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为两场战争而准备

历史是无情的,历史又常常愚弄人。

50 年代初期,东西方两种政治制度对抗的结果是,彼此都把对方当作假想敌。在朝鲜战争开始时,美国要为两场战争而准备,远东发生的真正战争需要迅速增加大批的人力物力,但美国人更担心的是同苏联发生战争。据美国政府的军事、外交和情报顾问们估计, 1954 年是苏联对美国及其北约盟国发动全面战争的最佳时机。届时,苏联可能拥有足够的核武器(包括氢弹在内)和运载这些核武器对美国本土发生攻击的飞机。

尽管这只是一种可能,但却足以使美国不能使用核武器去对付苏联对西欧进行的常规攻击,在那里,苏联军队在兵力和武器上占有三比一的优势。即使苏联并不真的发动进攻,这种进攻的威胁也可能迫使大部分欧洲国家采取偏向苏联的中立立场。

杜鲁门接受了关于 1954 年是“最大危险年”的思想。

事实上当朝鲜战争最初失利时,杜鲁门政府就发誓要重整美国军备,以北约组织为基础发展集体安全联盟,使用核武器和常规力量以加强对苏联的威慑,同时,美国政府又推论,如果威慑失灵,那么同苏联进行的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核武器也许可能引发战争,但却不能结束战争。最终的较量还要回到常规力量上来。

朝鲜战争进行到一半时,美国政府意识到在战争结束后,他还应保持一支更大规模的常备军和预备役部队。于是政府逐渐采取某些应付长期冷战的长远政策。

一直主张实行普遍军训的杜鲁门、马歇尔等人又提出了他们原来的建议,要求实行短期义务现役军训,然后进入强制性预备役。虽然国会于 1951 年通过了一项《普遍军训与服役法》,但这项法案远远没有提出一项系统的计划。该法案重新确立了普遍强制性义务兵役制度,并将 18 周岁的人也列入兵役范围。

国会审查了关于实行普遍军训的建议,结果没有通过,随后却在 1952 年通过了《武装部队预备役法》

在物力上,政府将其战略物资的采购从 1946—1950 年的 10 亿美元增加

到 1950——1953 年的 70 亿美元,根据 1950 年 9 月的《国防生产法》,国会规定,如果按正常合同程序不能满足需要,总统有权根据军事需要来安排工业生产。

美国政策制定了为矿产开发提供补助的政策,使美国生产了大量可制造核武器的铀。随着用于核武器研制费用的增加,美国核武器的数量和种类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1951 年,美国在埃尼威托克进行了代号为“温室行动”的两次小型热核武器试验,第二年又又进行了代号为“常春藤行动”的两次核试验。其中代号为“微型爆破”的一次试验用的是爱德华·特勒设计的实验型热核弹,产生的爆炸力为 100 万吨当量。第二次试验爆炸了一枚核裂变武器,产生的爆

炸力为 50 万吨当量,这充分显示了美国的核力量。尽管苏联于 1953 年进行了第一次聚变武器试验,但它在核军备竞争中落后于美国。

在重整军备计划中受益最大的是空军,特别是战略空军,因为它们被作为对苏联的主要威慑力量和在全面战争中进行打击的进攻力量。在 1952 年财

政年度中,空军所得的拨款人(206 亿美元)比陆军(132 亿美元)和海军(126 亿美元)要多出三分之一。空军已突破建立 70 个联队的原定计划,发展到

95 个联队,并在理论上获准最终可扩大到 143 个联队。这些联队中的三分之

一属于战略空军司令部,它此时已将其所拥有的兵力和飞机数量在 2 年内翻了一番。

1952 年,战略空军司令部的第一种全喷气式轰炸机 B—47 型投入了使用。为了用好这支庞大的力量,并使苏联难于摧毁,战略空军司令部将其部队分散部署,在美国本上的基地从 19 个增加到 30 个,海外基地也从 1 个增至 11 个。由于 B—47 型轰炸机的航程有限,加之需要有前沿基地来部署加油机,美国又在英国、摩洛哥、西班牙和利比亚建立了海外基地,从而进一步使美国承担起前沿集体防御的义务。

