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毛泽东肯定孙子的格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解决战争中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的认识论原理。
《孙子兵法·谋攻篇》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地形篇》写道:“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 胜乃不穷。”这就是说,只有认知敌军、我军、天时、地利的全部详细情况, 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赢得战争的胜利。而在四者之中,最难测的是敌情。但也有探知的办法:“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生死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其一是进行认真分析,以探明敌方作战计划的得失;其二是挑动敌人,以摸清其活动规律;其三是示形诱敌,以察知所处地形的利弊;其四是进行战斗侦察,以窥测其兵力虚实。此外,还可“用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 知敌之情者也”。这就是说,要事先察知敌情,既不可迷信鬼伸,也不可比附往事或者借助于星象占卜,只有派人打入敌方从内部刺探军情。综上五点, 有四点是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揭示敌军的内情与活动规律。
围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中心思想,孙子就如何全面地了解敌我双方情况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它既表征了从矛盾双方去观察事物的辩证法思想,又表征了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只会背诵马列词句的“左”倾教条主义者却无视这一切,竟然斥责《孙子兵法》是过时的东西,应为“蒋介石所专有!”
毛泽东到达陕北时,他整个思想体系(包括军事思想)正进入一个日臻成熟的新阶段。新阶段的特点是:第一,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需要对包括军事工作在内的长期革命斗争经验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第二,他开始有条件研读一系列新哲学著作,以之作为方法沦,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第三,获读《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军事名著,可以作为总结革命战争经验的借鉴。
从主观方面来说,他于此时发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号召,明确提出:
① 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等文件。
法》,他作了认真钻研并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后,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他特别强调,只有在两个阶段中,都尽力“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情况,找出其行动规律,并且运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才能真正解决战争中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怎样“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规律”呢?毛泽东说: “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干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和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于此,他明确地提出了知彼知己认识过程的四个相互联系的具体环节,同时提出了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方法,从而揭示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进程。这样一来,他就把孙子提出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并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融为一体。
历史发展从来不是直线前进。平面看去,呈波浪形,而立体地透视,则曲折为螺旋。人类思维的发展,亦复如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引论》中说:“因此,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经常注意产生和消失之间, 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对毛泽东建国以后的思想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作历史考察时,尤其要善于运用辩证的方法,密切注视其前进运动与回归运动的相互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对许多扑朔迷离的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