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不列颠严阵以待

与希特勒的愿望相反,法国沦陷后,英国非但没有低头,叵而加紧了抗击德国入侵的战争准备。

英国,这个位于欧洲西部的古老帝国,已有 1000 年来遭侵略了。希特勒的威胁似乎异常刺激,反而使英国人个个都像被困的约翰牛,铆足了劲儿, 准备拼个你死我活。无论男女老少,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联合起来了,就连孩子们似乎也懂事了许多。

誓死抵抗、保卫家园的气氛弥漫整个伦敦城。到处都在修筑工事,清除火场,发放武器弹药,圈定公墓场地。铁丝网一天比一天长,在伦敦屋顶平台和广场,天天进行民众军事训练;旅馆的侍者已加入救护大队,开电梯的服务生逢到假期便去挖壕沟。一切战争准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英国当局颁布了许多法令,告诫英国市民务必随身携带防毒面具。居民外出须带上身份证,补给证和其他配给票证。工人和机关工作人员须带出入证。私人轿车的两翼和保险杆都要涂成白颜色,车灯罩上塑料遮护镜。居民寓所的窗户用一条条细纸条交叉糊上,以防炸弹震碎玻璃。家家摆满一桶桶沙子和水,以备灭火。另外,最好储备充足的食品和各种生活用品,如果德军入侵切断补给源,还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政府还要求所有居民将手中的体育枪支和猎枪统统交给警察局。英国农业部通知农民:“必须照常坚持耕作。播种、锄草和收割,除非受到战争的阻挠。”

早在法国沦陷之际,英政府就作出将全国银行储备的所有黄金都运出英国的重大决定。第一批黄金于 7 月 24 日装上“埃默拉尔德”号巡洋舰运往加拿大。以后又接连用战舰或快速商船将黄金分批运抵加拿大港口。然后,由重兵把守、戒备森严的专列再把这些黄金转运到蒙特利尔大金库。为保密起见,这笔黄金在运送期间的代号为“鱼”。

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果敢的金融运输,自始至终竟然没有一艘船遭到德海军袭击,这真是个奇迹,至今仍是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这一大笔财富后来被英政府用来购买美国舰艇等装备和物资,在保卫英国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5 月 17 日,美国驻英国大使馆通知所有在英国的美国公民(大约 4000 人)尽快返回美国;无法回国的美国公民尽快撤离大城市和军事战略要地, 去非人口稠密区居住。

7 月 7 日,美国大使馆发布特急警告:“这可能是战前最后一次呼吁美国公民回国。”

大多数美国公民听命回国,也有许多美国人被英国人民的勇敢精神所感动,他们对希特勒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决意留下来和英国人民并肩战斗。7 月初,他们在伦敦组建了美国第 1 国民警备中队。该中队有 60—70 人,中队长为美国人韦德·海斯将军。他们一律身着佩戴红鹰肩童的英国国民队队服。

美国第 1 中队的组建在外交界引起轩然大波。如果允许一个中立国的公民在英国组织武装部队,就不能阻止其他国家的公民也这样做。再说,日本公民在英国也有一个力量相当的社团。美国大使肯尼迪坚决反对这样做,他跟美国中队的一名官员说:“一旦德国人占领伦敦,他们会像对待游击队员一样,击毙所有的美国人。”

初夏的伦敦,浓雾消散,阳光灿烂。碧波闪亮的泰晤士河水像条银带, 把这座大都市分割开来。绿树掩隐的大街小道上,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市区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远处的工厂烟囱林立,烟云绔绕。威斯敏斯待教堂尖尖的塔顶高耸入云,教堂大钟铛铛敲起来,四周教堂也遥相呼应,洪亮的钟声此起彼伏,在伦敦上空久久回响。

伦敦城风景依旧,不同的是,在人们的心头蒙上了一层战争的阴影。到处谣传德国有一种从未使用过的武器,可以立即从各个方向袭来。战场不是孩子们呆的地方。英国政府将撤离儿童的工作列为最紧急的任务,并且建立了专门负责儿童撤离的机构——英国儿童海外接收委员会。大英帝国自治领地(英联邦所属各国)和美国都充分做好了接纳英国儿童的准备。整个伦敦, 整个英国,几乎家家户户都面临着令人心碎的骨肉分离,甚至是生离死别的痛苦。儿童撤运的事情搅得人们心慌意乱。

