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队后勤保障体制发展方向
后勤保障体制从最初的简单形态,经过缓慢、持续的演进,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复杂系统。由于后勤保障受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和作战思想的制约,因此,各国军队后勤保障体制也不一样。纵观当今各国军队后勤保障体制建设,有三个明显的发展趋向:
(一)提高社会化保障程度,向军民一体化发展
从浩瀚的后勤保障史料中可以看到,在古代战争中,后勤保障体制既寓于作战体制之中,又寓于国家行政机构之中,结构极为松散。掠夺性的就地取给,临时征用商人或组成辎重队实施伴随保障,是当时后勤保障的基本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兵器日益发展,战争规模扩大,军队机动频繁,专门的后勤保障系统逐步形成,组织结构也逐渐完善, 现代战争的高投入、高消耗对后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军队建制的后勤力量已远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必须以国家雄厚的物质资源和强大的技术力量作后盾,充分利用国家力量,发挥社会各系统的合力,提高社会化保障程度,形成寓军于民、寓民于军,军民双向兼容的一体化后勤保障体制。这既是现代战争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勤保障体制发展的必由之路。外军十分重视提高社会化保障程度。日军认为:在后勤保障体系中,采用以军队力量为主、以地方力量为辅的体制,难以适应短期大规模消耗战的需要。因此,广泛地,积极地利用强大的地方后勤支援能力,建立补给、维修、回收、输送、卫生等以地方力量为主体的后勤保障体系,越来越重要。在美军“空地一体战”后勤理论中,把筹措和利用民间资源,增强后勤保障能力,作为对战区、战役后勤的重要要求之一。德军也认为,将来必须完全将民力支援作为后勤的第二条腿。在相对和平时期,保持庞大的军队后勤力量不但国家经济难以承受,而且也没有必要。为此,世界大多数国家部把战略重点放在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上,把后勤保障体制寓于国家经济体制之中,把军队后勤力量寓于社会经济之中。
提高社会化保障程度,就是要组织社会的人力、财力、物力、科技力, 对军队建设和作战进行综合性支援。凡是社会可以供应和保障的,均与社会
共同组织实施。这种平战结合、军民一体化的后勤保障体制,是由军队后勤与社会经济领域的许多方面可以相互替代、相互转换、相互支援的兼容性特征所决定的。充分利用国民经济中所包含的军事经济功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系统中蕴含的军事保障功能,加强军队后勤与社会经济的横向联系,可使军队后勤保障摆脱自我封闭、自我保障的旧格局,加速军队后勤的质量建设, 大大提高军队后勤人保障能力。
军民一体化,就是把军队后勤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结合进行,在布局、产品、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人才等方面,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结合。平时,一方面要把军事技术向民用转移,开发民用产品,后勤保障设施实行军民共用,后勤保障队伍开展有偿服务,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国家经济建设要兼顾战时军事需要,使军队后勤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融为一体, 增强军事经济潜力。战时,能把寓于国家经济中的后勤保障潜力迅速地转化为军队后勤保障实力。
在美国,由 2.5 万家大承包商和 10 万家分承包商共同完成五角大楼的军事订货,三分之一以上的民用工业企业都参加国防科技研究和军品生产,有90%以上的军品是在私营的民间企业生产的,它们几乎制造了所有的飞机、导弹、空间武器、电子设备和其他现代兵器。在军工企业,也有 80%既生产军品又生产民品。同时,还把一些后勤工作也承包给私人服务业。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就充分发挥了民间保障力量支援战斗的巨大能量。从 1990 年 8
月到 1991 年 1 月初,美军先后征召了 30 多家民航公司的几百架飞机向海湾
地区运送部队和物资,战中美国政府又下令征用 20 家民航公司的 181 架大型
运输机向海湾地区运输战争物资。同时,还动员征用、租用了 201 艘船只,
启用国防后备船只 80 艘。在美国本土,军队装备和后勤物资的陆上运输都由
