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希特勒玩弄和平

1940 年 6 月 5 日清晨,法国北部港口敦刻尔克海滩海风习习,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阵阵海浪轻轻拍打着海岸,发出哗哗的叹息声。偶尔有一两只海鸟飞掠过浪尖,哀鸣般地啼叫几声。宽阔蜿蜒的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英国远怔军溃退时丢弃的枪支弹药和各种杂物,罐头盒、酒瓶堆积如山,数千只军鞋漂浮在附近的水面上,随意丢掉的自行车有几百辆,卡车和大炮排成一列列长阵,寒冷的晨风掀拂着破布片,雪片般的文件在空中飘来飘去⋯⋯远处走来几名德国空军的高级将领,他们嘴里叽里咕噜不停他说着什

么,不时发出一阵阵胜利者的狂笑。

德国空军参谋部的霍夫曼·冯·沃尔多将军用脚尖踢开一只罐头盒,鄙夷地指着这片废墟说:“这里就是埋葬英国人希望的坟墓!”

“一位矮小肥胖的军官轻轻摇了摇头。透过晨雾,他那双黑黑的小眼睛凝视着海峡的彼岸,脸上全无往日那种颐指气使的神气,也不像他的同伴们那样得意洋洋。“他们的希望还没有被埋葬,”沉思了片刻后,这位德国空军的监察长恩哈德·米尔契将军仿佛自言自语他说:“英国远怔军的武器装备虽然如数尽弃,但他们的大部分人马——大约 22.4 万名英国士兵和 11.4 万名法国士兵——却完好无损地逃掉了。我们没有时间可浪费了。”

同一天,德国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在他的装甲列车上召集米尔契将军、空军参谋长汉斯·那舒昂纳克将军、德国空军第 2 航空队司令艾伯特·凯塞

林将军、第 3 航空队司令雨果·斯比埃尔将军和第 5 航空队司令汉斯一雨尔恨·施登夫将军开会。

戈林今天格外高兴。他神采飞扬,晃动着肥胖的身体,一个接一个地拥抱他手厂的将军,然后绕桌一周,坐到他的首席位上。德国空军在波兰。荷兰鹿特丹和法国北部大施淫威、狂轰滥炸的战绩,像是给他注射了一剂吗啡, 使他本来就脂粉气十足的脸蛋更是满面红光,只有那双鹰似的眼睛时而闪烁出阴险凶恶的目光。

戈林的冷酷凶残令人咋舌,在清除元首的心腹干将罗姆时,希特勒动了侧隐之心,念及共同起家的故交,想留他一命,但在戈林的力劝下,希特勒改变了主意,最终置罗姆于死地。

戈林是靠着空军起家的,1893 年,戈林出生于巴伐利亚的勒森海姆,是个纯粹的普鲁士人。父亲曾任德属西非总督。少年时,他秉承父亲的旨意, 进入士官学校学军事。毕业后于 19l2 年在亚尔萨斯的米尔贺森联队任步兵中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戈林加入了航空部队,任空军上尉。从此,他便和空军结下了不解之缘。1918 年,他升任德国空军最著名的里希特霍芬战斗机中队指挥官。在一次空战中,他共击落敌机 23 架,成为德国最著名的战斗英雄之一,并因此而获得德国战时最高荣誉勋章。

德国战败后,戈林和他心爱的空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德国空军被迫解散,他流落到丹麦和瑞典当运输机驾驶员。他在瑞典开始了他的罗曼史。有一天,他驾机送埃立克·冯·罗森伯爵回斯德哥尔摩宅邸度周末,在那里作客的时候,他与罗森伯爵夫人的妹妹、瑞典有名的美人卡琳·冯·肯佐夫夫人堕入情网。这位貌美富有的夫人设法与丈夫解除婚约后,便带着 8 岁的儿子,同这位年轻英俊的飞行员喜结良缘。随后,又同丈夫一起到了慕尼黑,