最初,政府大力支持这一计划,希望尽可能多的孩子离开英国。但是, 愿意利用这一机会将孩子送出去的家长数目之多,令英国政府大为震惊。到7 月初,儿童海外接收委员会共收到 20 万份申请,而这只占无数 5 岁至 15 岁孩子的一小部分。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父母普遍认为可以放手让他们独自离开了。

7 月 18 日,丘吉尔私下对内务大臣表示了他对这一撤离计划并不恭维的态度。他说:“我当然不希望让大孩子或是小孩子送信儿给别人。除非我全力乞求英国大逃亡的时候,我才会找人送信儿。”

说英国人民现在已经“斗志昂扬地把自己与战争连结到一起”,也许有些夸张。不过,丘吉尔的话的确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希望。他们决心保卫国土,以使孩子们留在家园。稍大一些的孩子把撤离英国看成是极为羞耻和不体面的事情。一个家住伊顿的男孩,父亲执意把他送出英国,可是当船在利物浦停靠时,趁人下备,他悄悄溜下船,重返伊顿。有个不愿撤离英国的孩子对他的朋友无可奈何地说,他是被父母“驱逐出境”的。

撤离伦敦的计划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近 5000 名 5 岁至 15 岁

的孩子被船运到大英帝国自治领地,近 2000 名儿童被撤运到美国,还有 2666 名儿童等待撤运。

与此同时,在英伦诸岛,孩子们也正被撤出伦敦等城镇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在战争爆发前的一年中,大约 150 万男女老少在政府安排下纷纷撤离了

城镇,还有 200 万人自行疏散到偏僻地区。

美国政府照会德国政府,要求保证撤运英国儿童舰船的行驶安全,遭到德国的无理拒绝。遭德舰袭击等海难事件的阴影始终威胁着撤运计划,最终导致了这一计划的结束。9 月 17 日,载有 320 名孩子的“贝拿勒斯城”号鱼雷艇被德国一艘潜艇击沉,300 多名儿童丧生,只有 11 人生还。

这一海难事件使人们不愿再冒险将孩子们送走。据英国官方记载,“在7—8 月份大下列颠之战打响,许多城镇遭到敌人昼夜轰炸期间,几乎没人再提将孩子撤运到较安全地区的要求”,实际上,“随着伦敦居民们对空袭和隐蔽生活的逐渐熟悉,孩子们越发不愿离开这块故土了”。

10 月 2 日,英政府停止了整个海外撤运活动。一周后,已将近 1000 名孩子撤出英国的一些美国志愿机构也中止了有关活动。

在柏林,街道两旁挤满欢迎希特勒归来的人群,鲜花摇曳,人头攒动, 四周一片疯狂的欢呼声,当希特勒和他的陆海空军三巨头登上国会大厦的阳

台时,一群人放声唱起了“征服英国之歌”:

我们阔步前进,旗帜随风飘扬。 它是我们德意志帝国力量的象征, 我们不能再容忍

英国人对它的耻笑。

请你允许我,放手让我们启航去征服英国!

在那个失去理智、疯狂的年代里,就连德国人的一些歌词也都是莫名其妙,稀奇古怪的。

不用说,所有这一切都使希特勒极为满意。然而,柏林迄今尚未听说任何有关英国表示愿意和谈的消息,也没有对德国的和平建议做出反应的任何迹象。

7 月 3 日,英国皇家海军毅然采取“弩炮行动”。下午 5 时 54 分,停泊在海岸外的英国舰队在驱逐舰施放的烟幕的掩护下,使用大口径的大炮向孤立无援的法国战列舰开了火。从“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向在海面上的法国舰只投掷炸弹。

平静的港湾刹那间成为一片火海,熊熊火光映在黑油油的水面上,令人窒息的火烧得恶臭污染了大气。一刻钟之内,这场双方力量不相等的交战便结束了,就这样,皇家海军一举摧毁了奥兰法国舰队的大部分舰艇,排除了德国利用法舰队对付英国的隐患。这一严厉行动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伦敦几乎毫无妥协之意。

希特勒白白浪费了 10 天,眼睁睁地看着位居世界第四的法国舰队付之一炬。

法国贝当政府立即宣布与英国断交,此时的英国政府和国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团结一致,群情激昂。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英国已不再有一个盟国, 也不再有任何退路。除了与德国法西斯决一死战,别无选择。

7 月 14 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下院发表讲话:“我们将独自作战,但是, 这不仅仅是为我们自己而战!”

