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军队后勤保障基本原则
军队后勤保障基本原则,是组织实施后勤保障的基本准绳。它是按照一定的需要和思想认识,对众多的后勤保障现象中的一些主要关节的条理化、规范化和抽象理论的通俗化、具体化。它对于统一和约束后勤保障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是贯彻基本思想的重要保证和有力工具。后勤保障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保全局
确保全局,就是要从军队建设和作战的需要出发,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就是说任何事情,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才能把工作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也是一样,只有站在军队建设和作战的整体上去认识和观察问题,组织实施后勤保障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为军队建设和作战服务。确保全局,是新时期军队后勤保障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后勤在军队建设和作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形成军事力量的物质基础,是构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并影响着战略方针的制定和战争的进程与结局。因此,后勤保障的组织者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树立系统观念,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上级与下级、现实与未来等关系。
全局与局部。对军队这个整体来说,后勤处于局部地位。因此,首先应该树立局部服从全局的观念,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正确地执行合成指挥员和上级后勤的命令、指示。这是因为,中央关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以及合成指挥员和上级的命令、指示,是在不同层次上对军队建设和作战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对军队建设和作战行动作出的基本决定,是在军队建设和作战中实现统一意志、统一目标、统一计划、统一行动的基本保证。众所周知,现代军队建设是诸军兵种一体化建设,现代条件下作战是诸军兵种、前后方的整体战,军队各系统、各组成部分必须在统一的决心和统一的规范下行动,才能确保军队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和保证作战的胜利,因此后勤保障必须确保全局。但全局是相对的。对军队这个整体而言,后勤是局部;但对后勤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来说, 它又是全局,后勤保障的组织者必须从后勤的全局出发,统筹考虑后勤各个系统、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各个时期的工作,掌握关节,弹好“钢琴”, 使后勤各系统协调一致地运转,以确保每项保障任务的完成,真正做到为军队建设和作战服务。
上级与下级。正确处理上下级后勤保障的关系,是充分调动各级后勤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贯彻为军队建设和作战服务这个基本思想的基础。上下级后勤都是军队整体中不同层次的局部,应贯彻上级保障下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全体力军队建设和作战服务的思想,建立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保障关系,创设互为便利的保障条件丫如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建立的“钢铁运输线”和原苏军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开辟的拉多加湖“生命之线”,都生动他说明,即使在被割裂的独立战场,只要各级后勤从全局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地寻求和开辟保障渠道,仍然可以保持源源不断的后方供应,保障作战需要。
现实与未来。现实是历史的发展,未来是现实的继续,无限的未来都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充分认识现实与未来的辩证关系,对于做好军队后勤保障工作极为重要。因为从后勤保障来看,几乎都是解决当前的问题, 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生命周期”。打仗有当前任务和尔后任务,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生命周期”就更长。因此,在组织后勤保障时,不仅要看当前应该解决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事物发展变化以后怎么办。比如,对设备。设施和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采购、维修等“硬件”建设的保障,都应从“全系统、全寿命”方面考虑物资、经费的投入。对“硬件”建设的保障是如此,对“软件”建设的保障也是一样,也要考虑到它的“生命周期”和使用价值,如对教育训练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等。马克思曾经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他写道:“⋯⋯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①后勤保障工作必须从投入开始就考虑到它的结果和可能的发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预有准备
