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1. 通过修道士进行改革

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使罗马天主教会遭受了沉重打击。为了抵御新教势力,也为了重振天主教的声望,罗马教会在 1530 年起开展了反宗教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一方面旨在抵御新教势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力求恢复天主教会的威望,求得巩固教会的秩序。天主教把这场运动称为教会改革运动,或教会纯洁运动。而新教各派更喜欢用反宗教改革运动这一名称,突出了运动反对新教的性质。反宗教改革运动是在 16 世纪上半叶天主教会的威望已经降低到了最低点的时候开展的,当时人们对罗马教会还有没有力量进行复兴感到十分怀疑。

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和罗马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使基督教一分为二,形成新教和旧教两大阵营。以后的人们,特别是中国的基督教徒,习惯于把属于新教诸派的基督教会如路德教会、加尔文教会、再浸礼教会等统称为新教或基督教,而把属于罗马教皇系统的基督教会统称天主教。一般认为:新教注重信仰称义、强调《圣经》的权威,不注重仪式的作用,否认善

功在得救中的作用,神职人员允许结婚,教会不隶属于罗马教皇而隶属于各级世俗政府,修道院制度均被废除;而天主教在组织上则仍然由罗马教廷统一领导,在教义上崇拜上帝、耶稣和圣母,提倡行为称义,认为《圣经》、信仰仪式和善功缺一不可,都对得救具有重要作用,神职人员必须保持独身主义。经过反宗教改革运动,这两个阵营的界线变得明显,天主教和基督教成为在教义、组织、生活方式方面比较不同的两种教会。

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首先是利用修道院(隐修院)的体制和律令来推行教会改革运动。根据基督教的传统,教会的组织分为世俗教会和修道院隐修僧侣教会两大类型。教皇、大主教、主教、教区神父(区牧)等各级神职人员,因其主要的目的是在俗人社会中进行传教,所以都属于世俗教会,而在修道院中进行隐修和祈祷的僧侣们因其远离世俗社会,以在修道院中隐修和祈祷为目标,所以被称之为隐修僧侣。这两种组织后来都归教皇和教廷领导,但在组织和活动范围方面是不同的,因为隐修派教会是很少在世俗社会传教的。在宗教改革浪潮冲击下,世俗教会的声望一落千丈,改由以教规严格、生活清苦、信仰坚定著名而腐败现象又较少的隐修派僧侣来传教,这样,就有助于重振天主教威望和抵御新教势力的侵犯。

不过,被罗马教会利用来推行其反宗教改革运动的隐修教会,并不是旧的修道院教会,而是新成立的隐修派教会。这些新的宗教团体与旧有的修道院不同之处,是隐修教士在世俗社会积极地进行传教活动。这些僧侣建立了骑士团、医院,推进各地的宗教和教育事业,在世界各地进行传教活动。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运动因此可以说是世俗教会和隐修教会趋于合并的开始,对以后的天主教会结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1. 世纪起出现了一个著名的隐修教会,叫圣爱会。该会于 1497 年成立于热那亚,然后传播到了其他地方,1517 年传到了罗马。圣爱会宣传信徒的虔诚和对基督的爱,这有利于教会改革。在 1520 年左右,圣爱会的重要成

员已有 60 多人,包括后来成为领导教会改革的重要人物。虽然这个组织规模不大,却对教会改革起了推进作用。它呼吁实行教会改革,这种呼声影响了许多人。在罗马,它组织了大众的宗教虔诚运动,使教徒愿意献身于宗教生活。圣爱会强调祈祷、歌唱和作慈善事情,这在意大利被视为基督徒新生活的样板。

在对基督教和对教会献身的呼吁下,出现了许多隐修派教会,如 1522 年出现的卡吗而德勒斯派,在意大利、法国、波兰和奥大利亚传播。该隐修教会强调禁欲和过简朴的生活,号召基督徒要过隐士般的生活。这个组织的领袖们成为教皇的朋友或担任教职,他们成为一种榜样,告诉人民教会需要改革。又如 1524 年卡塔诺·提那(1480—1547 年)和基安培特罗·卡拉法

(1476—1559 年)建立的隐修会,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卡拉法后来被选为教皇,称保罗四世。该教会提倡过穷人生活,要求僧侣在世俗社会中进行传教活动。这个组织还培养了大批主教,成为罗马教会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