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反对罗马教会

宗教虔诚主义运动和《圣经》运动,通常被当时的人们简称为“基督教福音运动”。福音一词反映出人们的一种新的宗教热情,特别是在德国,福音主义在 1520 年时特别流行。福音从广义上说,是指《圣经》的复兴。在

16 世纪的文献上,福音又指的是“真正的上帝之言”,这些言语直接来自于

《圣经》,而不是来自于僧侣的杜撰或教会的解释。许多人觉得《圣经》的复兴意味着一种真正基督教原理的发现,这种原理是同教会的教导相对立的。福音和“真正的上帝之言”将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基督教徒的生活方式, 它意味着上帝和世界将进入到一种新的关系之中,即福音世纪的来临,用来反对现存的反基督的世界和不按照《圣经》原理行事的僧俗两界的封建秩序。这种运动提出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宗教的复兴不是人类的行为,而是上帝通过人类来完成一种计划。人们需要做的,是在世界上贯彻上帝的意志, 按《圣经》的原理行事。许多人,包括路德,都把这当做“最后的审判”即将来临的一个标志。是否承认福音和是否按照“真正的不加任何杜撰的上帝之言”行事,便成为衡量是否基督教徒的标志。

在福音运动的旗帜下,联合了路德宗教改革家、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和普通人阶层。路德在宗教改革时期,宣布自己是按《圣经》行事,宣布基督教的真正的权威是《圣经》而不是教皇。而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也是一个《圣经》主义的提倡者。他自称是一个《圣经》主义者,而不是一个神学家或哲学家。同路德宗教改革不同的是,基督教人文主义有一种按照《圣经》改造世界的企图,如伊拉斯谟要求人文主义宣讲真正的上帝之言。通过上帝之言的传播,来推动人性的改革和世界的改革。基督教人文主义的这些手段,被普通人阶层用来推进社会改革的运动。

因此,福音主义意味着一种社会改革,一种反对封建主义的倾向。从这个含义上讲,福音具有否定性和肯定性的内容。否定的就是教会的意义,因为人民直接从《圣经》中找到同上帝交流的途径,不再需要通过僧侣来教会他们如何成为基督教徒。更有甚者,福音主义者把僧侣视为福音的敌人,因为他们代表了一种反《圣经》的倾向,长期以来限制人民直接阅读《圣经》, 要求人们对教会服从,要求人民成为僧侣们“精神上的奴隶”。再从这个意义推下去,僧侣不是上帝的牧羊人,而是魔鬼的信徒。他们是反基督者,尤其是教皇,就是魔鬼在世界上的代表和反基督者的领袖。

现在福音运动使人民不再服从教会和僧侣的统治和摆布。因为,每一个

基督徒都可以通过《圣经》而成为基督徒,并且解决灵魂得救的问题。《圣经》所指示的,不仅是一个灵魂得救的事情,还意味着要改造世界,把世界变成按上帝之言行事的“神法”之国。这样,《圣经》就成为一种反对现存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用来反对僧侣封建主。在农民的怨情陈述书中,许多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改革要求,都是在福音的名义下提出的。福音为人民提供了一种道德、政治和神学的原则,它指向正义和公正,这是人民在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时提出的社会发展必须合乎正义的观点。一切非正义的、贪婪的行为都被看作是同《圣经》对立的,而一切合乎普通人利益的,或者合乎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都是在按照《圣经》行事。所以,在福音一词中,体现出“基督教兄弟之爱”、“神法”、“基督教新生活”等特定的时代内容。

福音运动的任务主要有三项:一、反对教会的腐败和社会的腐败;二、灵魂得救的道路;三、如何改革社会。福音一词还有一定的阶级含义,它特别指“普通人阶级是福音的真正信徒”,因为,只有普通人才是真正按照福音行事的。在福音的旗帜下把城市和乡村中的普通人联合了起来。普通人是好基督徒,而僧侣、罗马教皇和贵族统治者则是反基督者,是福音的敌人。在城市和乡村中,普通人要求他们的社区直接雇佣真正能够讲述福音而丝毫不歪曲福音的牧师来传播“真正的上帝之言”,这是 15、16 世纪普通人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福音的旗帜下,普通人是最虔诚的基督徒,是最热烈的宗教改革者。普通人的宗教改革运动因此和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分道扬镳:路德的福音主义仅局限于对教皇的否定,而普通人的福音主义则走得更远,要求完全否定现存的教会制度。普通人认为自己是《圣经》的宣传者和保卫者,时刻与上帝同在。

福音的传播,主要通过口述和书本来完成。书本的印刷使《圣经》的大量流行成为可能。然而在人民中间,识字者仍属少数,在德国约占人口中的5%左右。于是真正的上帝之言,主要是通过口述来传播的。随着福音的传播, 福音运动也跟着起来,形成一种社会改革的势头。真正福音的传播者是一些激进的社会改革家和宗教改革家,从而使得路德的《圣经》主义和普通人的福音运动上下呼应,出现了城乡宗教改革思想的大传播。新的宗教思想和改革思想开始深入人心,并锻炼出一批改革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