戈林进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经济学。

1921 年,戈林结识了希特勒,两人一拍即合,从此他便把自己拴在了希特勒的战车上,鞍前马后地为他奔跑效劳。他们俩一个想重温帝国旧梦,一个想重振德国空军雄威,臭味相投,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戈林凭借自己的过人精力和不择手段,为希特勒的啤酒馆政变、国会纵火案、建立盖世太保、清除罗姆及其冲锋队、制造慕尼黑危机以及吞并奥地利。捷克出谋划策,充当急先锋。随着希特勒的暴发,他也在第三帝国的仕途上平步青云,成为希特勒的宠信和纳粹德国的核心人物。戈林先后担任过冲锋队队长、航空部长, 并晋升为陆军上将、元帅。

从 1934 年至 1937 年间,名力民航航空部长的戈林,暗中命令制造商们搞军用飞机设计,并在航空体育协会的伪装下开始用滑翔机训练军用飞机驾驶员,秘密开始了重建德国空军的工作。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空军已从一无所有一跃成为一支拥有飞机 4500 架、21 个中队、人员 26 万的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力量。这支突然蹦出来的德国空军使英国以及整个欧洲都大惊失色,它意味着英国的空中优势已经丧失殆尽。

在会上,米尔契谈了自己的担忧,强烈要求将空军现有的全部兵力调至英吉利海峡沿岸,立即攻占大不列颠。他字斟句酌地强调:“我的大元帅, 如果你给英国人三四周的喘息之机,侍他们羽翼丰满时,你可就后悔莫及了。”

米尔契的一席话对兴高采烈的戈林无疑是浇了一盆冷水。虽然戈林心中有些不快,但他发热的头脑开始冷静下来。

几小时后,一项攻占不列颠的计划出笼了。

第二天,戈林兴冲冲她来到希特勒设在比利时布鲁利勒佩奇村的临时指挥部。不料,还未等他全盘托出空军的计划,希特勒就打断了他:“不,不要行动!落荒而逃的英国人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们会接受我的和平解决方案的。”

其实,戈林并不是攻占不列颠设想的始作俑者。

早在 1939 年 11 月 15 日,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元帅就曾指示海军作战参谋部研究一下“入侵英国的呵能性”。他这样做似乎只是为了防备脾气古怪、变幻莫测的元首突然要他提出入侵计划,两周后,德国海军计划人员做出结论,越过北海对英发起大规模海上攻击“看起来是种可行的迫敌求和的权宜之计”。

12 月份,这个球又踢给了陆军。德国陆军参谋部被要求对这种军事行动进行研究,并且拿出了一个以在英国登陆作为目标的联合作战计划。但是德国海军和空军都表示无法接受陆军的计划。海军认为这一计划没有充分估计英国的海军力量;空军则抱怨它把英国皇家空军估计过低了。这一计划便不了了之。

最初引起希特勒对攻占英国计划的注意,是在 1940 年 5 月 21 日。那天, 德国先头部队抵达法国海岸,装甲部队一举占领了阿布维尔。法国失败已成定局。指挥这一战役的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眼看陆空军在西线接连获得惊人的胜利,他的海军却默默无闻,心里真不是个滋味。他想方设法要为自己的海军寻找光彩的门路。

仗刚打完,雷德尔就急不可侍地求见希特勒,与他的主子私下讨论了“将

来在英国登陆的可能性”。

比起召开军兵种会议来共商大计,希特勒似乎更愿意私下分别召见他的司令官们。这个出身卑微的德国元首从不相信任何人。“一个木偶总比三个木偶好摆布”,这是他的用人信条。在他的潜意识里时刻提防着他的三军首脑有那么一天会屏弃旧嫌,联手反对他。他打心眼儿里厌恶别人提出异议。希特勒像所有独裁者一样,强迫他手下的将领唯命是从效忠于他;同时他又像所有阴谋家一样,挑拨离间,使他们彼此勾心斗角。

