抗清高潮也未能持久。

就在这年十二月,贝勒勒克德浑自江宁率满蒙精锐部队,日夜兼程,直逼湖广,解荆州之围。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正督兵开赴荆州,援助李锦。他的军队在长江遇见勒克德浑的船队,根本未弄清青红皂白,便放弃了原来的防区,掉头向南狂奔,一直奔到湘潭、衡州一带,方才驻足。何腾蛟驻足之后才得知清军是偷袭忠贞营,在庆幸之余,他竟没有将这一重要敌情,通报正在江北率忠贞营作战的李锦。

清军未费一兵一卒便通过何腾蛟防区,横渡洞庭湖,从后面两翼包抄, 袭击忠贞营。城内清军也趁势杀出,对忠贞营形成夹击之势。李锦等未料到清军主力会从后方杀来,直到哨兵来报,还将信将疑,结果措手不及,遭到惨败。堵胤锡丢下在危难中的忠贞营,逃回常德。忠贞营兵败之后,一部分投降了清朝,一部分在李锦、高一功带领下,一直退到襄阳附近,才摆脱清朝追兵,转入夔东山区(即川鄂边区,亦称“西山”),重整兵马,图谋再起。

这时,刘体纯的北伐军也遭到清军西北主力的围剿,战败后转入陕南山区,与大顺军留在陕南的残部会合,坚持武装抗清。

荆州之战是第一次抗清高潮中关键的战役。忠贞营遭到惨重的打击,精锐几乎全部损失,大顺军余部从此无力独当一面,承担抗清重任,这次抗清高潮也随之削弱。荆州败后,江北抗清各军次第失败,清军立即转为进攻, 从荆州、岳州两路南进,半年之内便攻下湖南和粤东地区。

自大顺军余部兵败之后,唐王和鲁王失去屏障,直接暴露于清军之前。情势危急,唐王和鲁王却不能共赴国难。他们因两政权并立,名分难定而产生矛盾,互挖墙角。清军于顺治三年二月发兵南下,五月渡过钱塘江,六月攻下绍兴,八月浙东八府全部陷落。从此,鲁王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保持监国空衔,但长期漂泊海上,先后依附于张煌言、郑成功等人,已经名存实

亡,难有作为了。

鲁王政权灭亡之后,清兵继续南下,攻取福建。这时,唐王政权的处境也十分不利。唐王政权一直被控制在郑芝龙手中。郑芝龙原为海盗,靠海上贸易起家,是福建的首富。唐王的财政开支全靠郑芝龙供给。郑芝龙一心要保住自己的财产地位,暗中投降了清朝,写信密告洪承畴,称“遇官兵撤官兵,遇水师撤水师,倾心贵朝非一日也”。清军开进仙霞关,郑芝龙果然撤去守军。清军长驱直人,很快就占领了泉州、福州。郑芝龙在家乡南安投降了清朝。唐王从延平向西逃奔,在汀州被清军追骑捕获,押回福州杀害。

唐王朱聿键死后,他的弟弟朱聿■浮海逃往广州,十一月一日称帝,十二月十五日被清军俘获,绝食而死。福王政权灭亡。

三 永历政权和抗清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唐王死后,顺治三年(1646 年)十月十四日,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在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监国,十一月十八日称帝,改明年为永历元年。历史上称这个政权为永历政权。

永历政权初建时,控制的领土只有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广、广东之一部,这些地区(除湖广、广东的部分州县外)大部分是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地贫瘠,且被大小军阀占据。处于如此不利之地理环境,又有情军大兵压境,可是,永历朝却仍然内讧不断。

清朝派降将李成栋征剿永历小朝廷。十二月,李成栋攻入广州,次年正月占领肇庆,向桂林进军。桂王先从肇庆逃往梧州,又经桂林北走全州,在武岗稍作停留,途经柳州、象州、南宁等地,到处逃亡。仅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他逃遍粤、桂、楚三省,行程近 6000 里,左奔右突,活动范围日益缩小,累累若丧家之犬。可是,就在顺治五年,这个小朝廷居然绝处逢生,遇到新机遇。