预有准备,是力争主动,克服后勤保障滞后现象的重要措施。现代军队不管平时建设还是战时打仗,不但对后勤的依赖性大,而且不确定因素多。尤其是战时,由于高技术兵器使用于战场,战争征候、作战意图很难捉摸, “有利的战机稍纵即逝,不利的情况顷刻而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充分有效的准备,就很难不吃亏。80 年代初的马岛之战,以英军的胜利、阿军的失败而告终。应该说,这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从后勤上看, 胜负的原因之一在于后勤准备。英军虽然远涉重洋,但战争准备比较好。在马岛战争爆发之前,英军就专门成立了反应快速的“二星指挥总部”,并组建了一支组织健全、人员精干、训练有素、装备先进的后勤支援部队,储备了专门应付突然事件的作战物资和生活物资,制定了周密的保障计划,因而在事件发生时,国民经济各部门能迅速转入战时轨道,供应军队急需的作战物资。许多公司按预定的动员计划,以创纪录的速度提交了许多重要的武器装备,有的公司从接受订货到交货仅用 10 天时间。而阿军虽占天时、地利等优势,但由于没有进行充分有效的后勤准备,到战争打响以后,还没有对物资的消耗作出预计和规定物资储备标准、消耗限额。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后勤准备在战争中的位置。对后勤准备问题,古今中外的军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202 页。
事家都十分重视。从古代的“广积粮,高筑墙”,“聚谷蓄帛,保城备险”, 到现代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无患”,“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打无把握之仗”等等名言,无不说明了后勤准备的重要性。现代条件下作战,战场范围大,发展速度快,立体性强,不仅走得快、打得快,而且作战行动变换也快。与此相对应,后勤准备时间紧迫,技术性增强,单位时间内保障负荷量加重,保障任务繁重,因此,后勤保障组织者必须充分利用大战暂时打不起来的有利时机,抓紧抓好各项后勤准备,以保障军队建设和作战行动按预定的计划进行。
后勤保障是动态的,它是随着军队建设和作战活动及其对物质的需求变化而变化,具有较大的被动性。然而在被动中求得主动,又是对后勤保障的基本要求。只有顶有准备,才能适应军队建设和作战高节奏、高强度、高速转换的需要。只有预有准备,才能在复杂艰巨的保障任务中,降低临机处置难度,使后勤保障由必然走向自由,为军队建设和作战提供及时、可靠的保障。后勤保障的准备,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搞好保障预案。保障预案是依据军队建设规划、计划和作战方案制定的后勤方案,是“力争主动,力避被动”的重要措施。后勤保障的组织者必须在系统分析各种信息的基础上,从保障的时机、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预测和筹划,从保障的最困难处着想,估计多种情况,制定多种方案,每个方案都要对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产生的保障效益进行科学预测和论证, 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对战时的保障方案,还应组织演练。这样,后勤保障才能掌握主动,举措自如。
二是要抓好预置储备。预置储备,就是在军队建设和作战可能展开的地区、方向建立与任务相适应的保障设施,储备一定的作战物资和生活物资。物资是军队建设和作战的基础,是后勤保障力争主动的必要条件。平时没有可靠的物资储备,军队建设就要受到影响,战斗力就可能削弱;战时没有可靠的物资储备,就会影响战争局势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①物质基础的“地盘”越大,争取优势和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少。海湾战争中,美军为什么能在短短的 5 个月内,就在海湾集结几十万大军,并对伊拉克实施攻击?从后勤保障的角度看,主要是得力于美军在战前的预置储备。美国为了使自己的武装力量的战略行动能应付中东地区可能发生的战争,从 80 年代后期开始,就预先建立了可靠的军事经济和后勤保障基地,以及部队后勤保障系统。海湾战争爆发前,就在迪戈加西亚岛、吉布提、马斯卡特(阿曼)、吉达(沙特)等地建立了 26 个大型物资仓库,
储备了可保障 18 万人 30 日份需要的作战物资,还集结了 17 个仓库船,使美军对伊战争有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抓好预置储备,要根据军队建设方针、战略思想和地区环境,结合国家经济建设适度进行,物资储备的结构、数量要合理,并应注意周转和更新。
(三)突出重点
突出重点,就是在组织后勤保障时,必须把握关节,集中力量,保障重点。军队建设和作战活动的物质需求与后勤保障能力的矛盾,是军队建设和作战中普遍存在的一对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要求军队必须把自身的物质
①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 6 月出版,第 490 页。