雷德尔元帅精明能干,思维严谨,具有远见,且为人谨慎。身为元首的海军事务高级顾问,他有责任唤起元首对战略问题的关注。如果侵英成功, 德国将会稳操胜券,在欧洲建立霸权,从而结束这场战争。作为德国海军司令,他要对海军负责,尽可能确保德国海军在一次军事冒险中不受损害或少受损失。可是,出于对希特勒军事指挥才能的下信任,却使他没有实言相告希特勒,这一计划还仅仅是纸上谈兵。

希特勒对他的对英作战计划似乎兴趣不大,只冷冷他说了句:“我们打的不是一场速决战。战争还将持续一段时期。”这对于士气低落,缺乏装备的英国军队来讲,真是不幸中之大幸。

第一章 希特勒玩弄和平 - 图16 月 18 日,法国贝当政府提出停战要求。曾使法兰西引以为豪的巴黎铁塔上高高悬起纳粹德国的 字旗。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宣布参战,加入轴心国。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从北极圈内的北角到波尔多,从英吉利海峡到波兰东部的布洛河,都已在希特勒的铁蹄之下,这个原奥地利流浪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下士已经将大半个欧洲踩在脚下。现在,阻挠他在欧洲建立德国霸权的,只有英国和共产党俄国了。

雷德尔认为时机已到,6 月 20 日再次向希特勒提出侵英计划。不知力何, 希特勒对此不置可否,却把话题转到将犹太人移居马达加斯加的计划。

6 月 21 日,法国一个美丽的夏日。明媚怡人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向贡比涅森林的榆树、橡树、丝柏和松树,把一片令人神爽的阴影投在通往法德谈判地点的林荫道上。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块小小的林间主地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 1918

年 11 月 11 日德意志帝国向法国及其盟国投降的地方,希特勒有意选这里以报仇雪耻。

下午 3 时 15 分,希特勒乘着他的那辆梅赛德斯牌汽车缓缓驶在这条林荫道上,脸上燃烧着蔑视、仇恨、报复和胜利的神情。

令人不解的是,这个让法国蒙受奇耻大辱的魔王,这个毫不犹豫把大半个欧洲都推人血海的刽子手,对英国却迟迟下不了手。法国的沦陷更使他增添了信心,陷入孤立无援境地的英国必降无疑。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对坐在他身旁的戈林说:“看吧!和法国缔约就打开了与英国达成协议的道路。”

整整一个夏天,希特勒始终沉面于英国投降的梦幻中,在侵英的问题上游移不定,素以具有普鲁士人慎密作风著称的参谋总部这次也没为他提供什么计划,迫英投降的幻想在他的脑海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他看来,入侵英国只是“迫不得已的最后手段”。

就希特勒个人而言,他对英国具有十分矛盾的心理。他极为钦佩英国这个民族,并且经常言溢于表。由于英国和德国同属盎格鲁一撒克逊民族,希特勒几乎把他们视作自己的臣民。凯塞林回忆说,1943 年他有一次会见希特勒时提到英国取得了巨大的军事成就,这时,希特勒挺直腰板,直视着他的

双眼说:“当然,因为他们也是日耳曼民族!”他多次私下对他的将军们说: “我不想像对待法国那样羞辱英国,也不想像对待波兰那样摧毁英国。”他固执地认定,他新建的欧洲帝国和不列颠大帝国不仅可以共存,而且可以联手合作。这对双方都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从他的全球战略考虑,他也不愿意对英国动武。希特勒更担心来自东方主要是俄国——的威胁。俄国人越来越多的要求使他很不安。他那活跃的想象力无需多少提示就可想象得出,假若德国完全陷入对英国的海上入侵,因而无力阻挡来自东方俄国的进军,那将会出现多么危险的局面。他十分清楚地看到,英国的垮台对德国不会有什么好处,其他国家倒很可能从中渔利。所以,在他后来转而考虑海上入侵英国的计划时还相当犹豫不决,甚至当地差不多要下决心对英国进行海上入侵时,他仍然忧心忡忡。可是,当英国朝野上下同仇敌汽,一致谴责他的侵略行径时,他又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想予以报复。这种复杂的心理还掺杂着一丝自卑感。他隐隐觉着那些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英国绅士打心眼儿里瞧不起他这个流浪汉出身的暴发户,恨本就不买他的帐。内心深处的这股邪火儿烧得他寝卧不安。他时而想把英国拉到他一边,时而又想征服英国,这种矛盾心理驱使他对英国采取了一种又拉又打的战略。

