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主义者到宗教改革家

瑞士宗教改革的领袖是乌利希·慈温利。他于 1484 年 1 月 1 日生于维尔德豪斯,其父是当地的村长,家境小康。他有一个叔父是韦森地方主教座堂的首席牧师,这位叔父是他的启蒙老师。后来慈温利来到巴塞尔继续求学,从 1498 年到 1500 年又在伯尔尼受教于人文主义者亨利希·沃尔夫林(卢

普卢斯)。慈温利还在维也纳大学学习过两年,并在 1502 年至 1506 年期间先后在巴塞尔大学继续深造。在巴塞尔大学学习期间,他受到人文主义者托马斯·威滕巴赫(1472—1526 年)的教诲。在那里,他确立了《圣经》是唯一权威,基督之死是赦罪的唯一代价,赎罪券毫无价值等信仰。

与奥古斯丁派教会僧侣路德不同,慈温利是一个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他虽然热衷于研究信仰问题,但基督教人文主义传统和瑞士的联邦制度,使慈温利的神学理论比较富有理性而少神秘性。他还从基督教人文主义者那里继承了通过《圣经》改造教会,通过教育改革社会的传统,这样,他的理论和

社会改革的理想,就紧密结合在一起,思想比较激进。

慈温利毕业后,被任命为格拉鲁斯的教区神父。慈温利的讲道富有热情,他激烈地反对瑞士人去当雇佣兵,但他不反对受雇于教会。他受到基督教人文主义的影响,为人和气达观。由于慈温利反对瑞士人当雇佣兵,加之他的讲道精彩,声望卓著,苏黎世大教堂的教士会把他选为人民神父。他于1519 年接受该职,成为苏黎世城最重要的教堂的神父。在当神父的十几年中,他追随伊拉斯谟,对教会的各种腐败现象作过猛烈抨击。他特别反对教会出售赎罪券的行径。在成为苏黎世教区神父后,为了说明耶稣的生活故事,他从《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篇讲起,在六年中讲完了整部《新约全书》。慈温利几乎和路德在同一时期独立提出,基督教的全部真理性是包含在《圣经》之中,而不是包含在天主教会的传统和仪式之中。他接受路德关于以信称义的说法,认为灵魂得救是出于上帝的恩赐和对上帝的信仰, 不是出于俗世中功德的积累,即行为称义。

德国的新教诸侯们认为,如果路德和慈温利能够携手共进,对于孤立和打击天主教会的势力将起到一定作用。他们说服路德和慈温利会面,在 1529 年这两位宗教改革家终于见面。由于教义的分歧和性格的差异,结果两人没有达成协议。在教义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对于圣餐的解释。慈温利认为, 圣餐是对基督的纪念,基督本人并没有在场,葡萄酒和面包只具有象征意义,不能认为即是上帝的血肉之转化。路德却认为,天主教把葡萄酒和面包解释为基督之血和肉是一种错误,而慈温利认为基督不在场的说法也是一种错误。路德争论说,《圣经》中字面上说的就是“这是我的身体”之义。慈温利争论说,上帝的身体不可食,路德辩解说“如果基督命令我吃粪,我也会照办,仆人的血永远不能高过主人的意愿。我们不得不闭着眼睛”。这次会面的失败,导致瑞士和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终于不能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