需求建立在后勤保障能力所允许的基础之上,并通过后勤保障人员的努力, 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在后勤保障活动中突出重点,是解决供需矛盾的要求, 是最大限度满足军事活动需求的有效途径,在战争中,军事家们都注意集中兵力兵器攻击对方,因为只有善于集中兵力兵器,才能充分发挥战斗威力, 才有可能击败对方。不管战时还是平时组织后勤保障,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集中财力、物力、才能充分发挥保障效能。尤其在后勤保障能力较低、与军事活动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下,更需要集中力量,确保重点。突出重点, 就是要抓主要矛盾。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①后勤保障工作十分繁杂,特别在军费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集中力量,保障重点,就显得更加重要。在组织后勤保障活动时, 突出重点,就是要把保障任务“排队”,分清主次缓急,不搞平均分配。
突出重点,就是要根据物资结构的变化搞好后勤保障,时至今日.军队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争的形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保障军队建设与作战消耗的物资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比。只有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搞好物资供应,才能保障军队建设与作战需要。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粮食占物资消耗的三分之二左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的弹药消耗己相当于粮食的 1.5 倍,占总消耗的第一位,油料和弹药消耗接近平衡;在欧洲战场。油料消耗已占消耗量的 38%,超过了弹药消耗,上升到第一位。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资消耗结构还将发生变化。后勤保障的组织者必须根据部队装备和物资消耗结构变化规律,组织好重点物资的保障。
突出重点,就是要适应战场形势的变化搞好后勤保障。现代战争形势瞬息万变,后勤保障必须随看战场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如 1942 年美、英、法军在缅甸作战,伤员与病员之比为 1∶20,病死的人数为战死的 4 倍,卫生勤务是主要矛盾。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交通运输线实行所谓的“绞杀战”,使后方的物资运下到前线去,交通运输就是主要矛盾。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敌对双方的坦克大量损坏,严重影响了战斗力,装备维修又成为主要矛盾。当时,以军抓住了主要矛盾,快速抢修装备,使几千辆坦克“再生”,取得了反攻和进攻的胜利。总之,后勤保障后动必须关照好影响军队建设和作战的“卡脖子工程”,做好“瓶颈口”的保障工作。
突出重点,就是要根据军队建设和作战任务的重点搞好后勤保障。军队活动虽然繁杂,而且动态性很强,但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总是有影响军队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后勤保障活动就是要在军队建设和作战活动中,在物质上促使矛盾的转化,达到提高战斗力的目的。平时,应根据军队建设分类指导的方针,对担负应急任务的部(分)队和重要建设项目作适度倾斜,在年度任务中重点抓好季节性的工作;战时,应根据战略方针和军队指挥员的决心,对在主要方向和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部(分)队,以及对作战进程和结局有决定性影响的作战行动,给予及时、充分的保障,并根据战局的变化适时调整保障重点。
我们说突出重点,当然不是不要照顾一般,而是要求在组织后勤保障时,
①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 6 月出版,第 322 页。
必须在把握重点的前提下去照顾一般。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没有重点就没有一般,丢掉了重点就失去了全局,“全面铺开,分兵把口”是军事家的大忌,也是后勤保障工作必须防止的。
(四)整体保障
整体保障,就是着眼于后勤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多种联系与协调,通过合理的宏观控制,在空间和时间上产生一定的有序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勤系统的保障功能。简而言之,就是后勤保障力量的一体化。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战争客观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军队结构呈多元式,合成作战要求甚高;战争空间扩大,战场向陆、海、空、天四维轴线伸展,各种作战手段相互运用,互相效应普遍增强,作战行动的连续性增强,整个战场呈多点交锋状态。这就要求后勤保障必须与此相适应,把各种后勤力量统二组织起来,协调一致地实施保障,才能达到“人少要把工作做好,钱少要把事情办好”的要求。只有实现整体保障,才能适应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客观要求;只有实现整体保障,才能使各种后勤力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后勤专业性与合成性、独立性与综合性达到高度统一,减少“内耗”,提高整体保障效能,并为保障活动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更好地贯彻为军队建设和作战服务的指导思想。
