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面战争战略后勤支援基本要求
全面战争,通常指两个国家间或几个国家与一个国家进行的全面的军事斗争。与局部战争相比,全面战争有其自身的特点,对战略后勤支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战争的战略后勤支援必须在统帅部的指挥下,依靠国家和人民的积极支持,充分挖掘战争潜力,合理使用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对军队进行持续,不问断的可靠保障。其基本要求是:
(一)依靠国家整体力量,支援全面战争
未来的全面战争,是军民一体的整体战,战争的规模和空间大,持续时间长,人员伤亡和物资消耗多,武器装备损坏率高。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
4 年零 3 个月,参战国达 33 个,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死伤 3000 万人,军费消耗 2600 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 6 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达8 年),参战国达 61 个,战场囊括欧、亚、非三大洲和四大洋,每千人年减
员 588 人,死亡人数达 5000 万,军费消耗 3.3 万亿美元①,仅美国通过大西
洋运出的物资总量就达 2.63 亿吨之多②,人们把这次战争称之为“经济战”、 “资源战”、“运输战”、“后勤战”。由此不难看出,战争的后勤保障任务十分艰巨。要保障全面战争的胜利,仅靠军队后勤力量是无法完成繁重的保障任务的,必须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以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为后盾,通过对国民经济的战争总动员,把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将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经济实力,即动员国家的一切力量为战争服务。比如,动员工业部门大力生产军事工业所需的原料和能源,井将大批民用工业转为军事工业;动员农业部门生产军事上急需的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支前,等等。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支援是战略后勤保障的力量源泉,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动员了国民经济力量的 31.2—42%,原苏联动员了 26.8—50%①。就工业生产来说,仅美国就动员了 5066%的工业生产能力为战争服务,为战争提供了军用及专用飞机 30 多万架;坦克 8.67 万辆,海军舰船总吨位 850 万吨②这对于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全面战争中,即使军队后勤有较大的发展,也同样需要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支援战争。否则,战争就难以取胜。国家提供的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战争,而
是要通过军队后勤部门,尤其是战略后勤发挥“桥梁”作用,才能转化为战争实力。为此,平时,战略后勤领导者必须经常同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全面掌握国家战略后方和各战区的人力、物力等战争资源情况,搞好战争动员规划。战时,战略后勤一方面要在统帅部的统一组织计划下,协助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经济动员,迅速将有关民用工业转入战时生产;另一方面要组织力量接收国家提供给军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合理分配各种力量, 及时送往前线部队,最大限度地满足战争需要。
(二)集中主要后勤力量,支援主要战略方向
集中主要后勤力量,支援主要战略方向,这是集中优势兵力用于主要作战方向这一军事原则在战略后勤指导上的运用,战略主次方向是由它的战略地位所决定,并随着作战形势的变化而转换的。战略后勤指导者应根据统帅部的判断和确定的战略主次方向,来确定战略后勤力量的使用重点。
集中主要后勤力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形成保障力量的优势。其目的是为了保障重点,“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掌握保障的主动权。但是,集中主要后勤力量是相对的。一方面,之所以强调集中主要后勤力量,是因为主要战略方向兵力兵器集中,作战行动最为激烈,后勤保障任务必然繁重,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才能保障军队需要;再者,战略后勤的支援力量也不是无穷尽的,特别是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战争资源将会逐步减少,只有采取集中力量保障重点的办法,才能较好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保障战争需要。
① 《军事后勤学》,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 年 12 月出版,第 74 页。
②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论文集》,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 年 6 月出版,第 194 页。
① 《战争动员》,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8 月出版,第 269 页。
② 《战争经济与社会》,解放军出版社,1989 年 9 月出版,第 96、97 页。
另一方面,战略后勤要关照全局,关照战争的全过程,因此不可能长期着力于一点,在集中后勤力量保障主要战略方向的同时,必须兼顾次要战略方向。