此刻,出现了首相一生中只经历过那么一次的场面:议员全体起立,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而在这以前,保守党总是以几分保留态度对待丘吉尔的,现在,在这响彻云霄的掌声中,工党、保守党毅然联合起来,一致对敌了,素以硬汉著称的丘吉尔激动得老泪纵横。

丘吉尔是个天才的演说家。他的风趣幽默,他的坚定不屈,更使他的演说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性和感召力。作为政治家,他深知激励对于人类精神所产生的巨大动力。他总是不失时机地鼓舞着英国人民的斗志,10 月 8 日, 德空军对伦敦的轰炸使伤亡和损失达到了高峰。丘吉尔对此不乏幽默地发表广播讲话说:“在那特别的星期四的夜晚,伦敦 180 人死于 251 枚炸弹的空袭中,这就是说,德国用一枚炸弹杀死一个英国人的 3/4。这个数字也许会使德国人感到高兴。不过,如果摧毁一间房屋要轰炸两三次才能奏效的话, 照这样的速度,得用 10 年的时间才能炸毁伦敦一半的房屋。而在这以后,速度还会慢得多。”战争的恐怖危险虽然并未完全从人们的心头消逝,但是人们已经不再把它看得那么严重了。

后来,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把英国人乐观而冷静的性格描绘成英国得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正是他的言行唤起、激发和坚定了英国人民的斗争信念。如果说英国人民的意志是剑,那么,丘吉尔就是握剑柄之人。

柏林,天气阴沉沉的,显得很暗,小雨渐渐沥沥下个不停。希特勒总理府外面挂的旗帜都耷拉下来。门口的岗哨一动不动,听凭雨水从钢盔上顺着脸颊往下淌。

屋内,奔走于德英之间传递希特勒旨意的瑞典“信使”达勒鲁斯,正向他的主人汇报伦敦之行的情况。

他小心翼翼地看了希特勒一眼,鼓起勇气说:“英国人不相信你和你的政府。”

希特勒再也按捺不住了,他突然站起来,神经质地在屋里来回走着,心情郁闷到了极点。他简直难以理解这些英国人,怎么也弄不明白丘吉尔这个喜欢大喝白兰地的农夫和他统治下的英国,竟然无视德意志帝国的强大威力。英国的顽固不化势必影响他的下一个重要目标——入侵并摧毁苏联,他已将此定于 1941 年的某个时候。

他越想越激动,脸色苍自,浑身发抖。突然,他在房间中央站住,直挺挺地两眼望着前面,语无伦次地说:“我要造潜水艇,造潜水艇,潜水艇, 潜水艇,潜水艇!”他的声音变得含糊不清,那样子完全是一个神经失常的人。接着他定了定神,就像在对大庭广众发表演说似地拉开嗓门,尖声尖气地叫了起来:“我要造飞机,造飞机,飞机,飞机!我要消灭我的敌人!” 那神情活像小说里的一个妖魔。

最后,他转向他的客人,攘臂挥拳地大叫:“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我想同英国达成协议,可是总也下能成功?!”

7 月 16 日,希特勒向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发出了关于准备在英国登陆作

战的第 16 号指令:

由于英国不顾自己军事上的绝望处境,仍然毫无愿意妥协的表示, 我已决定准备在英国登陆作战,如果必要,即付诸实施。这一作战行动的目的,是消除英国本土作为对德作战的基地,并且在必要时,全部予以占领。这个作战计划的代号将是“海狮”。全部准备工作必须在 8 月中旬完成。

“如果必要,即付诸实施。”虽然他在直觉上越来越强烈地感觉有采取行动的必要,但从字里行间仍流露出他的摇摆不定。直到此刻,他仍丁希望英国像他在 16 号令中所讲的那样“毫无妥协之意”。