清朝在征服江南的过程中,或用明朝降将在军前开路,充当马前卒,或用他们维持各地秩序。可是,最高统治者对这些降将始终存有戒心。而降将因手中握有兵权,期望值往往比较高,改换门庭后一旦捞不到相应的官职, 也会心理失去平衡,继而受到人民抗清精神的感召,萌发故国之思。顺治五年,江南出现反正之风。

左良玉部将金声桓在弘光政权覆亡后降清,曾平定江西,残酷镇压各地的抗清运动。清朝只授给他提督之职,满洲贵族有时甚至持势凌辱他。金声桓在明朝就是提督,降清后不但没升官,反而受到挤兑,于是便萌发了反意。清朝大吏听到风声,一面上报朝廷,一面向他索要财物。金声桓索性于顺治五年(1648 年)正月逮捕了清朝大吏,反清归明。

金声桓反正后,广东提督李成栋,大同总兵姜瓖等许多降将竟相效仿, 甚至清朝在晋北、晋中和陕西、甘肃的驻军也纷纷倒戈归明。

随着这股反正之风,南明的抗清运动掀起了又一次高潮。何腾蛟、堵胤锡率领大顺军余部收复了湖南大部,四川的各路兵马也归附了永历小朝廷。到了顺治五年年底,永历政权先后控制了贵州全省和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江西的大部分地区,它的影响甚至达到黄河以北。

永历政权控制的地区虽然广阔,但它既发不出军饷,也无权调动指挥各支队伍。各支抗清武装拥兵自重,矛盾丛生,因此也难逃被清军各个击破的

命运。

从顺治五年春季开始,清政府几乎出动了全部八旗精锐,镇压抗清运动。四月,多尔衮任命他的亲信固山厄真谭泰为征南大将军,固山厄真何洛会为副,开赴江西,将金声桓围困在南昌城内。永历小朝廷催促李成栋救援,李成栋行至半途,即屯兵观望。南昌被围 8 个月,粮尽援绝。顺治六年正月, 清军攻克南昌,金声桓兵败自杀。

金声桓死后,李成栋唇亡齿寒,暴露于清军之前。二月,李成栋被谭泰击败,在溃逃中因甲重坠马,溺死。

山西方面,清廷任命英亲王阿济格为平西大将军,率兵围困大同姜瓖所部,顺治六年二月,多尔衮亲自出征,坐镇雁北督战。这时,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已被反清力量所控制。姜瓖不与这些反清力量联络配合,反而孤军困守大同,与清军商讨投降条件,讨价还价,一直拖延到八月,城中粮尽,饿死多人,一部将造了反,杀死了姜瓖和他的弟弟,将大同献与清军。山西各地被清军次第平定。陕甘地区和山东的抗清运动也于是年失败或转入低潮。北方的抗清高潮退落。

就在“反正”诸军相继败亡的同时,永历小朝廷又闹起内讧。

四川方面的南明部队内部打了起来,互相仇杀,使四川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清军趁势扩大地盘,至顺治七年已占领了四川大部分地区。

湖广方面,清廷任命济尔哈朗为征远大将军,领兵进入湖南。何腾蛟却置大敌于不顾,因与堵胤锡争功,将堵胤锡和忠贞营排挤到江西,他自己则因兵力不济,被清军俘获,惨遭杀害。忠贞营战败之后退入广西。整个湖广又为清军所有。

忠贞营退入广西后,水土不服,疫病流行,李锦等人相继去世,部队严重减员,加上内部矛盾和永历小朝廷党争的影响,内部发生了分裂。高一功等失望之余,离开了永历小朝廷,回到夔东地区,自谋发展。

永历小朝廷在忠贞营离开后,处境更加险恶。顺治七年(1650 年),清政府加封辽东降将孔有德为定南王,领兵进攻广西;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进攻广东。十一月尚可喜占领广州,孔有德攻陷桂林,明军作鸟兽散。桂王从肇庆出逃,途经浔州、南宁,不断向西逃窜,身边的随从也不断减少。顺治九年二月,他逃至大西军余部的地盘,寻求庇护。这时,他身边的随从只剩下稀稀拉拉的 50 人了。

从此,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的重要城镇,都被清军占领。四 孙可望“国主”政权与抗清运动的第三次高潮