战略后勤集中主要后勤力量支援主要战略方向,在保障布局上,应便于保障主要方向;在物资供应上,要尽可能满足主要方向;在交通运输上,要保证主要方向,另外,对主要战略方向的后勤支援,不仅要保障军需,还要考虑民用。因为,主要战略方向常常是独立作战、军民共同抗敌的最艰难的地区,必须正确处理军需与民用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军民整体保障力量的作用。只有实施军民整体支援,才能切实保障作战胜利。
(三)掌握强大预备力量,适时进行战略后勤支援
为了有效地实施战略后勤支援,战略后勤除在战略后方基地有计划、有重点地储备后勤支援力量,实施对各战略方向的支援外,还要掌握强大的后勤预备力量,以适应战局变化。只有掌握强大的战略后勤预备力量,才能适时进行战略后勤支援,统筹兼顾,力争主动,保障作战胜利。
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战略后勤支援是战区物资和技术力量的重要供应者。它的主要任务是:补充战区后勤的损失,恢复战区后勤保障能力;增强重要战略方向上战区的后勤力量;根据需要,建立新的后勤保障体系。为了便于战略后勤预备力量的使用,通常应把具有较高机动能力的后勤力量编入预备队,配置在战略纵深便于机动的位置上。预备力量一经使用,应迅速建立新的预备力量。
(四)依据战争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战略后勤布局
战略后勤布局,是为支援保障战争需要而进行的力量部署,是根据对未来全面战争的预测以及统帅部的战略意图在战前确定的。
它包括战略后勤后方生产基地、战略后勤支援保障基地、战略交通运输线的规划建设、战争物资储备区分、支援保障任务分工等。
“由于战争只有程度颇低和时间颇暂的确实性,战争的计划性就很难完全和固定,它随战争的运动(或流动,或推移)而运动⋯⋯战略计划,是基于战争双方总的情况而来的,有更大的固定的程度,但也只在一定的战略阶段内适用,战争向着新的战略阶段推移,战略计划便须改变。”①因此,战略后勤布局也必须随着战争的“运动”,适时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更好地支援军队作战。
(五)有计划地使用后方力量,保持战争潜力
有计划地使用后方力量,保持战争潜力,是战略后勤指导者战略意识的重要体现,历来为战略家所重视。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为了战争和革命事业,“必须十分节省地使用我们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力戒浪费。”②很显然,要保障战争需要,除了拥有一定的资源外,还必须具备善于动员这些资源的能力和正确运用这些资源的本领。
在未来的高技术全面战争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消耗及损失将空前巨大,战争需求与国力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对“穷国”和“富国”都是“平等”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即使有雄厚国力作后盾的美军也强调,必须把节省人力、物力看作是维持作战力量的准则。战争中,如果后方力量的使用缺乏计划性,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浪费,导致国家经济实力消耗过快,减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 6 月出版,第 495 页。
② 《毛泽东这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 6 月出版,第 1188 页。
小甚至失去支援战争的后劲。为此,战略后勤指导者必须从国家战时经济状况的实际出发,统筹战争初期、中期和后期的人力、物力需求,严格规定军需和民用的配发标准,严格控制作战消耗,始终保持后勤支援的后劲;并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努力提高后勤力量的使用效益,力求以最小的消耗换取最大的胜利。
(六)边打边建,不断增强战略后勤支援能力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平时期,战略后勤不可能保持足够的力量, 用以保障和满足全面战争后勤保障的需要。而且战争一旦爆发,作战的消耗以及敌人对后方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将迅速削弱战略后勤的支援能力,但战争对后勤支援的需求却有增无减。这就要求战略后勤在完成战争初期的支援任务过程中,还必须不断增强后勤支援能力,为作战部队提供有力的、不间断的后勤支援,满足战争需要。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够在物质条件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取得战争的胜利,就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面以武装斗争对付敌人,一面建立根据地,组织生产,边打边建,从而保障了战争需要。未来的高技术战争,对战略后勤的“边打边建” 应赋予新的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协同国家有关部门把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战争爆发后,国民经济通常根据国家动员令和经济动员计划,由平时转入战时轨道。在这一转轨过程中,战略后勤应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使国民经济及时转入战时轨道。同时,战略后勤部门必须将军队作战生活所需的物资品种、规格、数量等,反馈给国家经济部门,使其调整经济结构, 扩大军工生产;提出调整工业布局的建议和后勤专业技术力量的需求,以使国家后方基地与军队战略后方基地建设相结合,组织动员后勤力量。二是动员扩编后勤力量,不断提高战略后勤支援能力。要根据统帅部的动员扩编计划和战略后勤力量的布局情况,依据就近就便的原则,征集地方医疗、运输、修理、公交、城建等力量,充实战略后勤力量。三是根据战争的需要和发展趋势,调整物资储备的数量、品种和布局,以适应战略后勤支援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