与希特勒发布的其他作战指令相比,第 16 号指令显得优柔寡断,苍白无力。希特勒攻占波兰的命令,一开头就是“我已决定用武力解决”。进军南斯拉夫的命令斩钉截铁,“必须尽快粉碎南斯拉夫”。大举进犯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气势汹汹,“德国武装部队必须做好用一场速决战打垮苏联的准备”。

从第 16 号令的发布时间来看,更给人一种仓促上阵的感觉。当希特勒最终同意把海上入侵英国当作一个现实的可能性来考虑时,已是雷德尔首次与他讨论侵英计划的 8 周以后,是英国远征军被驱下海的 6 周之后,是法国沦

陷的 4 周之后,是希特勒下令“在侵英仍为计划,尚未决定实施的基础上”

开始有关准备的 2 周之后。而进攻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是提前 4 个月发布

命令的;进攻波兰是提前 5 个月发布命令的;对法国和低地国家的进攻,希

特勒给了他的将领们 7 个月的准备时间;即使是对挪威的即兴攻击,也有 5 周的准备时间。而对英作战,拟以多达 40 个师,25 万人的德国步兵在英国南部海岸长达 200 英里的宽阔战线上登陆——从多佛尔断崖东部的拉姆斯盖

特一直到怀特岛西部的莱姆湾的“海狮计划”,希特勒却只给了他们 4 周的

准备时间。结果受季节气候影响再三延迟,实际上,德国军队最多只有 9—

10 周的时间来实施如此庞大的计划,对德国军队来讲,这比在这以前所进行的任何一次战役都危险和生疏。他们既未经过由海路登陆这种作战方式的训练,也不具备足够的船只,而且陆军和空军部队已推进到远离德国补给基地的地方。

在整个海岸地区,德国军队正热火朝天地进行进攻前的准备工作。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的港口挤满了各种船只。上船和下船的演习持续不断,参谋人员昼夜工作。

德国空军奉命对人员和机件受到较轻损失的飞机进行补充和修理,准备今后在英吉利海峡上空和英国上空作战,过不几天,德国空军便准备就绪了。

正如法国战役一样,德国陆军执行主要进攻任务的是 A 集团军司令冯·伦斯德陆军元帅。陆军总司令部命令恩斯特·布许将军的第 16 军团的 6 个步兵

师,阿道夫·施特劳斯将军的第 9 军团的 4 个师和莱希瑙陆军元帅的第 6 军

团的 3 个师开到海峡沿岸的出击地点,以便作为头一批登陆部队。计划在几

天之内,总共登陆 39 个师和 2 个空运师。

但是,雷德尔和他的海军总司令部对此是有怀疑的。为了满足陆军的登陆要求,需要征集 1722 艘驳船、1161 艘汽艇、471 艘拖轮和 155 艘运输船, 在短时间内聚集这样大量的船只是不可能的。而且,在这样一条广阔的战线上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战斗从腊姆斯盖特至来姆湾延伸了 200 多英里——是完

全超出德国海军的运输和掩护能力的,实际上,海军直到 9 月 1 日才开始把准备入侵的舰队集中起来。

希特勒是个战争疯子,但他决不仅仅是一介武夫。就在第 16 号令发布后

的第 3 天,当他逐渐冷静下来,再回头看这气头上的产物时,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德国正在计划中的军事行动是要付出重大代价的。他暗暗思忖,必须设法使德国人民和公众舆论相信,为了避免这场惨祸,他本人已经做了一切努力。同时,要让英国人民知道,我希特勒是仁至义尽的,这样才有可能使英国政府更加孤立。

7 月 19 日,金碧辉煌的柏林克罗尔歌剧院人头攒动。希特勒在这里发表了他在国会所作的最后一次重要演说。

使听众感到吃惊的是,他们的元首今晚的语气异常低沉理智,一改往常那种在讲坛上歇斯底里大声叫喊的样子。他把征服者的充分自信和使群众心悦诚服的谦逊巧妙地揉合在一起。

他在演说中历数凡尔赛和约的罪过,其他大国对德国的不公正待遇,以及他本人争取和平的不懈努力。

他对顽强的丘吉尔进行了恣意攻击,他指责说,和平道路上唯一的障碍就是温斯顿·丘吉尔这个鲜廉寡耻的“罪恶战争贩子”。

元首的声音变得愤怒而强硬了:“我对于这种毁灭整个国家的无耻政客,是深感厌恶的。这些人早已把房屋糟蹋得东倒西歪了。而命运却安排我来给

予最后一击,每想到这里,我就感到十分难过。这次,丘吉尔先生也许会相信我的预言:一个伟大的帝国,一个我从来不想毁灭甚至不想伤害的伟大帝国,将遭到毁灭。”