地方铁路和公路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在战区,美军还雇用了 26 个承包单位的专家组成工作组,前往沙特帮助部队建立和管理仓库,提供技术咨询,进行现场维修指导。美国有关公司、企业接到军方订货合同后,立即进行研制, 并按原定动员生产计划投入生产,及时生产了一些新的装备、零部件和适应沙漠作战的衣、食、住、行用品和供、救、修、运设施。比如,雷声公司扩展 3 条生产线,日夜加班生产“爱国者”导弹和沙漠作战靴、新型作战服与核、化学、生物防护装具及军需日用品等;唐尼公司和霍尔梅公司、费希尔食品公司紧急生产了 1430 万美元的 25 毫米炮弹和价值 6.7 亿美元的“高效自助餐”食品,较好地解决了沙漠作战的急需,成功地保障了海湾战争参战部队的需要。美军主张凡民间能承担的后勤工作都承包出去,军队只保留组织协调机构和骨干力量。按照美军的 21 世纪精兵计划,国防部准备将大部分后勤工作向民间企业转包,扩大与商业界的合作,军队建制后勤力量主要执行核心军事任务,实现“后勤保障民间化”,使军队战勤比逐步降低。
以色列各级政府机构中的工业、商业、交通部门以及企业、医院、学校, 都有比较完善的后勤支援机构和动员计划,随时都可以应战争之所需组织支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军动员的民间力量就为以色列转败为胜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后方临时抽调的工程技术人员修复了以军三分之二的战损坦克; 征用农业部门、土木工程部门的大型拖车,既保证了坦克、装甲部队的快速、远距离机动,为部队反击赢得了时间,又使坦克、装甲车辆减少了 25—50% 的损失。以色列在几次中东战争中连连取胜,在后勤保障上就是依靠了军民一体的后勤保障体制,临战或战中实施了快速而有效的后勤动员。
德国陆军后勤根据 2000 年的编制规划,在民力支援上提出了全部维修任务都应由民力来承担的设想。这些维修任务包括:轮式卡车、一般器材和市售器材的维修;训练器材、模拟器材、标准组件和基础部件的维修。此外, 只要军事能力不足,就将全部装备和器材的维修工作交给地方完成。先建立一种由工业界承担武器系统中部分维修和配件补给任务的模式,同工业界合作进行相应的参与部队后勤保障的试验工作。
俄罗斯和东欧各国军队,随着其国家转入市场经济,在实施后勤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保障。目前主要是将军人的日常生活服务交给地方,增加从市场获取物资的比例。俄军总后勤部长 B·T·丘拉诺夫上将提出,军队的一切活动都取决于国家的军事经济状况和军队后勤保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要求各地方政府根据《国防法》的规定,通过执行国家订货和与军队签订供货与劳务合同直接参与军队的保障。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保障体制,建国以后,基本上是“独立”的保障体制。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军队后勤保障体系大而全,社会化保障程度很低。90 年代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取得了卓越成效,以市场化、商品化和企业化为基本内容的服务模式已初步形成,传统的供给型、福利化和封闭式的保障格局正在被效益型、多元化和开放式的新体系所替代,这为后勤保障向军民一体化方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军队后勤改革必须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同频共振,军队封闭式的保障体制必然予以打破,在保持军队专用物资和特殊勤务自行保障的基础上,军民通用物资和一般勤务将主要通过地方力量来组织实施,从而逐步形成军民兼容的后勤保障体系,跨入军民一体化的保障轨道。
当然,军队作为执行特殊任务的武装集团,其后勤保障必然会受到保障目的、内容、条件等许多特殊因素的的限制,这就决定了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只能是有条件的,不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保障。军队后勤的这种社会化保障, 应当是以社会经济为依托,广泛借助于社会力量,把战争潜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战争实力。提高社会化保障程度,走向军民一体化,受制于经济、科技、教育、法制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状况等多种因素。必须通过完善国家经济动员法规,建立军民兼容的物资储备系统和运输网络、互救互治的卫生保障体系、通用装备修理网,以及强化预备役后勤部队建设等等,才有可能形成一种使国家经济潜力及时转化为后勤保障实力的运行机制,提高平战时的后勤保障能力和效益。