起初,战略空军司令部的重点任务是打击与苏联战争潜力有关的军事目标,到 1953 年,其任务又包括了打击苏联核力量和武器设施以及对北约构成威胁的空中和地面部队,随着苏联核力量的增长使战略空军司令部需要打击的目标成倍增长,战略空军司令部还需要拥有更多的飞机和原子弹,才能使报复不仅成为一种可靠的威胁,而且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作战手段。

美国一份代号为“维斯塔计划”的高级研究报告曾指出:为了保卫欧洲, 北约必须拥有 1 万架战术飞机,其中有些要具有携带核武器的能力,这样就

能弥补地面部队的劣势。为此,到 1953 年空军计划将联队数增加到 106 个。为了对付苏联轰炸机的威胁,美国必须发展自己真正的防空系统。1951

年,美国空军成立了防空司令部,负责建立一个由截击、高射炮、防空导弹和雷达预警系统组成的统一防空系统。

1952 年,杜鲁门又命令空军建立一条横跨北美大陆北端的远程预警雷达线。保卫北约也好,建立空军防空系统也好,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战略空军司令部的轰炸机。

为了发展战略空军,将其保护伞扩大到欧洲,杜鲁门政府在 1950—1952 年间做了大量努力,迅速地将北约变成一个坚强的军事联盟。

重整北约军备的目的有 5 个:一是任命一名美国人为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官,并赋于其为统一的北约力量制订计划的权力;二是将更多的美军派驻欧洲;三是加快对北约国家的军事援助;四是力保卫分隔东、西德的分界线而采取前沿防御战略;五是在西德建立起一支由 12 个师组成的北约部队,这是一项庞大的安排,就连美国人有时也不赞同实施该计划的方法与时间方面的安排。尽管重新武装德国的问题已使该计划于 1953 年暂时停止实行,但北约

还是经过 18 个月的紧张努力,完成了计划。

1950 年 9 月—12 月,杜鲁门提名艾森豪威尔将军担任首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宫。艾森豪威尔因其在二战中立下不朽战功,有崇高的国际威望,由他担任这一职务,欧洲盟国自然热烈欢迎,杜鲁门还表示要将更多的军队派驻欧洲。

向海外派驻更多部队的问题在美国国会内引起了一场争论,共和党人持反对态度,但最终却未能阻止这一计划的实施。1952 年 2 月,美国陆军开始将 4 个师派驻海外,这就使得驻德国的美国第 7 集团军增加到 6 个师。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政府扩大了对法国驻远东军队的援助,目的之一是要在亚洲进行两线作战,对付共产主义者;另一目的也是为取悦法国以建立一支更大规模的法国驻北约军队,并使法国不要反对重新武装德国。

与此同时,美国对欧洲的政策开始同军事援助紧密结合在一起。1951 年,杜鲁门政府制定了《共同安全法》使经济援助与军援脱钧,而且还将负责军事援助的权力交给了一个独立的共同安全处,后来负责军事援助的大权又落入国防部之手,国防部又利用共同防御援助计划来对外交政策施加影响。

1951—1953 年,用于共同防御援助计划的费用为 200 多亿美元。利用这

一计划,美国于 1951 年将希腊和土耳其拉进了北约,又改善了西班牙和南斯

拉夫的外交关系。这 4 个国家都不是军事强国,但他们可以为美国提供军事基地,并构成北约的南翼。

杜鲁门政府组建北约军队的目标在步步增高。 1951 年 9 月,大西洋理

事会批准了到 1954 年建立一支 43 个师的北约军队的计划。

5 个月后,北约的这项计划又升级了,根据 1952 年 2 月的《里斯本协定》,

到 1954 年北约军队要拥有 9000 架飞机和 90 个师,其中半数部队可随时投入

战斗,到 1953 年,北约(不含德国)已部署了 25 个现役师(其中 15 个部署在中欧)和 5,2 万架飞机(部署在约 100 个机场)。短短两年内,北约军队的实力至少与驻东德的苏军旗鼓相当了。

朝鲜战争标志着 1945 年以后美国军事政策的转折。它为美国重整军备和北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气候,它还促使美国在亚洲发挥积极的军事作用。现在,亚洲已同欧洲一起成为“自由世界”前沿防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战争期间和战后不久,美国同日本、韩国、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订了共同安全条件。

美国为这场战争共花了大约 400 亿美元,动用了 200 多万人开赴战区,

这当中有 33629 人阵亡, 20617 人死干事故和疾病。虽然按全球的观点看这场战争是有限的,但它波及了北亚大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