敦刻尔克大撤退使英国部队得以幸存,但是英国的处境较之近 1000 年前诺曼底人登陆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严峻。与之隔峡相望的欧洲大陆屏障—— 捷克、波兰、奥地利、西班牙和法国,一个接一个地落入纳粹德国之手;维系英国生存的海上门户——多瑙河、黑海、地中海、挪威海和北海,都已经洞开。英国处于背水一战的境地,获胜的机会十分渺茫。

英国怎么会在这毫无希望的劣势中孤军奋战呢?特别是当它看到自己可以在完整无损、保持自由和尊严的情况下摆脱战祸、获得和平时,怎么还会坚持打下去呢?

希特勒自以为他找到了答案,不失时机地释放出试探气球。他通过外交和各种中立的渠道将和平建议传到伦敦。梵蒂冈教皇亲自致电希特勒、墨索里已和丘吉尔,他愿意为“公平而体面的和平”进行调解。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也积极建议伦敦和柏林举行和谈,并从中斡旋。

德国的外交家们也紧锣密鼓地加紧了促英和谈的活动。

在西班牙,纳粹的密使正在直接与英国大使塞缪尔·霍尔爵士会谈。 在美国,德国大使馆不惜花重金收买美国国会中主张孤立主义、反对援

助英国的议员,以操纵美国舆论敦促美国政府继续保持中立,从而使英国丧失斗志。

如果英国选择同希特勒媾和,那么,就意味着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并且无条件地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德国手中夺来的殖民地全部拱手归还给他们。

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此的回答是:“不!决不!”

从希特勒违反凡尔赛和约扩军备战,到撕毁幕尼黑协定吞噬波兰⋯⋯集与希特勒打交道的经验,丘吉尔已看透这个流浪汉出身的家伙是个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的卑鄙小人。

这位素以坚定无情而著称的英国首相,给瑞典国王写了一封措辞强硬的复信:“⋯⋯甚至在对于这种要求或建议作任何考虑以前,德国必须用事实而不是用空话作出确实的保证。它必须保证恢复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特别是法国的自由和独立生活。”

当他得知德国代办托姆森企图在华盛顿与英国大使会谈的消息以后,立即发了一封急电,“应告知洛提安勋爵绝不能给德国代办以任何答复。”

当战争结束后,英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人民回首往事时,都把丘吉尔视作英国这艘几经风险最终凯旋而归的战舰的舵手和舰长。然而,当丘吉尔于1940 年 5 月 10 日夜晚接过这艘战舰时,它已是遍体鳞伤,摇摇晃晃,而且即将面临纳粹德国铁蹄践踏的没顶之灾。

英国几乎没有足以保卫岛屿的陆军力量,刚从法国死里逃生的英国远征军装备丢尽,士气低落。皇家空军的力量在法国已受到很大的削弱。剩下的只有海军。但是英国的大型战舰很容易遭到德国空军的攻击。现在、德国轰炸机从他们在法国的基地起飞,只需 5 分钟到 10 分钟的时间就可以飞过狭窄的英吉利海峡。

战争阴影笼罩着整个英国。入侵、轰炸、背叛、化学战和细菌战⋯⋯所有这些威胁都向人们的心头压来。英国能打赢这场战争吗?这种担心和忧虑悄悄蔓延开来。

丘吉尔就任英国首相的第三天,在下议院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就职演说。他开门见山地直言:“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鲜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他的决心,他的意志,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热烈的、雷鸣般的掌声在会议厅里久久地回荡。

英国第一次领略到丘吉尔身为战时领袖所具备的那种坚定无畏的品格。在英国悠久的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位首相像他这样简明扼要地陈述自己的施政纲领,也没有任何一位首相像他这样受欢迎。这个口不离烟斗,貌不惊人的矮胖老头,使整个英国为之一振。

