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重化工业发展

  • 70 年代的韩国经济

由于支撑世界经济的金本位制度崩溃和 1973 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世界经济陷入停滞状态。

1960 年到 1973 年,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 4.9%,而 1973

—1g79 年期间下降到 2.8%,通货膨胀率同期由 6.1%上升到 9.9%。

随着通货膨胀的蔓延,发达国家开始实施抑制通货膨胀的保守主义经济政策,同时为解决国内失业问题,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通货膨胀促使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升高,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偿还负担。

在这种世界经济大背景之下,70 年代的韩国经济呈现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经济结构的对外依存度更为加深。国民生产总值的对外依存度由 1970 年的 15.7%上升到 70 年代未的 35%。上升两倍以上。进口依存度更为加剧。贸易依存度在同一时期由 40.5%提高到 70%。第二,政府在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同时又大力推行重化学工业政策,指定钢铁、机械、电子、造船、石油化学、有色金属等 6 个行业为重化学工业重点扶持对象。对重化学工业的过分倾斜政策,导致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过度介人以及由于企业的过分扩张造成不少重化学企业经营不善等一系列问题。但总的来讲,实行重化工业政策是正确的。因为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政策,由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而提高了工资水平,最终失去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因此,在出口导向工业化推进过程中,把产业结构向重化学工业转变, 在当时看未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以后的实施也证明了 70 年代的重化学工

业政策是正确的,因为,它为 80 年代以后韩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第三,70 年代高速增长带来的副作用,成为影响韩国经济稳定发展的一大原因。可以说,70 年代的重化学工业政策使韩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 同时,也使韩国经济失去了稳定与均衡。

在上述国内外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呈现出大型化、国际化、多样化的特点。国内企业一方面开发国内市场,积极执行政府重化学工业政策、向石油、化学、造船、机械、电子等产业投资;另一方面,也积极向国外市场发展。尤其在中东掀起建设热潮后,韩国企业大举向这一地区投资。这对韩国企业积累国外投资经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1976—1978 年期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韩国经济也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景气阶段。1976 年出口增长率达到 52%,1977 年出口突破 100 亿美元大关。国际收支也明显得到改善:1975 年有 19 亿美元的贸易赤字,而 1976 年则变成了顺差,1976—1978 年,经济增长率达到 12.2%,总投资增长率达到 20.7%,制造业增长率达到 20.4%。1978 年人均收入超过 1000 美元。被这种前所未有的景气所陶醉,政府和企业都失去了理智,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第一,对重化学工业的过分倾斜投资,影响了外汇与国内资源的有效使用,导致了结构性的供需不均衡。另外,过剩的设备投资使一些设备闲

置不用,造成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轻工业由于投资不足,供给能力下降, 丧失了国际比较优势。第二,贫富差距加剧。财富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不动产投机现象非常严重,造成整个社会风气不良。企业不是通过正常的生产活动扩大利润,而是通过投机行为追求不正当利润,从而使国民对企业的正当发展产生了怀疑。第三,关于物价稳定和发展受益问题。政府与国民之间存在很大的意见分歧,从而导致国民时政府经济政策的不信任感。第四, 受国内工资上升影响,韩国出口商品对外竞争力明显下降。

1976—1978 年,韩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和工资上涨率分别为 9—12%和 33

%,与此相反,同期台湾分别为 3%、15—17%。韩国比台湾物价上涨率高了 1—4 倍,工资增长幅度高两倍之多。

为解决上述问题,政府从 1978 年 4 月起改变了经济政策。

通过 50—60 年代的发展,三星己初具发展重化学工业的基础,重化学

工业需要庞大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 1966—1971 年期间,三星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43%,1972 年到 1974 年为 30%。1974 年销售额达到 2170 亿韩无,1974 年三星出口额突破 1 亿美元,占韩国出口总额的 1/30。这说明三星已具备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雄厚实力。

随着 1973 年政府发展“重化学工业政策”,三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于 1q74 年 7 月 10 日建立了三星石油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同年 8 月 5 日建立

三星重工业株式会社,1977 年 4 月建立三星造船,同年 5 月建立大成重工业,8 月建立三星精密。这些重工业企业群为 80 年代韩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