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队交通运输保障基本特点

高技术条件下,战争规模、作战样式、作战条件和作战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使交通运输保障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一)作战机动灵活,物资消耗多,交通运输任务空前繁重

现代战争,作战样式多样,作战行动突然,部队机动频繁,攻防转换迅速,战争进程加快;同时,各种武器使用于战场,作战行动十分激烈,物资消耗将大量增加,作战减员率和装备损坏率将大大增高,大量物资和兵员急需补充,大量伤员急需后送。在这种情况下,交通运输必须为部队提供快速、及时、准确的运输保障。因此,运输任务空前繁重。据美军资料记载,一个陆军师在敌纵深作战 7 天,需要补给 2.4 万余吨各类物资。在海湾战争中,

美军地面部队人均日消耗物资 200 公斤,一个装甲师日消耗物资 1.2 万吨;

海军一个航母群日消耗物资 2 万吨,人均日耗物资 1100—1400 公斤,每隔 5

天左右就要补充 10 万吨的物资;空军日消耗 4.5 万吨,日平均投弹 1 万余吨。如此多的消耗,必须由后方及时补充。在规模有限、时间很短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每天仅油料、弹药的消耗量就分别为抗美援朝战争的 8 倍、6 倍, 3 个月的军运量即相当于抗美援朝战争 1 年的运输量。同时,国家机关要迅速转入战时体制,军工企业和地方工厂需要搬迁,城市部分人员需要疏散, 等等,这使运输任务更加繁重,而且时间要求急。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和部队机动能力、综合作战能力的提高,未来战争对交通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从目前情况看,交通运输仍是个薄弱环节,平时运输能力尚不能适应运输任务的需要。而且在未来战争中,交通运输线将会遭到敌人地面和空中火力的袭击,大量的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将会遭到破坏,运输能力将会急剧下降。因而,情况就更加复杂,困难就会更多,矛盾就更加突出。为顺利完成交通运输任务,就必须加速交通运输建设,尽快形成立体、综合的交通运输保障体系。

立体、综合的交通运输,是指由多种交通方式构成的和具有陆、海、空运输能力的交通运输体系。要综合运用各种运力,充分发挥运力效能。就战

① 《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资料选编》(综合卷下册),金盾出版社,1986 年 7 月出版,第 222 页。

区来说,根据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和战役军事运输需要,战区和方面军应以铁路为骨干、以公路为主体,辅以水路、航空和管线等交通方式,构成纵横交织、空地一体的交通网络;集团军应以公路为主干,辅以铁路、水路、航空、管线等交通方式。为满足大宗物资运输和大部队机动需要,战区各级交通网络应有足够的密度,以满足运输任务要求,提高运输效率。

(二)战场空间巨大,牵涉面广,交通运输组织指挥非常困难 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行动可以在多层空间、广阔地面乃至海上。

水下相继或同时展开,保障作战行动的交通运输的活动范围随之扩大, 其组织指挥更加复杂困难。一是涉及的部门多。组织实施运输时,要统筹安排后勤各业务部门物资的前送以及前方伤员、损坏装备的后送,而且涉及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部门;组织交通运输线的抢修时,涉及铁道交通部门、工程保障队伍等;组织交通运输线的防卫时,涉及多种警防力量等。这些工作,又都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及人民群众参加。哪一方面配合不好,都难以充分发挥运输效能。二是保障范围广。战时运输不仅要求装、运、卸协调一致,还要求运输、抢修、防卫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抓紧运输线有限的通车时间,快装、快运、快卸,迅速完成运输任务。三是运输情况复杂多变。战时,敌人对我破坏加剧且经常变换破坏手段,作战任务对运输的要求也会不时变化,从而引起运输方式、前送顺序及运输线的改变和物资需求数量与品种的变化。这就要求交通运输部门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有关情况,适当调整运力,适时修订计划,果断处置情况。同时,要密切与其他业务部门、部(分)队。装卸单位和地方支前机构的关系。