这短短的一行字不仅概括了他的施政纲领,而且勾划出他那极富战斗精神的性格。为了胜利,他甘愿含辛茹苦,也不吝惜别人的血汗。正是这种品格赢得了英国人民的信任,而且也就是在这最危急的时刻,英国人民把自己的国家托付给了丘吉尔。

1874 年 11 月,温斯顿·丘吉尔出生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是保守党领导人之一,曾任财政大臣。母亲珍妮·杰罗姆是美国人。

丘吉尔个性勇敢,富于冒险精神。自幼喜欢玩打仗游戏,孩提时他就拥有 1500 个玩具小锡兵。他可以长时间地将它们摆成各种阵势,进行交锋对垒,战斗演习,经常玩得废寝忘食。18 岁那年,丘吉尔考上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24 岁时,他在苏丹恩图曼第 21 兰瑟支队服役,经历了英布战争。19l4 年,丘吉尔任英国海军大臣。英海军在达达尼尔战役中的惨败,导致他引咎辞职,委身在西线指挥一个旅的皇家苏格兰士兵。

丘吉尔的血管里流动着战争的血液。他是战争问题的专家,是战争艺术的学子。一些人把他描绘成《圣经》中约伯的那匹马,很远就闻到了战争气息,“在山谷中搔爪,在号角中嘶鸣”。现在,又是战争,把他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导演出一部可歌可泣的英伦本土保卫战。他不知疲倦,足智多谋, 热情洋溢,英明果断,就像一尊岩石阻挡着风暴的袭击。他使一个摇摇欲坠的国家重新振作起来,走向胜利。

6 月的整整下半个月和 7 月初,希特勒都在等待伦敦发来的表示认输并准备和谈的消息。

希特勒在贡比涅让法国受辱后,便和一些老友到巴黎作了一次短暂的游览,在荣誉军人院,他久久凝视着拿破仑墓,然后转身对他的忠实摄影师海

因里奇·霍夫曼说:“这是我一生中最伟大、最美好的时刻。”

在他的将军和老友们的前呼后拥下,这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毫不起眼的奥地利下上来到了当年的西线战场,马其诺防线毫无生气地静卧在他的面前,堡垒上的斑斑弹痕无神地望着这位不可一世的征服者。

故地重游,希特勒百感交隼。曾几何时,一个出身低微的传令兵居然使一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一个在政治上一片混乱、在军事上被解除武装、在经济上快要崩溃的德国,一跃而成力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所有其他的国家,甚至英国和法国,都在它的面前发抖。

他转过身,得意洋洋地对走在旁边的马克斯·阿曼说:“那些凡尔赛条约的战胜国,那些主宰英国和法国政府的‘小蛆虫’,现在不知作何感想?”

阿曼与希特勒真可谓是生死之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曾是希特勒的“厉害的”班长。现在,他已是腰缠万贯,大腹便便的纳粹出版商。

阿曼看着正在兴头上的希特勒,微微皱了下眉头,轻声提醒他:“你对战争的下一步作何打算?准备怎样继续对英作战呢?”

希特勒不耐烦地一挥手说:“下一步我想对付的是俄国佬。如果我们对英国作战,就得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这对德国并没有什么好处。我们德国人流血牺牲得到一些胜利,但获得实惠的只是日本、美国及其他国家。”也许因为激动,他那苍白的脸有些泛红。稍停一会儿,他不无得意地说:“英国是个理智的国家,待他们明白了自己孤立无援的处境后必定会接受我的和谈方案。”

希特勒回到他在克尼比斯的“黑色森林”别墅,静养了 10 天。这 10 天中,他把跟战争沾边的一切事务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天天早上驱车四处兜风。他尽情享受着胜利之后的愉悦,细细品尝着那份妙不可言的滋味。而这段美好的日子和这种美好的感受,在希特勒以后的日子里绝未再现过。

直到 7 月 6 日,希特勒从“黑色森林”别墅返回柏林后,他才大梦初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