军队后勤力量一体化,是落实整体保障的基础。所谓军队后勤力量一体化,就是将军队编成内的各种后勤力量“捆”在一起,进行大系统的优化组合。这就必须加速后勤保障体制改革,通过划区保障、合成编组等方式,扩大统供成分,增强整体功能,以提高保障效率与效能。
军地后勤力量一体化,是落实整体保障的重要条件。所谓军地后勤力量一体化,就是把地方的保障力量与军队的保障力量结合起来,“双轨运行”, 共同保障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由于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广泛运用,现代战争打破了前后方的界限和固定程式,战争的突然性、战场的广阔性、消耗的巨大性和保障的繁重性特征更加突出。它不仅是交战双方军事实力的角逐,而且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因此,离开了综合国力的支持,军队后勤也难以完成历史赋予它的任务。要达成军地后勤力量一体化,首先要确立“大后勤观”, 充分依靠社会力量搞好后勤保障。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实行了这一观念的转变,并已付诸行动。如以军平时不编设医院,70 年代初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仅 4 小时,就有 70%的地方医疗床位转为军用。90 年代初的海湾战争,美军很快就证用了 30 多家航空公司的各型飞机和后备役部队的 341 架运
输机,以及 170 艘商船、数千台运输汽车,使之为战争服务。以色列能够转败为胜和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能够长驱直入,与广泛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后勤保障是分不开的。其次是要利用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后勤保障要走向社会。军民通用物资的保障要面向市场,由社会提供服务,有条件的可实行“无库存”供应;通用设施、设备建设要与地方基础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军地两用、军民共享,以提高使用效益。
(五)快速反应
快速反应,是指军队后勤保障要具有快速灵敏的反应能力。就是在战争突然爆发时,军队后勤能根据战略指导思想和作战决心,迅速作出后勤保障决策、迅速发出后勤指令、迅速展开后勤部署、迅速完成动员扩编和平转战工作、迅速筹措和储存物资、迅速补充部队物资需要、迅速进行卫生救治, 迅速进行技术保障,迅速进行防护和防卫等等。总之,就是要迅速做好军队
快速反应行动的一切后勤保障工作。古人云:“兵者,诡道也”;又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两句话说明,敌对双方用兵都是在极其隐蔽的情况下进行的,都想把对方置于措手不及的境地,而且战争的形态是变化无穷的, 这是战争的规律,已被几千年的战争史所证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 数字化军队的出现,使战争的突然性、形态的可变性将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后勤保障稍逊一着,就可能陷入极其困难的局面。所以,为了保障军队建设和作战的胜利,军队后勤必须具有快速保障能力,把快速反应作为后勤保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努力提高军队后勤的快速反应和快速保障能力,做到以快制快、以快应急,从而缩短后勤保障的“时间差”和“空间差”, 力争后勤保障的主动性。
要提高后勤保障的快速反应能力,首先要发展新型的后勤保障装备。采用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提高后勤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是现代条件下组织后勤保障的要求,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的物质手段。美军十分重视后勤装备的更新和改造,强调要把后勤部队改造成一支现代化的、装备密集型的、保障力量大大增强的力量,并根据“空地一体战”理论制定了准备进行中、低强度战争的军事战略;对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的后勤装备进行了预测性专题研究, 确定了发展重点。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后勤装备的发展必须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军事战略方针,并与军队的整体建设相适应。其次是提高后勤人员的素质。军队的质量建设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人,二是装备,三是人和装备的优化组合,即合理的编制体制。其中,人是战斗力诸因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提高后勤保障人员的素质,是增强后勤快速反应能力的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本就是技术、知识密集型的后勤更加复杂。据统计,军队的技术专业已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 160 余种猛增到 2000 种以上。有人考察,1965 年,一名汽车修理工只要能看懂 5000 页的修理手册, 便可修理路上跑的任何汽车;而今天,他必须弄懂 46.5 万页的技术资料。人
类知识的积累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近 30 年发明的科技成果比过去 2000 多年的总和还要多。新的技术工种的增加、新的科技信息和知识的剧增,要求后勤保障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作战后勤保障的需要,这是提高后勤快速反应能力的重要方面。