要搞好交通运输,必须实施科学、高效的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统一的、有权威的运输指挥机构——交通运输指挥部。交通运输指挥部一般在交通战备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建立,通常由司令部、后勤部、海军舰队和基地、战区空军(空军集团军)领导,以及所在战区的地方党政领导和铁道、民航、港务等交通部门的领导共同组成,由战区首长直接指挥。战区各级交通部门和重要交通枢纽,也可根据需要组建交通指挥机构。各级交通指挥机构要在努力改进和提高传统指挥管理方法的同时,大胆探索与实践,逐步提高交通运输自动化管理水平,科学、高效地实施交通运输指挥。

(三)受敌威胁加剧,交通运输线上的斗争异常激烈

现代战争对交通运输的依赖性日益增大,因此,作战双方都把交通运输视为达成战略、战役企图的重要因素,把切断对方交通运输线作为战胜敌人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把保存己方的运输能力视为增强战斗力的重要保证。自有战争以来,交通运输始终是军事家十分重视的问题。在冷兵器时代,就有“断敌粮道”的范例;在热核兵器的现代,这种断“粮道”和“保粮道”的斗争更加激烈,交通运输成为双方破坏的重点目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德军对原苏联境内的铁路投弹 25 万多吨,美、英军对德国交通运输线投弹约

100 万吨,分别占其总投弹量的 44%和 36%,居各种破坏目标的首位。在 50 年代的朝鲜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一直把封锁破坏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后方交通运输线作为它战略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军曾目 60

%的兵力破坏志愿军的后方交通运输线。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对越南北方交通运输线投弹 280 万吨,占其在越南战场上总投弹量的 80%。敌人的封锁破

坏给战时运输带来了极大困难。面对这一情况,为保障作战需要,必须投入大量保障力量。中国人民志愿军曾使用 10 个铁道兵师、1 个铁道工程总队、3 个高炮师和 8 个高炮团,以及 9 个步兵团的防空警戒兵力,设置 1500 多个防空哨(组),并在清川江以北地区部署了空军,对敌展开激烈斗争,挫败了美军的企图,保证了作战供应。越南在抗美斗争中曾为胡志明通道编设了相当于大军区级的“559”司令部,使用了包括兵站、运输、高炮、抢修、警卫、通信等部队达 8 万人的兵力。

现代战争中,高技术兵器使用于战场,交通运输线上的斗争将会更加激烈。外军认为,战争不仅在陆地和海洋进行,而且将在漫长的交通运输线上进行;并主张,战争一开始就应使用包括火箭、导弹在内的大威力的武器破坏交通运输线,使其很难在短时间内修复,以增大破坏效果。铁路枢纽、桥梁、隧道、港口、渡口、车辆、船只等,都是重要的袭击目标。而这些目标一旦遭到破坏,交通运输就要中断,而且短期内难以恢复。海湾战争中,在战争准备阶段,多国部队使用强大的空中力量袭击伊拉克后方,使伊方 40 个机场、30 座桥梁和 70 余艘舰船(含运输船)被炸毁。战前,伊军向科威特前线运输作战物资的汽车可达 1000 余辆;战中只有 100 余辆可以通行,到后期连一辆也无法通行了,致使补给量减少 90%,伊军前线部队得不到后方供应。

由于后方纵深较浅,部队后勤的运输线不仅易遭敌大口径火炮、导弹和航空兵的袭击,而且还可能遭敌空降部队、装甲部队和特遣部队的破坏,受敌威胁更加严重,封锁与反封锁、破坏与反破坏的斗争更加激烈和艰巨。有人认为,未来战争的性质将导致作战部队与保障部队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 “前线”的含义将日益模糊。因此,在未来战争中,必须依靠军民整体力量, 建立运、修、防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反封锁、反破坏的能力。运,要从实际出发,综合使用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线及人力、畜力等多种运力。要采取多种运输方法,使这些运力既有合理分工,又能紧密衔接;既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又能互为补充,以充分发挥各种运力的最佳效能。修,要有抢修预案,在重要路(航)段储备必要的抢修器材和材料,配置一定的抢修力量,明确抢修任务。一旦遭敌破坏,即可组织抢修,做到随坏随修。防,一是在运输线上部署一定的防卫兵力,积极开展对敌斗争;二是加强伪装,尽量做到隐蔽运输;三是掌握敌人破坏规律,做到敌变我变,不断改进对敌斗争方法,努力完成各项运输保护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