(二)扩大统供统管范围,向三军联勤体制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诞生了一些新的军兵种,军兵种后勤力量也随之应运而生,并在军队后勤力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在各军种相对独立作战的时期,各自的后勤力量为保障本军种的建设和作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在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中,没有任何一种武器、任何一个军兵种可以单独主宰战场。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武器、各类部队,进行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才可能取得战争胜利。联合作战,如果再沿用各军兵种分体垂直保障的后勤体制,就难以完成作战中的各项保障任务和提高保障效率,这就要求后勤建立和实行新的保障体制。目前,通用物资和共同勤务联合保障,专用物资和特种勤务分体垂直保障,是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军队实行的统分结合的保障体制。这些国家的军队虽然在统供、专供的程度和具体的形式上存在着一些差
异,但随着军队体制的合成、作战指挥的统一,各国军队将逐步扩大统供的范围和品种,并逐步向三军联勤体制方向发展。扩大统供统管范围,旨在避免诸军兵种后勤在职能、机构、设施等方面的重复建设,合理配置后勤资源, 统一支援,就近保障,方便部队,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以适应军队建设和作战的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各国的军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军队均由一两个军种发展为三四个(甚至五个以上) 军种。为适应多军种的联合作战要求,不仅在作战指挥体制上出现了国防部和联合参谋机构,而且在后勤保障体制上也相继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联勤体制。不少国家(地区)的军队先后逐步地集中统一管理诸军兵种部分后勤业务或全部后勤工作,对陆、海、空三军实行不同程度的联勤。
1961 年 10 月,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决定,把主管全军物资统购的工作部门合并,组成总部一级的联勤机构,负责三军通用物资的统一采购和供应。三军专用物资的采购仍由各军种后勤分别负责。1977 年 1 月,国防供应局更名为国防后勤局,主管三军给养、被装、油料、医药器材、工程器材、工业品和其他一般补给品等 8 大类三军通用物资的采购、储存和供应,井逐步扩大统供统管范围。
1987 年,美军成立了统管全军交通运输的军事运输司令部,下辖军事交
通管理、军事海运、军事空运 3 个运输司令部,分别统管全军地面运输、海上运输、空中运输及其他相应的工作。近年来,美国国防部还成立了国防医学委员会,并在全国 3 个地区成立了三军医务联合司令部,统一协调各军种的医疗卫生工作。但美军的专用装备维修、专用物资保障基本上仍由各军种分别组织实施。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就实行了这种统分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沙漠盾牌”行动的头一个月,在物资保障上,由美陆军向沙特运送各种通用物资 45 万吨;在医疗救治上,美军抽调了驻欧第 7 卫生司令部开赴沙特,负责整个战区的卫勤保障,建立了由野战医院、医院船、舰队医院和空中医院组成的机动医疗体系;在运输保障上,由美军运输司令部统一指挥,战略空运由下属的空运司令部组织实施,军事海运局则承担海上运输;在技术保障上,实行各军种独立的综合技术保障体制,组织专人进行预防修理。另外,美军还负责协调和指挥多国部队的后勤保障,直接负责多国部队部分物资的供应和伤病员的收治。美军实行的这种统分结合、以统供统管为主的后勤保障体制,在海湾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于 1992
年 3 月提前 15 个月完成了全国陆、海、空三军 30 个仓库的合并工作。合并
后的仓库组成美国本土东、中、西 3 个“国防分发区”,统一由国防后勤局掌握。最近,美军还有人提出要建立独立于三军的国防后勤军的设想,由国防后勤军负责向各军种提供各种补给品,陆、海、空三军不再自行组织保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原苏军对后勤体制进行了重大改组,建立了总后勤部和各级后勤部。总部一级,由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总财务部、总建筑营房管理部,负责全军的共同勤务。总后勤部主管全军后勤工作的协调和给养、被装、油料、医药器材、运输车辆、输油管线器材等通用物资的供应, 以及卫生、运输、军队商业和旅游等共同勤务;总装备部负责导弹、军械、弹药、装甲车辆、汽车牵引车等通用装备的供应与维修;总财务部负责全军财务保障;总建筑营房管理部负责全军基本建设和营房管理。战略火箭军、陆军、防空军、空军、海军的特种勤务,由各军种分别组织实施。苏联解体
后,俄军从 1993 年 1 月 1 日起实行区域性后勤保障体制。其做法是:视军区
的大小各建立 2—4 个后勤保障区域中心。每个中心都有管理指挥职能,下辖一些仓库、基地和给养供应处。区域中心有独立支配权、指挥权。其任务是: 从根本上改善全军各部队的供给,简化食品、服装、医药器材、各种材料的供给手续;负责制订诸军兵种的供给计划,组织采购、储备、分配,修理后勤器材和技术装备;解决战斗和机动准备的根本问题,积累并梯次配置物资, 更新储备。据俄军总后勤部长丘拉诺夫透露,下一步改革将成立一个全军统一的联勤领导机构。