清兵南下之后,因江南地区掀起两次抗清高潮,军事进展时断时续,直至顺治九年(1652 年),兵锋始终未能到达云南、贵州两个西南边远省份。大西军余部也恰恰是利用这个空隙,在云贵地区建立起政权的。

张献忠死后,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将军公推孙可望为“国主”,设六部、寺、院等官,管理军政大事,并建立州县政权机构。除此之外,他们还澄清吏治,减轻赋税,训练军队。云贵地区的社会经济也因未受战乱影响而得到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景象。孙可望还与永历政权建立了联系,于顺治九年正月将桂王接到贵州安隆,安顿下来。

从此,孙可望“国主”政权接受永历年号,举起复明抗清的旗帜,掀起

了第三次抗清运动高潮。

三月,大西军余部兵分三路,出师北伐。一路由李定国率马步兵 8 万,

进军全州、桂林;一路由刘文秀率马步兵 6 万,出兵四川;一路由孙可望亲统“国主驾前军”,移驻贵州,居中指挥。

刘文秀人川后,攻破重庆,占领成都。清朝急调吴三桂救援四川。刘文秀过于轻敌,未等援军到达,即与清军决战,被其打败,退走之时,吴三桂不敢追击,对人说:“生平未见如此劲敌”。清军虽胜,已无力再战,刘文秀占有四川大部。孙可望调刘文秀驻云南,四川一路再未取得进展。

李定国一路于五月攻克沉州、靖州、武冈,乘虚突人广西,所向披靡, 一连三次击败广西清军,又于严关与孔有德决战。李定国驱大象突击,大败孔有德。七月初四日,李定国攻克桂林,孔有德城破后自杀。李定国趁胜攻城略地,仅用了十几天就收复了广西全境。八月,李定国北伐湖南,连克州县。他出师仅 7 个月,攻克 16 府,32 州县,军威大振。

孔有德死后,清廷大为震惊,出动 10 万满洲精锐,以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进军湖广。李定国放弃湘潭、长沙,退守衡州。尼堪一面向朝廷发出“大捷”的奏报,一面亲率轻骑追击,一昼夜疾行 230 里,十一月二十四日进入李定国设在林中的埋伏圈,被打得大败,拔刀力战,死于阵前。

桂林和衡州之战,李定国大获全胜,接连击毙清朝两员亲王品级的大将, 实为南明以来最辉煌的战绩,永历政权出现了所谓“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的大好局面。

刘文秀、李定国出师后,孙可望率领“国主驾前军”开人湖南,于同年九月攻下沅州、辰州。李定国创下“两蹶名王”的战绩后,孙可望嫉妒李定国功高,不顾清廷正往衡州调兵,私下调走了他的一部分军队,还派人情李定国到沅州议事,想借机杀了他。刘文秀的儿子派人把消息透露给李定国。李定国为避免冲突,领兵南下,退入广西。孙可望派大将冯双礼追杀李定国, 冯双礼不愿自相残杀,投顺了李定国。

李定国退入广西后,孙可望因急于北上立功,率军进驻宝庆。清廷调遣对付李定国的大军攻打孙可望。孙可望轻敌冒进,大败而归,固守宝庆,不敢再战。清军趁势占领了湖南的一些州县。

从此,大西军全线转入守势,宝庆、武冈一带,成了两军对垒的分界线。到了顺治十年(1653 年),清军和大西军基本上形成了一种相持局面。清政府派大将镇守湖南,于汉中、荆州、广州,形成一条防线。大学士洪承畴驻守长沙,经略湖广、两广、云贵地方。清军虽然不敢轻易南下,却也阻止了明军北上的势头。大西军余部则据有云贵、广西和湖广、四川部分地区,与清军相对峙。

李定国的锋芒受到内证侵蚀,孙可望更减发他的饷银,迫害他留在云南的将士家属,使他时时有后顾之忧。顺治十年,李定国两次围攻肇庆,均未得手,再攻桂林,又被清兵击退。翌年,李定国进军广东,事先,他与在福建坚持抗清的郑成功联络,约期进攻广州。可惜,这时已失去当年他与孙可望、刘文秀三路大军齐头并进,遥相呼应的大好背景。郑成功也未能如约会师。李定国出师不久,在广东新会被清军击败,一路退到南宁,手下将士只剩下 6000 余人。孙可望不但不派兵援助,反而派 4 万大兵切断他的退路,使他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更可悲的是,地处安隆的桂王不但不能设法弥合孙、李之争,反而使他