在这篇冗长的演讲的结尾,他提出了最后的和平建议:“现在,我觉得良心上有责任再一次向英国和其他国家呼吁,拿出理智和常识来。我认为我是有资格作这种呼吁的,因为我不是乞求恩惠的战败者,而是以理智的名义在说后的胜利者。我实在看不出为什么要把这场战争继续打下去。”

当人们离开歌剧院时,几乎所有的人都确信无疑,英国即将求和,战争实际上等于结束了。

当天晚上,德国的飞机飞到英国上空撒下了印着希特勒演讲全文的传单,上面写着“以使你们了解你们的政府向你们掩盖的事实”。

实际上,英国的广播已全文播送了这篇演说,随后立即见诸报端。

就在希特勒结束演讲后不到一个小时,英国广播公司的德语广播员就毫不客气地作出了一个强硬的而且完全是自发的回答:“对于你所呼吁的什么理智与常识,让我来告诉你我们这些英国人是怎么想的吧。元首先生,我们要把它扔还给你——塞进你那张恶毒的臭嘴里。”

希特勒伸出的这一橄榄枝并未引起英国人民的多大注意,人们把他的这篇演讲只当笑话看。

7 月 20 日,英国《泰晤士报》以“希特勒对英国的威胁”为题,摘要刊登了希特勒的演讲内容。下面还刊登了一幅相片:三位家庭妇女拿着一张希特勒的“和平建议”,一边看,一边窃窃而笑。

这只经过希特勒深思熟虑、以恩赐心肠释放出的,并寄予厚望的“和平鸽”竟被英国人误当作他释放的又一只“恶鹰”。

至于丘吉尔,他的决心更是不容置疑。当天晚上,他在迷宫般的地下总部召集了帝国参谋部会议,此处有白厅“地洞”之称,离国会和政府办公楼很近,当首相走进来时,将军们和内阁大臣们都站着静静地看着他,只听见徘风扇嗡嗡嗡地往这间沉闷的屋子里输送空气的声音。

首相站住了,从嘴上拿下了雪前,用它朝这个简陋的防空洞一挥,然后指向会议桌首席位置上放的那把木椅。

“我将在这间屋子里指挥这场战争,”他宣布说,“如果我们受到入侵, 我就坐在那里——那把椅子上。”他把雪茄放回到嘴上,吐了一口烟,然后接着说,“我就坐在这里,直到德国人被赶走,要么直到他们把我的尸体抬出去。”

7 月 22 日,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通过广播正式拒绝了希特勒的“和平建议”——最后通牒,宣称“除非自由确有保障,否则我们决不停止战斗”。深夜,当英国对于希特勒演讲的第一个冷冰冰的反应传来的时候,在德

国人中间蔓延着一种掩盖不注的失望情绪,希特勒的试探气球刚一放出就被击碎了。

整个威廉街都震动了。最高统帅部的下级军官和从各部来的官员们,正围坐在屋子里,全神贯注地倾听着英国的广播。他们的脸变了色,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这是怎么一回事?”有一个人大声喊道,他好像被弄得莫名其妙了,“你能理解那些英国傻瓜吗?”他继续大声说,“现在还拒绝和平?他们发疯了!”

对英国拒不投降最感到高兴的要属赫尔曼·戈林这位肩负着摧毁英国国

防、为德国侵略军鸣锣开道的空军司令了,虚荣心极强、急功近利的戈林早就急不可待。他推崇意大利杜埃特将军提出的“在现代战争中空军必将发挥首要作用”的理论,认为只有空军,德国空军,才能在不列颠战役中实施决定性的打击。

实际上,戈林早在 7 月 10 日就已经拉开了不列颠空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