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内部改革运动的失败

  1. 公会议改革运动的失败

罗马教会的危机突出表现在教会的分裂和教皇统治地位的摇摇欲堕。这样在教会内部产生出公会议运动。公会议是教会法学家巴黎的康拉德和德国的亨利希提出的。其目的是结束分裂,改革教会。他们提出由世俗君主如法王或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出面来召开宗教会议,以解决教会问题。这种呼吁得到大学、地方教会甚至枢机主教的支持,并被认为是解决教会分裂问题的一帖良药。

在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失败以后,教廷开始屈服于法国势力之下。教皇的职位常由法国人担任,许多主教也由法国人担任。教会政府也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法籍教皇统治了好多年(1309—1377 年),这段时期被天主教教会称为“巴比伦的流亡”,或“阿维农之囚”。这个事件继续削弱了罗马教廷,开创了国际人士担任教皇的先风。“巴比伦的流亡”过去以后,教会又出现一次严重的大分裂,出现了两个教皇、两个主教团并存的局面。

1409 年教会在比萨召开会议,这是以当时存在着的两位教皇的两个主教团的名义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枢机主教、主教、各大修会会长、各大隐修院院长、神学博士、教会法博士,以及世俗君主代表。这个会议最后宣布罢免两位教皇,选出米兰大主教皮特罗斯·菲拉尔伊为新的教皇,即亚历山大五世。比萨会议因此有两个特点:一是由枢机主教团召开,而不是由世俗君主召开,二是从此以后,宗教会议的权力高于教皇,它可以选举和罢免教皇。

1414 年 11 月,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西吉斯孟德召开康斯坦斯会议,出席人数最多。皇帝支持的是教皇约翰二十三世,西班牙、苏格兰、葡萄牙则支持本尼狄克教皇。这次大会的特点是,世俗代表无投票权,每个国家只有一票,意大利仅一票,英、法、德、全体枢机主教为一票,教皇约翰失败离席。这次会议还宣布:“本会议代表在世征战天主教会,权力直接来自基督,

因此,凡会议决议,无论关于信仰问题,关于终止分裂问题,以及关于教区大小事务的改革问题,无论何人,不问职位尊卑高下,即令尊至于教皇,均当一体服从。”①最后,会议罢免了两位教皇。1417 年,新选马丁五世为教皇。会议还着手解决道德问题和行政改革,英国取得相当的自治权。从以上两个例子可见:公会议制度使教廷变教皇的绝对专制为一种君主立宪制,规定每隔一段时间就定期召开宗教会议。

公会议运动最后却失败了,原因是公会议无法解决教会的世俗化结构问题。公会议后来又进行过多次,如:1423 年的帕维亚会议,因瘟疫关系,出席代表少;1433 年的巴塞尔会议,不再以国家分组而以问题分组,主要讨论宗教问题。以后又规定:每十年举行一次公会议,枢机主教的人数为 24 人, 任何一国代表不得超过 1/3。会议取消新任主教第一年收入归教廷所有的做法和一些捐税,这却在教会上下引起了对公会议的仇恨。尤金教皇利用人们对公会议的仇恨,利用土耳其侵占君士坦丁堡事件在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影响,重新要求重振教皇的权威。这样,公会议的运动就不了了之,教皇的独裁统治重新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