们的裂痕不断扩大。桂王属下的明臣利用孙李矛盾,离间他们的关系。孙李关系破裂以后,桂王授意大学士吴贞毓给李定国送去密敕及“屏翰亲臣”的金印,请他前来保驾。不料被孙可望察觉,处死桂王 50 余名大臣中吴贞疏以

下的 18 人,史称“十八先生之狱”。顺治十三年初,孙可望命刘文秀到安隆, 迎桂王入黔。三月,李定国领兵到安隆,刘文秀转而依附李定国,共同将桂王送到昆明。桂王加封李定国为晋王,刘文秀为蜀王。李定国派大将白文选去贵州,与孙可望议和,遭到孙可望拒绝。

顺治十四年七月,孙可望率兵 14 万进入云南,与李定国决战。孙可望的部下不愿大西军内部同室操戈,一些人在阵前大呼“迎晋王,迎晋王”,跑人李定国营中。孙可望败归贵州,又被守城大将冯双礼闭门不纳。他在众叛亲离,失望之余,于同年十月到长沙投靠洪承畴,叛变降清。

孙可望降清之后,大西军抗清运动亦走入穷途末路。刘文秀不久病故。李定国独自支撑桂王小朝廷,既要防备孙可望旧部的反叛,又要阻挡清军, 首尾难顾。顺治十五年三月,清政府集中湖南、四川、广西三路大军,对大西军发动总攻击。李定国、冯双礼、白文选诸军先后战败,大西军全线溃败。十二月十五日,李定国拥桂王撤离昆明,向滇西逃走。后来,桂王与李定国失去联络,逃入缅甸,被缅人献与吴三桂。桂王父子于康熙元年(1662 年), 被吴三桂在昆明缢杀。李定国听到桂王死讯,悲愤呕血,在猛腊病逝,时年42 岁。

至此,抗清运动后期的主要力量大西军余部完全失败。

康熙二年,清廷调集陕西、湖北、四川三省兵力会剿夔东十三家。十二月,10 万大兵攻击十三家军的据点天池寨,刘体纯战败自杀,郝摇旗等被俘牺牲,最后只剩下李锦义子李来亨被清军围困于茅麓山。李来亨宁死不屈, 在缺粮断水的情况下坚持了 8 个月之久,终于在康熙三年八月五日被清军攻破山寨,全家举火自焚,壮烈牺牲。自李自成退出北京以来,大顺农民军坚持抗清近二十年。至此,这支农民军最后被消灭。

五 郑成功抗清及收复台湾

李定国、桂王败亡后,据守福建地区的郑成功成了坚持抗清的主要力量。郑成功是郑芝龙长子,原名郑森。唐王政权建立后,唐王因政府财政诸

事处处仰仗郑芝龙,对郑成功也另眼相待,亲赐朱姓,改名成功,授为御营中军都督。当时的人因此而称他为“国姓爷”。

顺治三年(1646 年),郑芝龙降清之时,曾写信给逃至金门的郑成功, 让他一同投降。郑成功拒绝了父亲的要求,回信称:“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吾父不听儿言,后倘有不测,儿只有缟素而已”。从此他召兵造船,义无反顾地走上武装抗清的道路。这一年,他才 23 岁。

郑成功公开抗清之后,郑芝龙旧部,唐王政权的文臣武将和东南沿海的抗清义士,纷纷投奔到他的麾下,他的部队迅速壮大。顺治四年四月,郑成功率兵进攻海澄,八月,与郑鸿逢合攻泉州,均被清军击退。翌年,他攻克同安,不久又失陷。后来,他移师清军尚未控制的粤东地区,招降了一些地方武装,缴获和征集了不少军需粮饷。这时,他得知桂王在广西称帝的消息, 高兴得以手加额,说:“吾有君矣!”立即派人前往祝贺,并改用永历年号。从此,开始了他与西南地区抗清力量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的新时期。