80 年代初的英阿马岛之战,英军为了适应遥远战场和各种作战形态保障的需要,采取了直接保障、接力保障、定点保障、游动补给、海空机动补给等灵活多样的保障方式,保证了马岛作战的胜利。中国是一个国土防御型国家,后勤保障有更大的优越性,但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作战对象难以捉摸。根据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采取灵活的保障形式,既是缩小“速度差”的措施之一,又是保证后勤保障不间断的重要措施。实现快速机动保障,是现代条件尤其是高技术条件下后勤保障的生命。
(六)讲究效益
讲究效益,就是在军队建设和作战中,后勤保障力量的投人必须“产出” 较高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后勤保障系统是一种采用实物和货币方式来保障军事需要的经济系统。这种经济系统同其他经济系统一样,存在着固有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内在规律,即经济原则——用最少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效果。“在现代战争中,交战国家在资源动员方面的竞争空前激烈, 看来只有最能经济地使用其资源的一方,也就是谁最能从其资源的耗费中获
得最大效果,⋯⋯谁才能赢得战争。”①索普的这段活,充分说明了在军事活动中讲究效益的重要性。军队的后勤保障活动,大量的是军事经济活动,是国家经济工作在军队领域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同整个国民经济的要求直接联系起来,把提高军事经济效益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原则。后勤保障效益,是后勤力量的占用和消费量与后勤保障成效的比较。如果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而取得的成果越大,或为取得某种效益所付出的财力、物力越少,那么保障效益就越高,反之就越低。讲究后勤保障效益,不仅是当前供需矛盾突出情况下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今后军费增加了,仍然要贯彻这一原则。因为,讲究后勤保障效益反映了一种先进的思维与行动方式,这种思维与行动方式包含着对国家、军队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要讲究效益,必须用一定数量的后勤保障力量,取得最大的保障效果。首先,要从加强计划的科学性入手。计划造成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计划造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安排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开支,都要经过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选出最佳方案,防止不按程序、盲目拍板的随意性决策。其次, 是在经费和物资的分配、使用上要讲究整体效益。要从军队建设与作战的全局出发,区分主次缓急,合理确定投向投量。第三,是健全责任制。对物资、经费的使用要跟踪考察,健全监督控制体系,效益高的要鼓励,损失浪费的要追究责任。
要讲究效益,必须用最少的后勤力量投入,完成预定的工作任务。后勤保障活动,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军队的劳动消耗、劳动占用与它们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之间,同样也存在着比例关系,同样有个效益问题,但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效益,又有所不同,因为它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而且还包括军事因素和政治因素。尤其在战时,为了保证赢得战争胜利,必须把军事效益放在第一位,竭尽全力进行保障。当然,这不是说消耗越大,胜利的把握就越大。事实证明,完全可以用最少的消耗,去完成最艰巨的作战任务。纵观中外战史,在作战中以最少的消耗、最少的伤亡赢得最大的胜利的事例, 并不鲜见。
1995 年八九月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维和部队,对波黑塞族军队实施了自海湾战争之后的最大一次空袭作战行动。在当时北约的快反部队已部署到位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选择大规模空袭这种作战样式呢?美国和北约的军事决策者主要是遵循了效益(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原则。认为,对塞军实施空袭比地面攻击更节约、更有效。这种“反弹琵琶”的做法不仅达到了既定目标,而且大大缩短了作战时间,减少了人员伤亡。和平时期军队的战备工作,要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在物资储备和装备维修等工作中, 既要讲“使用价值”,也要讲究经济效益;在基本建设上,既要抓进度,更要抓质量;在为部队服务中,要实事求是,防止图形式、赶时髦、不讲效益的做法。
要讲究效益,必须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因为,保障效益的提高最终离不开发挥科学技术在后勤保障活动中的作用。
① 《理论后勤学》,解放军出版社,1989 年 12 月出版,第 1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