日本军队积极实行部分后勤业务的区域联勤。
1987 年,由原来三军共同驻地的同种业务分管(包括给养、营房修缮和
医疗等)改为由该驻地的主要部队实行统一管理。从 1988 年开始,将分属陆、
海、空三军的 14 所地区医院改为三军共用的医院(原隶属关系不变),就近收治三军伤病员。德国军队的大部分装备、物资,由国防部实行统一筹措, 分供到各军种,只有少部分消耗性物资由军种自筹,医疗卫生勤务以统管为主。法国军队在国防部内设三军油料总局和三军卫生总局,对油料供应和卫生工作实行统管。
联勤保障体制不仅在各国军队迅速发展,而且还在军事联盟内部发展, 逐渐形成盟国间的合作后勤(也有人称为“国际后勤”),由一国的独立保障向多国军事集团的联合保障发展。比如,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美军和原苏军分别对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提供大规模的后勤保障。在海湾战争中,有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为美军提供军事、经济援助。沙特政府签署了“沙待阿
拉伯东道国支援执行计划”,该计划将原来的 20 个支援业务领域合并为 5 个,即油料、食品、水、运输和住宿与设施。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后勤副参谋长安东尼奥·米莱尼,在论述未来北约部队的后勤保障时认为:参战的国家越多,就越需要一体化的后勤组织和保障安排。他提出了可供选择的不同方案:一是在那些由单一国家组成部队的地方,适宜于保留纯属一国的后勤保障系统;二是在那些由一个国家提供大多数的作战部队和后勤力量,其他国家仅在牵头国家的控制下,执行特定后勤职能的地方,实行“牵头国家原则”;三是在后勤保障中实行专业化的分工负责制,即要求将特定地区的资源都置于北约司令官控制之下,而各个国家则分别负责不同的具体职能,如运输、油料、伤员后送等;四是实行完全一体化的后勤保障,在北约司令官的充分控制之下组建多国后勤部队。美军也认为,现代联盟作战要求一种合作的后勤。为此,美国已与北约欧洲成员国订立了双边就地支援协议。当前, 北约各国军队正在共同投资采购通信装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共同制订油料补给规划等方面展开工作,迈出了建立多国合作后勤或一体化后勤的步子。北约各成员国虽仍拥有各自的主权,但军队后勤的合作将会进一步加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联勤保障体制,已经过了“三起三落”的艰难探索。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作战任务,实行了划区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的保障体制,使军事决策者第一次定下必须实行三军联勤的决心,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试点和论证工作。1955—1963 年、1970—1974 年,以及 1987 年的先后 3 次试点,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正式出台。随着军队建设的发展,联勤保障体制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它还必须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才能完善。当前试行的网络型划区保障体制,正是这一过渡时期作出的选择。它主要是在战区内打破军兵种界限,合理划分保障区域,统一调整保障任务,
统一协调,规划后勤设施建设,按就近就便、方便部队的原则,对通用部分实行划片定点、区域保障。这种保障体制不仅在全局上、整体上能发挥经济效益,同时也给战区内三军各单位都带来了程度不同的军事经济效益。比如, 实行三军油料联供后,全军每年联供油料近 40 万吨,可节约近 5000 万车公
里,节省油料 1 万余吨,合计节省经费 3000 万元。在现阶段,这种保障体制对加强后勤现代化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将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扩大统供成分,逐步向联勤方向发展的重要步骤。
联勤体制的完善,必须经过长期的过程和艰苦的努力。根据当前世界各国军队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的情况,要完全建立这种体制,应具备三个条件, 即国家经济高度发展,物质资源极大丰富;军队真正“吃皇粮”;提高各类物资标准化、通用化程度等。尽管如此,联勤体制仍然是军队后勤保障体制的必然发展趋势。
(三)增大各专业综合化成份,向“积木式”灵活编组发展
