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调整扫除文盲不能过急

当工农业在冒进的时候,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也不免出现冒进。周总理总是不断地提醒或纠正冒进现象。1953 年 5 月高等教育部向政务院第一八○ 次政务会议作了关于 1953 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的报告。报告说,全

国高等学校至 1952 年底,已有四分之三进行了院系调整和设置专业的工作,

1953 年拟继续进行院系调整工作。周总理发言中肯定了高教部过去一年院系调整工作是有成绩的,指出:这些成绩是随着各种社会改革取得的,如果没有思想改造、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运动,高校的院系调整不会收到这些效果。周总理同时指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各种条件是否都已成熟了,要防止盲目乐观情绪。今后,我们的工作应该注意贯彻重点稳进的方针,稳进不是不进,是有重点的发展,不能采取平均主义。否则摊子铺得很大,没有重点,都要满足,都不能满足,结果得不偿失。所以调整院校和生产实习两件工作要重新考虑,应根据需要与可能定出进度,要强调稳进, 不能齐头并进。

随着农业合作运动的发展,农民对文化的需要也在逐渐增长和日益迫切。为此,国务院 1955 年 4 月第八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周总理签署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指示》。指示中一方面指出:今后的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必须紧紧跟随着和密切结合着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积极地有计划地扫除农村中的文盲,特别是扫除农村中的青壮年文盲。另一方面指示还提出了分步骤扫盲的方针,并要求各地根据这个方针,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1956 年 3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提出,

各地要按照当地情况,在 5 至 7 年内基本上扫除文盲。具体要求:2 至 3 年扫除机关干部中的文盲;3 至 5 年扫除工厂、矿山、企业职工中的文盲 95% 左右;5 至 7 年基本扫除农村和城市居民中的文盲,即扫除文盲达到 70%以上。

在反对右倾保守思想的推动下,全国开展了扫盲运动。在运动中出现了要求过急的现象。

1956 年 5 月国务院第二十八次全体会议讨论关于劳动卫国体育制度的时候,周总理说:要循序渐进,到下面会不会发生强迫命令?所以,总理提出文件中要加上一条:“逐步实行”。不然到了下面又不得了。文件一发布下去,下面的积极分子可多了,我同意李富春同志的意见,要有重点地搞,加以控制。周总理说:我下去看了一下扫盲工作,扫盲有两条原则,一是自愿, 二是两年。下面实际上只有一条,没有自愿,两年的期限给圈住了,搞得很紧张,有的工人实际上每天只睡 5 小时。

5 月 22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扫盲问题和职工业余教育问题的时候,周

总理再次批评冒进的现象。他问:提出 2 至 3 年扫除机关于部中的文盲;3

至 5 年扫除厂、矿企业职工中的文盲;5 至 7 年扫除农民和城市居民中的文盲,这样的提法是否恰当?

赖若愚(全国总工会)说,下面觉得紧张主要是因为会议多,对学文化、技术还是愿意的,群众中有自发的学习组织。

周总理:要分清普遍搞还是个别搞,积极分子想学习,我们可以帮助。董纯才(教育部)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上写了厂、矿扫盲 3 至

5 年,我们在职工业余教育会议上布置的是 2 至 3 年,这是我们的责任。周总理,这个问题要重议,过去发的文件无效。要真正做到自愿,根据

具体情况进行,积极分子可以先搞,时间一定要拖长,不要大急。12 年扫除文盲,可全权交给地方布置。会议同意总理的原则,强调扫盲工作应分批分期进行。对工人扫除文盲的期限,可以规定 5 至 7 年。对职工业余教育要强调自愿原则。

关于扫盲问题,早在 1953 年 2 月,政务院第一六八次政务会议上,周总理就曾指出:人民的需要与可能,应该从政策上全面考虑。像扫除文盲工作, 好是好,搞也一定要搞,但要慢一点,因为扫除文盲工作一定要与经济发展一起发展。思想是运动的先驱,但文化建设总不能越过经济建设的发展,当前扫盲工作不是带头的东西,因此不能搞得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