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姆大叔”亲自出马
1954 年 3 月 13 日 17 时,越南的奠边府炮声轰鸣,经久不息,震耳欲聋, 大有天崩地陷、排山倒海之势。这轰鸣的炮声宣告了法国殖民主义者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的统治的彻底结束。
1954 年 5 月份,旨在结束法国殖民主义势力同胡志明的共产党领导的越南民族主义者之间的战争的日内瓦会议如期召开。美国、法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的代表出席了会议。越南总理范文同到会。
这时候,越南人赢得奠边府大捷,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领导的法国新政府也准备妥协。法国采取和解政策是现实主义的和实用主义的。越南仍然能够体现法国的全球影响。法国在越南南北方有巨额的煤矿、水泥和重工业投资,在南方有橡胶和其它种植场投资。这些投资在经济上还能获得利润,但在一个统一的、和平的越南则是可能获得利润的。如果政治上的合作失败,但只要法国仍然保持在越的工业和技术人员,情况依然不致十分糟糕, 因为北方需要法国的工业和技术力量以进行战后重建。因此,孟戴斯——弗朗斯总理在奠边府之战后立即着手寻求与越盟和解的途径,从日内瓦派让·圣特奈少校去河内以建立新的文化与经济关系。深受长期战争折磨的法国人最重要的事是要在家医治好伤口,与越南取得谅解便是治伤的途径之一。法国不希望在奠边府失败以后,又在日内瓦蒙受耻辱:它是和平的保证人,必须表现出诚意。法国甚至选择胡志明作为未来全国大选的既定获胜者。
美国对法国人在莫边府惨败后争取胜利的意志一蹶不振感到不可理解。美国认识到胡志明将成为选举的既定获胜者,与此同时,又决心阻止这一局面出现。他们害怕胡志明的胜利将使东南亚一系列小国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接二连三地倒掉。在国务卿杜勒斯看来,法国人在日内瓦的表现无异于“投降”,更为糟糕的是,他们积极与河内交善的行为无异于是在加速胡志明一统天下的到来。
美国躲在幕后策划已经不可能,民族独立的汹涌浪潮已使老牌殖民主义法国低头认输,于是,“山姆大叔”决定亲自出马,从幕后径自走到台前, 在越南寻找代理人,直接发号施令了。
经过与会各国的共同努力,7 月 21 日,日内瓦会议在越南问题上终于达成协议,《日内瓦协定》规定,沿越南 17 度线划一条临时军事分界线,正式把越南分为两部分,越南人民军和法军分别在此南北地区集结实行停火;法国承认越南的独立,法国撤出印度支那地区;越南全国在 1956 年 7 月举行全国自由选举等。同时,在协定中还规定了不准外国在印度支那建立军事基地。虽然当时美国也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但它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后来怕遭到世界舆论的谴责,美国代表被迫发表了一项声明,说美国不使用武力威胁来妨碍日内瓦协定的实施,什么叫“不使用武力”威胁?从这项声明中就可以看出美国很想插手印度支那问题,美国为自己今后进行武装干涉留下了余地。
就在协议签订不久,美国就背弃了自己的诺言。
1954 年 9 月 6 日到 9 月 8 日,美国召集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七国外长在马尼拉开会,共同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马尼拉条约)。该条约规定:在东南亚或西南太平洋地区任何缔约国或条约保护国若遭武力侵略,各缔约国将按照本国的宪法程序采取行动来对付共同危险;在同一地区内,任何缔约国或条约保护国若受到“武装
进攻以外的任何方式的威胁”,各缔约国将立即磋商,以达成采取共同防御行动所需的协议等。该条约将越南(即南越)、老挝和柬埔寨指定为条约保护国,从而使印度支那三国纳入了美国的防御体系,为其进一步干涉提供了借口。
《马尼拉条约》是对《日内瓦协定》的公然践踏。把南越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来看待,并把它与老挝和柬埔寨纳入条约的保护范围,完全违背了《日内瓦协定》的内容和精神。
美国总统在日内瓦会议结束后曾强调,美国必须同南越既反共也反法的“民族主义”者合作,使他们把美国当作必须依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