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满族的先世

清代,是以满族在统治阶级中占支配地位的朝代。满族是女真的后裔, 在东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先民可以上溯到 3000 年前的商周时期的肃慎。

肃慎是中国东北的古老的族属,见诸先秦、两汉文献。自虞舜起,历夏、商、周,一直与中原有联系。是中原人对居住在长白山以北,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下游两岸,过着采集渔猎生活的古代居民的泛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文献中的肃慎,是一个族系的名称。在两汉三国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唐时期称靺鞨,无非是说明这些古代的族的共同体都属于肃慎一系。

北宋末,女真族首领阿骨打统一各部,于宋政和五年(1115 年)建立金。七年,与北宋联合灭辽。金天会五年(1127 年),推翻北宋政权。天德五年

(1153 年)迁都燕京(今北京),辖境北至外兴安岭上的火鲁火疃谋克,东临海,西以“界壕”与蒙古为邻,南达淮河,与南宋并立。从此,大批汉人迁徒东北地区,女真人则陆续迁居中原。南宋端平元年(1234 年)金被无所灭,人居中原的女真人,只有一小部分回到东北,大部分留在中原和汉族融合。没有人居中原留居东北的女真各部,元朝政府设立多层次的统治机构分而治之。

到了明代,女真被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类。(1) 建州女真。因明招抚设置建州卫而得名,居住在今新宾县和今桓仁县一带。因其西毗连明辽东各卫所,南隔鸭绿江与朝鲜紧邻,受汉族和朝鲜族影响较大,发展很快,是明代女真各部中比较强大的部分,是后来建立金国的主体部分。(2)海西女真。居住在嫩江以东到倭肯河的松花杠及其各支流的沿岸的许多部落,松花江在元明两代又称海西江,因而统称之为海西女真。(3) “野人”女真。明政府歧视少数民族,对女真人统称为“野人”。单列“野人”女真,不仅仅是因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比建州、海西更“野”,而是因为他们居住在极为偏远的地区,故把这一部分女真称之为“野人”女真。

明代对女真采取招抚为主的政策。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对女真各部的招抚,为明统治整个东北,远到黑龙江下游人海地区奠定了基础。

明朝政府设立辽东、奴尔干(今黑龙江下游)等指挥使司及卫所等各级行政机构,管辖女真地区。明朝政府在女真各部设置的卫所都是羁縻卫所, 和在各行省设置的卫所不同。羁縻卫所按部落设置,授予首领头人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官衔,使“各自雄长,不相归一”,以达到分而冶之的目的。其职位可以依照明朝政府的规定世袭,无年俸,卫所随部落的迁徙而迁徙,治所无常,无衙暑,类似宗藩关系,在政治上必须向明朗中央政府朝贡,服从征调,是中国历史上以往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统治制度的继续。

中国历史上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另一统治政策是朝贡贸易,明朝政府对女真各部也采取这种政策。女真各部首领来京进贡,明政府则发给印信或敕书, 授予官职。朝贡对女真各部首领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政治义务,而且也是一

种政治权力。凡是得到明朝政府委任为卫所的都督、都指挥使、指挥使、千百户、镇抚的,就是取得了明朝政府承认的对本部落的统治权。印信或敕书, 就是统治权力的标志。印信或敕书的持有者既是部落首领,又是明朝的地方行政官员。明朝政府和历代政府一样,对朝贡者实行“厚往薄来”的政策, 凡来朝贡的女真各卫官员,都给予优厚的赏赐,并允许在京贸易。

为了适应军事和驿传对马匹的需要,明政府在辽东开设“马市”,用高价大量收购马匹。“马市”成为汉族与女真族以及女真各部之间商品交换场所。女真人上市的商品,主要有马匹、貂皮、各种兽皮、人参、东珠、松子、木耳、蘑菇、蜂蜜等,汉人上市的商品有耕牛、猪、羊、大、粮食、盐、布匹、丝绸、衣服、水靴、陶瓷、铁锅、铁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