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救灾
1949 年全国各地都发生了异常严重的自然灾害。从春至秋,旱、冻、虫、
风、雹、水、疫等灾害相继发生,尤以水灾最为严重。全国被淹耕地 1.2 亿
亩,灾民达 4000 万人。周总理对新中国建立伊始,就遇到这样严重的灾害十分重视。为了迅速动员和组织灾区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渡过灾荒, 他于 1949 年 12 月主持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讨论通过由他亲自修改并签署的《政务院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指示说:当灾害发生的时候,各地人民政府发动与组织了群众,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已取得成绩,但是我们决不能自满于这些成绩,必须认识灾情是严重的,救灾工作仍是艰巨的。必须引起各级人民政府及人民团体更高度的注意,认识到生产救灾是关系到几百万人的生死问题,是人民政权在灾区巩固的问题,是开展明年大生产运动、建设新中国的关键问题之一,决不可对这个问题采取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态度。这个指示发布后,周总理多次主持政务会议,听取内务部和有关省关于灾情和救灾情况的报告,并决定给重灾区人民调拨救济粮。
在中央人民政府提出的“不要饿死一个人”的口号下,经过广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胜利地渡过了 1949 年严重的冬荒。但是 1950 年青黄不接的春荒又接踵而来。为了继续抓好这个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死的问题, 周总理又签署了政务院命令,决定成立中央救灾委员会,以董必武副总理为主任,薄一波、谢觉哉、傅作义、李书城为副主任,陈其瑗,戎子和、姚依林、宋裕和、石志仁、李运昌、李德全、孟用潜、叶笃义、薛暮桥、罗叔章等 11 人为委员。
1950 年 2 月 27 日,董必武副总理根据周总理指示主持召集中央人民政府各有关机关负责人会议,宣布成立中央救灾委员会,并作了《深入开展救灾工作的报告》,他指出:目前正处在春荒时节,全国急待救济的灾民约有700 万人,所有灾区应把救灾工作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还指出:救灾的方针是: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辅以必要的救济。
此后,中央派出救灾视察团,分别赴皖北、苏北、山东灾区,对灾情进行实地视察。周总理 5 月 19 日主持政务院第三十三次政务会议,听取了救灾视察团的报告。这时,中央救灾委员会主任董必武曾因病一度休养,周总理就亲自代替了救灾委员会主任的职务,直接领导了这一工作。可见他对人民生死攸关问题的重视和关心。
1949 年灾害造成的灾荒刚刚渡过,1950 年夏季的灾害又来了。
这年的夏天,河南、安徽交界地区连降暴雨,受灾面积达 4000 余万亩,
灾民 1300 万人。面对着这次历史上罕见的严重水灾,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决心根治淮河水患,造福于子孙。与此同时,政务院派出中央慰问团到灾区慰问与视察,传达毛主席和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根治淮河的决心并推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抓好救灾工作,迅速稳定了人心,扭转了群众的悲观情绪。
冬季到来以前,为准备解决灾民越冬的御寒问题,政务院副总理、中央救灾委员会主任董必武于 9 月 18 日发起成立皖北、苏北、河南、河北灾民寒衣劝募总会并向周总理报告,周总理立即批示同意。19 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中国新民王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等单
位集会,宣布总会成立,推举董必武为主任,张治中、许广平、杨立三、妇联一人为副主任。总会成立后,董必武主任即同几位副主任联名致电各大行政区军政委员会、华北各省市人民政府,要求他们成立分会,立即开展劝募寒衣运动。在各地人民政府和分会的努力下,劝募寒衣很快就超过了 600 万套,使数百万灾民冬季得以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