从专业类型上分,现代后勤有财务、物资、军械、军需、运输、油料、卫生、营房等专业构成;从所属部(分)队分,有仓库、汽车、医院、船艇、航空、工程、通信、警卫等部(分)队构成;从科学技术上看,涉及到电力学、动力学、医学、航空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航天技术等等。随着新型武器的使用和新型部队的建立,后勤还会出现新的分工。在发达国家的军队后勤中,专业技术工作分类多达 2000—5000 种。但是,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各种专业勤务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一种勤务工作的实施需要多种勤务的配合,又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多数国家军队的后勤力量是按专业组成保障部(分)队,实施保障时再按功能组织诸勤务的协同。这种力量组织方式,条块分割,横向薄弱,协同复杂,效率不高。为适应发展需要,有的国家军队提出后勤部(分)队结构由专业型改为综合型。同时又认为,如果一支部队什么仗都能打,那么可能什么仗都打不好。而编组多样化的部队就能更好地适应多种作战对象、作战环境的要求,提高军队的应变能力。为此,进入 80 年代以来,各国军队根据需要编组了不同类型的作战部队,尤其注重快速反应部队的建设。快反部队多采用较灵活的编组方式,使战斗编组适应任务需要。为保障快反部队,后勤保障组织必然要有相当的灵活性,采用后勤保障功能模块组合,向“积木式”灵活编组保障体制发展。美军《战役后勤保障》条令强调:军和军以上后勤部队应具有充分的灵活性,能够随时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编组部队,以便在应急行动中提供必要的战斗保障和后勤保障。《苏联武装力量后勤的发展》一书认为:后勤要有适应性强的灵活编制,能在最短时间内改变自身的组织而适应具体任务的需要。原苏联武装力量后勤参谋长戈卢什科表示:平时就要按照积木组装方法组训某些同类型的后勤分队,使各级后勤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进和调出同类型的人力、物力,迅速增强后勤保障力量。为使“积木式”保障体制更为有效,后勤保障系统的“积块”也需要增加综合化成分,从专业保障型向功能型,即以主要功能为中心,其他有关功能相配套的一体化的集中保障系统发展。它以供、救、修诸功能力经,以装、运、卸、防诸勤务为纬, 将各专业保障“条条”编织成具有独立、综合保障能力的保障“积块”,供防兼备,富有弹性。这些“积块”以连或营为单位进行设计,战时根据部队编成、兵力部署和保障需要,灵活编组后勤部(分)队,形成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保障能力的保障组织。这既便于统一指挥,减少协同程序和环
节,发挥诸因素的作用,又利于提高后勤保障力量的适应性。
在 80 年代初,原苏军将运输、前送、后送、储存、供应等勤务作业合并起来,形成了综合保障系统。在陆军集团军一级,将原汽车运输团、野战供应基地、管线营和其他有关勤务分队合并成物资保障旅;在陆军师一级,在原汽车运输营的基础上组建独立物质保障营;在团一级,组建独立物质保障连。独立物质保障营能完成接收、储存和分发各种物资,车辆和装备加油, 后送损坏和闲置的武器、技术装备及设备、器材,供应面包,提供沐浴服务等任务,大大提高了物资勤务的综合保障能力。法军在军一级编设后勤保障旅,并对后方各勤务部队实施统一领导。日军在 1988 年也完成了各陆军师所属后勤保障团的组建,将师原有的军械队、补给队、运输队、卫生队等统一编成一个保障团。根据海湾战争经验,美空军后勤提出各业务保障力量上层由分散型改为集中型,下层由协调型改为配属型。美陆军今后将在军后勤保障部编设多功能综合保障大队,把现行的专业型后勤部(分)队改变成综合型后勤部(分)队。这些综合后勤部(分)队,同时具有实施物资补给、运输、维修、卫勤等多项专业勤务保障的能力。美军师以下已实现了全面综合化,其前方保障营由物资、修理,卫生、运输力量组成,可连续对部队实施3—5 昼夜的后勤保障。为改善对野战后勤部(分)队的指挥与控制,在编制上赋予后勤部(分)队很大的灵活性,各级后勤所辖的后勤部(分)队都灵活编设。如根据作战任务,美战区陆军可编若干个地区后勤部,军唇勤部可编若干个后勤保障大队。
“积木式”后勤保障编组,是高技术条件下作战军队后勤保障需要的产物,它在战争实践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现代战争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种编组形式将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它不仅会通过组织结构的综合,实现保障实体组合,而且还会通过保障信息的耦合,实现保障能量组合。美军认为,大容量电子情报传输系统和高技术卫星通信系统已使美军建立“分离式” 后勤保障结构成为可能,后勤指挥管理机构和后勤保障基地主体都留在本土,减少战场展开的后勤规模,作战部队不仅可以通过自动化传输系统申请物资,而且还可以接受维修和卫勤难题的遥控咨询。这种以保障信息为纽带的组合,不仅是将后勤力量“积木式”灵活编组扩充到更大的规模和范围, 而且也预示着在信息战时代,编组后勤力量的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