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队营房保障基本特点
现代战争对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也影响着营房保障的遂行。战时营房保障的主要特点是:
(一)先行性
后勤的许多专业勤务工作大部体现在对作战的保障上,如弹药和油料供应、卫生救护、军械维修等。而营房保障工作主要集中在战前准备阶段,大量的营房物资必须在战前送到集结地域,营房资源调查、房舍分配也要在部队到达集结地域前完成。只有适时组织好营房保障,才能保障部队有计划地进行休整和训练。现代战争中,作战行动发展迅速,部队机动性大,持续时间较短,营房保障多依靠先进的营房装备由部队或个人自行组织实施。因此, 与其他专业相比,作战中营房保障对战前准备工作的要求更加严格,营房保障工作的重心必须放在战前准备阶段。营房保障要“先行”,平时就必须有计划地做好营房物资的研制、生产和储备,搞好预设战场建设,强化专业训练,为战时保障奠定基础。
(二)适应性
营房保障的适应性,就是野营装备紧紧围绕战场环境、作战要求进行。野营装备是营房保障的重要手段,一般说来,其性能的高低反映营房保障的水平。但是,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大量使用帐蓬等普通的野营装备,并没有广泛采用集装箱式活动房、方仓等高性能的野营装备。其原因在于,帐蓬等普通野营装备具有体积小、拆装灵活和携带方便等优点, 能较好地适应沙漠地区作战的要求。这再次告诫人们,发展野营装备不能片面地强调其高技术化,应力求与战场环境和作战要求相适应。
野营装备与战场环境和作战要求相适应,首先要注重提高野营装备的机动性能。应尽量采用重量轻、强度高的新材料,缩小野营装备体积,使之轻便灵活,利于伴随部队行动。其次,要突出“因地制宜、简便易带”的特点。应根据不同地理环境和使用对象,形成针对性强,经济、适用的野营装备系列;充分考虑战场上的适应能力,不过分追求舒适性、美观性、多功能性。再次,要重视提高野营装备的防护能力。这主要包括:防炮击、枪击,防火、阻燃,防化学、生物武器袭击,以及提高隐蔽伪装性能等。
(三)社会性
营房保障依赖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依靠人民群众实施后勤保障,仍是未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战争年代,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营房保障大都采取就地取给和取之于敌的办法保障部队,
充分利用当地的物资、房舍,安排部队宿营。建国后,军队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营房保障发生了很大变化,建成了数万座固定营区,营房物资供应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营区物资的数量和分布不可能与战时情况相一致,且作战地区多在边境地区,因此,未来战争中的营房保障,仍然离下开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援。
军队与地方的营房物资有很强的通用性。如在建筑材料和取暖、照明器材等方面,就没有什么区别。因此,营房物资的保障可以立足于地方、取之于民,提高保障效率。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当地人民群众在很短时间内就为部队提供了几百万平方米的住房,解决了部队 60%左右的住房问题,为部队迅速开展临战训练及各项作战准备工作创造了条件。
(四)受制性
受制性就是营房保障受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大。部队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下作战,对营房保障的内容、方式和要求有很大的区别。如在热带山岳丛林地区作战时,营房保障要适应梅雨、虫害等自然条件的要求;在严寒地区作战时,营房保障应注重保暖器材的供应,适应寒冷气候的要求。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海边防国境线长达万余公里,东西南北边界相距几千公里,地理环境差别很大。例如,北方地区多草原、戈壁,人烟稀少,气候干旱、寒冷;南方地区林木茂密,水草丰盛,气候炎热、多雨等。因此,营房保障必须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等自然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为部队提供良好的训练和生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