顺治七年(1650 年),郑成功从兄郑彩、郑联手中夺取了厦门,合并了他们的军队。翌年,他率兵南下勤王时,清军偷袭厦门。他闻讯返回,赶走清兵,以放弃职守罪杀了留守厦门的族叔郑芝莞,又以放走清军将领罪迫使他的堂叔郑鸿逵脱离部属,由金门隐退白沙。从此,郑成功不但完全控制了金、厦两岛,而且基本上掌握了郑芝龙的旧部,他的队伍成了东南沿海最大的一支抗清武装。

这时,鲁王带领张名振、张煌言穷蹩来归,郑成功不再提唐王和鲁王的往日恩怨,与二张互相推重,经营闽浙沿海。

张名振在郑成功的支持下,四次北上抗清,创造了破镇江,登金山,设醮三日,遥祭孝陵的战绩。郑成功也几次应李定国之约,南下广东,打击清军。顺治十二年(1655 年),郑成功设立“六官”,分理庶政。清廷为了对付郑成功,下令实行海禁,断绝郑成功的物资接济。郑成功则因地制宜,利用郑芝龙的海上贸易系统,发展海上贸易,不但筹集了军饷,而且解决了物资匮乏问题。

郑成功和李定国互相声援,使清军顾此失彼,十分被动。

于是,清军改变了策略,实行东抚西剿,一方面集中大兵围剿李定国; 另一方面,令郑芝龙出面,写信招抚郑成功。郑成功为了巩固自己的实力, 虚与委蛇,向清朝提出索地、增饱和不剃发的要求。他与清廷进行了三次谈判,同时趁机攻城掠地,占领了一些城池。不久,他与清廷谈判破裂,这时张名振已经病逝,大西军余部也因内讧,无法再与他配合作战。

顺治十四年。十五年,因广西桂王告急,郑成功和张煌言曾两次率军北上,均以失败告终。顺治十七年,他们趁清廷会剿李定国之机,又一次北伐, 从舟山溯江北上,夺瓜洲,克镇江,大军一直开抵南京城下。传檄大江南北, 各地人民响应,官员归附。张煌言的先头部队甚至打到芜湖,沿途收复 4 府

27 州县。郑成功到南京城后,以为收取南京如探囊取物,不攻城,不打援, 放松了警惕。清廷则举朝震动,顺治帝甚至准备领兵亲征。这时,清军远征云南的凯旋之师自荆州顺流疾进,来到南京城下,并与城内清军里应外合, 大败郑军。郑军全线崩溃,损失 12 员高级将领,士兵死伤过半。郑成功见大势已去,急忙沿江东下,返回福建。

郑成功南逃,张煌言孤立无援,全军覆没。他只带一童一卒,从山间小路逃回浙江天台,图谋再起。

郑成功因北伐失败和桂王小朝廷覆亡,处境日益困难,于是便准备收复台湾,另图发展。台湾是福建的一个海岛,明朝末年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由荷兰东印度公司实行统治。郑芝龙当海盗时曾在台湾出没,他的部下何斌留在了台湾,后来当了东印度公司的通事。何斌曾劝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从南京败归后,何斌献上了台湾地图,地图上标有台湾的航道、荷兰人的兵力部署和炮台的方位。顺治十八年(1661 年)四月初,郑成功亲率大军 2.5 万人,大小战船数百艘,到达了台湾鹿耳门。在台湾人民支持下,郑军顺利登陆,占领赤嵌城,又围困台湾城 9 个月。荷兰的台湾总督揆一走投无路,

只得在投降书上签字,离开了台湾。从此,结束了荷兰殖民者对台湾长达 38 年的殖民统治。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即倾注心力,建设台湾,改赤嵌为东都明京,设 1 府(承天府)2 县(天兴县、万年县),改台湾街为安平镇,在澎湖设安抚司。他还整顿纪律,组织将士屯垦,发展台湾的社会经济。次年五月,郑成

功在台湾病逝,年 39 岁。

两年之后,张煌言被叛徒出卖,死于杭州,终年 45 岁。从此,东南沿海的抗清运动沉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