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沙漠军刀”快刀斩乱麻

“沙漠风暴”行动取得圆满成果,空中打击给萨达姆以重创,但萨达姆仍占据着科威特,在这种情况下,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作战开始了。 2 月 24 日,正是中东地区的凌晨时分。此刻,设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一应

大楼内的美军司令部灯火通明,充满着紧张的气氛。进进出出的男女军人全部步履匆匆,神情严肃。

作战室内更是一片繁忙景象。

身高体壮的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站在沙盘前。两片很薄的嘴唇紧闭着。不时看看腕上的手表,在室内来回踱着步子。

前线不断传来消息:各路大军已按预定时间抵达出击地点;装满炸弹的飞机正在一批批地轮番轰炸指定的目标;载有 1.8 万名海军陆战队员的两栖登陆舰队已向科威特海岸逼进;空降师业已登机待飞⋯⋯

然而,施瓦茨科普夫在攻击时刻到来之前却显得有些不安。

这位被人称为“敢冒险的军人”对中东地区作过多年研究,深知这场战争的风险。尽管经过一个多月大规模空袭,萨达姆的地面部队受到很大削弱, 而且他和他的将军们对“沙漠军刀”计划进行了反复推敲,并讨论了所设想到的每个细节和应变措施,但对萨达姆精心布下的防御阵式,仍无迅速取胜的把握。如果真像外界猜测的那样,陷入“第二个越南战争”的泥潭,那对美国来说就等于是失败。

为了有效地利用前一阶段的空袭成果,一举冲垮伊拉克的防线,施瓦茨科普夫下了一个充满风险的大赌注,他把 30 万美国地面部队和数万盟国部队一字排开,准备全线出击,后面只留下一个美军师和部分沙特部队。采取这种后来被称为“胆大包天”的部署,如果成功,多国部队就能实现速战速决的目的,如果受挫,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就很难预料了。多国部队的后方已非常空虚了,可见,施瓦茨科普夫的担心并非是多余的。但,事已至此,只得全力以赴,见机而行了。

当地时间凌晨 4 时,根据施瓦茨科普夫的命令,多国部队的先头部队相继跨过科伊边界和沙伊边界,一场事关全局的地面攻势终于展开,几十分钟之后,华盛顿的五角大楼向全世界宣布:海湾战争的“最后决战”已在 24

日格林威治时间 1 时开始。

最先发起进攻的是助攻方向上的美海军陆战队和牵制方向上的阿拉伯国家的军队。

然而,天公不作美,此刻天空中大雨滂沱,地面泥泞不堪。先头部队为了预防伊拉克狗急跳墙使用化学武器,全部穿着臃肿的防化服,迈着沉重的步伐行进在沙漠中,远看去像一群外星人入侵者。沙特阿拉伯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部队负责进攻海岸附近的伊军最坚固的工事。在它们左面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第 1 师和第 2 师,这两个师由海军陆战队驻海湾地区司令沃尔特·布默中将亲自指挥。海军陆战队的任务是突破伊军防线,攻占科威特城。

工兵在部队进攻之前已在伊军的雷区炸开一条条前进的道路,陆战队的坦克和装甲车排成长长的纵队从通路上向前开进。在此之前,空军的飞机还向陆战队进攻的地段上投掷了汽油弹。把伊拉克用来迟滞美军前进灌油壕沟里的石油引燃烧掉,推土机和装有推土铲的坦克则把深壕填平。

海军陆战队的推进很顺利,遇到的抵抗是软弱无力的。这说明前一阶段

的空袭效果是非常好的。施瓦茨科普夫终于放下了心,他决心提前 14 个小时发动主攻。

担任主攻任务的是美国第 7 军的 5 个师和英军第一装甲师,它们从伊科

沙三国边界汇合处由南向北发起猛烈的进攻。美第 1 骑兵师率先冲过边界沿巴廷于河河谷向北虚晃一枪,深入到伊拉克部队最集中的地方,然后突然调转方向,向西推进,直插伊拉克腹地。美第 1 骑兵师突破了伊军的一个布雷

区,为英国第 1 装甲师扫清了前进道路。美第 3 装甲师冲过边界后,避开了伊军防线的正面,在荒芜人烟的沙漠中兜了个圈子,从北面伊军的后背发起了进攻。伊军对美军第 3 装甲师的这一招毫无防备,他们的大炮由于固定在修筑的工事里,无法调转炮口,所以只好眼睁睁地看春美军的坦克冲了上来。

多国部队全线出击了。到 24 日下午,在 500 公里战线上,11 路大军相继突破伊军防线,进入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天空中,轰炸机、攻击机不停地袭击伊军阵地和后方交通线,战斗机在空中往来盘旋;地面上,坦克和装甲车隆隆开进,炸弹从空中、海上和陆地向伊军阵地倾泻。整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爆炸声、战车和飞机的吼叫声交织成一片。 11 路大军犹如 11 把“军刀”直插伊军腹地,在飞机的掩护下,冒着大雨和炮火冲向各自的目标。

在同一时刻,美国总统布什、国防部长切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及其他一些高级官员都聚集在白宫的总统办公室里。前线传来的消息是令人高兴的。布什和他的顾问们既感刮意外,又感到振奋。鲍威尔预言:这场战争将在 3 月 1 日结束。

巴格达萨达姆的地下指挥部。作战室里一片忙乱景象。前线不时传来伊军阵地被攻陷的战报。萨达姆已经预感到形势的不妙,战局已经越来越对伊拉克不利了。但天生的倔强性格使萨达姆根本不考虑再打下去的后果,仍下令对多国部队实施反击。然而,此时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已处于多国部队空军的严密监视之下,伊军哪里还敢离开阵地去进行什么反击,萨达姆的命令无疑是想让他们以卵击石。

