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代前期是世界宗教发生大分化、大组合的时期,在宗教信仰方式、崇拜方式和宗教仪式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由于变化十分激烈,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以至于不少历史学家用“宗教改革”一词来概括整个近代前期的历史特征。

这一时期的世界宗教变化的特征,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 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世俗化的、政治化的教会结构让位于文化上的、思想上的教会结构。中世纪的宗教和近代前期的宗教, 有着很大的差别。正是由于这些大的变化,使得中世纪的宗教开始向近代前期的宗教过渡,成为近代社会政治、文化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以宗教改革后基督教新教的情况为例。从 16 世纪下半叶起,天主教和新教的阵营已经明确,而基督教新教内部又出现了三个主要派别:路德宗(信义宗)、加尔文宗(归正宗)和安立甘宗(英国圣公会)。这些教会已经在天主教会中完全独立出来。新教徒中发展出一种新的新教文化,强调刻苦耐劳,理性自律,勤奋向上,这种文化特点被以后的人们评价为一种资本主义的伦理精神。不管这种理论是否被学术界广泛接受,改革后的新教开始同近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渐渐融为一体,许多英国的新教徒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动者,许多城市中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的市民,也都是新教的虔诚信徒。

新教的思想改变了中世纪人们的许多想法,成为影响社会过渡的重要力量。宗教改革家教导世俗的工作是一种对上帝的服务。路德认为所有的工作是一种真正的基督教的天职,同神父和其它神职人员一样。这就与中世纪的把工作当作一种罪行来进行惩罚,认为工作是有失绅士身分的传统封建观念有所不同。路德和加尔文都支持商人和手工工匠发展自己工作。新教还反对奇迹、虚无,提倡一种理性。虽然这只是用在宗教方面,却有重要意义。新

教的一些派别强调生活的计划性,不主张得过且过。许多新教徒不主张在世俗世界中行乐,提倡节约勤俭,这对资本积累不无好处。

新教的人生观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为新教鼓励人们阅读

《圣经》,这样就鼓励人们学习和阅读。在瑞典的路德教会把识字当做入会的条件。这样,学习文化成为一种宗教信徒必具的条件,成为推动人们扫盲的强大动力。虽然这种推动力是宗教性的,但是商人们和其他的人们一旦学习了文化,就出现新的思想来进行管理。商人们学习识字的热情是最高的, 有的地方达到 90%。更多的文化人的存在,意味着更多的发明创造的存在。这种扫盲活动,使得欧洲有了一种强调人的文化素质的传统,对今后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近代前期的天主教会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从历史角度看,罗马教会的黄金时代已随着整个封建制度的没落而一去不复返了。新教的独立使许多国家同罗马教会隔断了联系,即使在天主教盛行的国家中。实际上这些国家中教会的权力也被君主所接管。罗马教会在天主教的世界中越来越成为“精神的领袖”,它所直接掌握的地方和部门日益减少,最后只局限于罗马教皇国的范围。通过这样的变革,教会和世俗社会的矛盾得到了缓解,天主教通过这种痛苦的变革,变得可以为近代社会所接受,继续在近代的社会体系中起着各种复杂的政治的、精神的和文化的作用。

1453 年,君士坦丁堡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攻陷后, 原来的拜占庭帝国的主要宗教东正教依然存在。东正教以首牧(大教长)制为基础,在历史上形成了君士坦丁堡、希腊亚历山大利亚、安提安与全东方希腊正教、耶路撒冷希腊正教四大首牧区。1589 年,经君士坦丁堡普世首牧的认可,俄罗斯正教会莫斯科首牧区宣告成立。这样,大首牧区增至五个。在这五个东正教大区之外,还存在塞浦路斯、希腊、塞尔维亚等独立的自主教会。自主教会可以独立行使权力,有权选举自己的主教和主教教会。各自主教会之间按传统惯例形成一定的先后排列关系,但没有上下的隶属关系。所以,在东正教体系中,随着拜占庭帝国的崩溃,也出现了建立在地域之上、服从于国家主权关系的教会。像西方的罗马教会一样,统一的东正教世界已经瓦解。

在这些国家里,伊斯兰教日益成为一种“文明”,从三个中心向世界传播的主要是一种高度发展了的文化。如果没有这种对教育的强调,如果不是高度的文化发展,伊斯兰教在近代的迅速发展是很难想象的。

近代前期的佛教中“禅宗”日益发展,应该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可以说这也是宗教在近代前期日益走向精神化、文化化的一种表现。在明朝,政府颁布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僧人和俗人的区别,从而使佛教向“精神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虽然近代前期是宗教帝国的崩溃时期,但也是各种宗教在世界范围内确定领地的时期,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三大世界宗教的出现。伊斯兰教在 15、16

世纪中迅速发展,出现奥斯曼帝国等三大伊斯兰教帝国。从地理范围来看, 近东和中东的许多地区成为伊斯兰教文化区,印度也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 居住着众多的穆斯林。在非洲,伊斯兰教也得到传播。

自从佛教僧侣把印度佛教的思想和文化带到了东南亚、中国、中国的西藏、朝鲜和日本,佛教就在这些地区日益发展,在近代前期,这些地区发展为佛教的中心区。在这些国家中,特别是在中国,佛教是置于世俗政治的保护之下的,它本身没有发展为一种特别强大的政治势力。

近代前期基督教也发展为世界宗教。在欧洲的范围内,新教的主要地区是德国、挪威、瑞士、瑞典、芬兰、荷兰部分地区、英国。天主教的分布范围,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比利时、意大利、波兰等地,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希腊、俄国等地主要是信仰希腊正教。近代前期,基督教在从欧洲向亚洲传播方面取得进展。耶稣会和新教传教士都做出努力,使得基督教文化在亚洲占有一席之地。虽然是一种宗教的传播,但同样也带来了文化和科学上的传播,因而具有一定的意义。耶稣会在中国传教的著名人物有利玛窦等。最先在菲律宾传教的,主要是奥古斯丁派的传教士。1611 年,多米尼克派创建了马尼拉大学。葡萄牙人在非洲进行了传教活动。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耶稣会、多米尼克派布道团、法兰西斯派的传教士的足迹还到达了美洲。

基督教新教的传教士也把新教带到了各地。英国和荷兰把新教传到了它们的殖民地。德国的虔诚派曾经派人到印度进行传教活动。英国在 1698 年成立了基督教知识传播会,在英国本土和国外进行福音布道,虽然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对传教士的态度很不欢迎。1701 年,福音对外传播会首次向美国殖民地传教,对美国成为一个以新教为主的国家不无作用。

近代前期,世界宗教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可以在这一时期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化中找到答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和封建主义的没落,世界经济关系、文化关系联系的加强,各个民族国家和主权国家的成长以及科学主义的传播,都加深了新的社会结构同中世纪政治化、世俗化和财产化了的封建教会的矛盾。宗教改革运动和改革以后新的宗教的产生,实际上是要使宗教生活同新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因此,近代前期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和整个世界宗教领域中所发生的变化,是整个世界局势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世界历史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