多国部队继续向前推进。美国第 101 空中突击师在建立前进基地后,又

多次采取“蛙跳”战术,在伊拉克纵深 200 多公里的纳西里那和巴士拉以北

地区再次实施机降,两天内前进了 160 公里,配合地面部队突入到幼发拉底

河畔,切断了 10 万伊拉克共和国部队北撤的退路。法国第 6 装甲师在前进中攻占了伊军的一个机场,击溃了伊拉克的一个步兵师,随后又兵不血刃占领了塞勒曼城。

26 日,美军第 7 军开始向伊科北部边界进击,其任务是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攻占军事重地巴士拉。

共和国部队不愧是一支劲旅。尽管在前一阶段的 38 天空袭中,它的实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面对多国部队上千辆坦克的进攻,它仍顽强地坚守着阵地。在这里,多国部队遇到了展开地面进攻以来最强硬的抵抗。

几次冲击受阻后,第 7 军急招飞机前来支援。没一会儿,一群“阿帕奇” 攻击直升机和 A—10 攻击机从远处天际闪出,急驶而来。“阿帕奇”从 5 公里以远的距离上向伊军坦克发射一枚枚“海尔法”反坦克导弹,而 A—10 则从更远的距离上发射“小牛”导弹。地面上, MIA1 坦克在 2000 至 3500 米的距离上也不停地怒吼。共和国部队的抵抗不能说不顽强,但怎经得住美军这空地一体的立体打击。共和国部队终于顶不住了,防线被撕开了个口子。为防止被围歼,共和国部队的 3 个装甲师,既依赖真主师、麦地那师和汉穆

拉维师,只好丢弃阵地向东撤退,奔向巴士拉。

眼见多国部队的 11 把“军刀”直插过来,萨达姆明白,对他来说败局已定,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再硬撑下来,只会招至更惨重的损失,弄不好部署在科威特的几十万大军将全军覆没。于是,2 月 26 日,萨达姆下令在科威特的伊军全线撤退,这等于是向多国部队摇起白旗。

然而,布什总统不愿看到就要到手的胜利功亏一篑,他命多国部队继续进攻。这正合施瓦茨科普夫的意,这位四星上将指挥 11 路大军展出了一场追击战。

由于路面和桥梁均受到严重破坏,交通阻塞,伊拉克成千上万的车辆拥挤在一起,完全暴露在多国部队空军的打击之下。成了轰炸机的活靶子。霎时间,在通往伊拉克腹地的各条公路上爆炸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公路上燃烧的军车排出几十里,形成了一条条巨大的火龙。

越来越多的伊拉克士兵在围攻中缴械投降。一个多月来,由于多国部队的狂轰滥狂,伊军后勤补给线被切断,他们一个个蓬头垢面,衣衫破旧,很多人身上长满了虱子,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而这顿饭只是一个 4 两重的面包。许多人生了病,但却因缺少药品而得不到治疗。

26 日上午,美国海军陆战队完成了对科威特城的包围,但那几乎已成了

一座主城。 27 日凌晨,一支由坦克、装甲车组成的车队从沙漠深处奔驰而来。坦克上插着科威特国旗,在晨风中飘扬着,脸上挂着欣喜的泪水。他们在为打败萨达姆而欢呼,他们在为重新夺回被伊拉克蹂躏了 7 个多月的首都而欢庆。

2 月 27 日,布什总统召集他的战时委员会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前线传回的战报表明伊拉克军队已全部撤出科威特,战争的预期目的已经实现。有一位官员建议布什在 28 日宣布停火。布什沉思了一下说:“我要在今晚宣布停火。同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商量一下。”鲍威尔转身操起电话,把总统的决定告诉施瓦茨科普夫,此时,这位前线司令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听到让他停止进攻的命令后大感意外,他当即建议继续进军。鲍威尔提醒他, 总统决心已下,命令不能更改。这位直率的四星上将只好嘟嘟囔囔地接受下来。

布什的助手们注意到,午夜停火标志着地面进攻战正好打了 100 个小时。布什很喜欢这个整数。于是,海湾的枪炮声就在午夜时分停了下来。

历时 42 天的争斗终于偃旗息鼓。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的战争机器遭到

严重破坏。战争中,伊军共死伤近 10 万人,被俘 17.5 万人,损失坦克 3700

辆、装甲车 2000 余辆,火炮 2000 余门,飞机 150 余架,其各种经济损失超

过 2000 亿美元。与此相比,多国部队的损失则显得微不足道,仅伤亡 600

余人,被俘 11 人,损失飞机 49 架。战争打成这样的结局,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原因是多国部队占了高技术装备上的优势。

战争实践表明,战前人们对这场越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进行种种推测大多都应验了。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人们猜测的将爆发一场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世纪性坦克对攻战没有出现。本来多国部队的坦克和装甲车数量要少于伊拉克军队,但一战下来,仅 100 小时,萨达姆的装甲大军就被摧垮了,形成一边倒的局面。这里固然有多国部队的坦克质量普遍优于伊拉克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多国部队掌握着制空权,使伊拉克的坦克部队受到严重的空中威胁。实践结果表明,伊军损失的坦克和装甲车中,大多数是

被多国部队的 A—10 攻击机、AH—64 攻击直升机、B—52 轰炸机等飞机击毁的。于是,这场发生在幼发拉底河畔的角斗向人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在现代条件下,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坦克部队的作用将受到极大限制,空中力量已经对曾威风一时的装甲大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美丽的幼发拉底河畔,在经历了 38 天加 100 小时的战火之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这种平静只是暂时的。在后来的日子里,美国等几个西方强国仍不断向萨达姆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