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军械保障基本任务
军械保障的基本任务,主要是组织实施军械物资供应和军械技术保障, 以质量良好、配套齐全的军械装备,有计划、及时、准确地保障部队训练和作战的需要。其具体内容有:
(一)组织军械物资供应
军械物资供应,主要包括军械物资的筹措、储备、补给和管理工作,组织军械物资供应是军械保障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及时、准确、不间断的军械物资供应,对维护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保障作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古往今来的军械物资供应工作总是被摆在显著的位置。据中国史书《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在军队编成中已设置“司兵”,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担负军械供应和管理工作的官员。汉朝设三公、九卿,九卿中的太仆就是掌管兵器制作、供应的主官。唐、宋时期兵部之下的“库部司”和“武器署”,专门负责作战部队的武器供应。欧洲早期的军队军械供应是由商人来承担的。从19 世纪开始,法国拿破仑军队首先把军械物资供应列入军队自己的职责范围。拿破仑的参谋长约米尼提出了一整套军队后勤理论。从此,欧洲军队的军械物资供应体系和工作制度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19 世纪后半叶,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以来,武器装备的性能不断改进,品种和型号日益复杂;尤其是导弹、核武器等新式武器的出现,使军械物资供应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供应任务加重。为此,许多国家的军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军械保障机构,一般在团以上部队设有军械勤务部门,并辖有仓库和管理等机构,在营以下分队设有军械管理、维修人员。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规模大、强度高、节奏快,军械物资特别是弹药的消耗量剧增。英阿马岛战争后,英国《英格兰人》报评论指出:英军原计划够一个月的弹药,结果不到一个星期就全部打光, 在古斯格林登陆作战的英军几乎面临弹尽的危险境地。阿根廷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对弹药的消耗估计不足,储备不够,致使弹药供应困难,弹药补给的中断是造成阿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军诫物资供应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军械物资的供应工作,必须从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出发,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统一计划,分工筹措。上级供应是军械物资的主要来源,应根据需要和可能,统一计划对下级的供应。规定自筹的物资,则应按分工积极自筹,以弥补后方供应的不足。二是合理储备,及时补给。要科学预计军械物资的消
耗量,制定储备标准,提高储备和补给的计划性,确保供应工作的正常进行; 严格规定与执行物资消耗标准和消耗限额,随时掌握情况变化,克服补给工作的盲目性,有效地解决供需矛盾。三是配套齐全,确保质量。军械物资有严格的配套标准和质量要求,如果配套不全、质量不好,势必影响作战使用。为此,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健全军械物资登记制度和保养制度,认真落实配套标准,搞好军械物资的收发、管理和装卸、搬运等工作,确保物资质量完好。四是用旧存新,厉行节约。这一原则对弹药保障尤为重要。弹药主要是由化工产品制成的,随着保管年限的延长,质量将不断发生变化。用旧存新既可保证当前使用的弹药质量,又利于弹药的长期储存。五是简化手续, 提高效率。军械物资的品种多、数量大,各种数据的计算繁琐,组织实施供应费时费力。为适应现代作战的需要,必须减少层次,简化手续;必要时可越级前送,减少供应环节,缩短中转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二)组织军械技术保障
军械技术保障,是为保持和恢复军械装备性能完好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军械技术保障作为军械保障的重要内容,也是伴随着战争的产生而产生,适应军械装备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冷兵器时代,兵器的构造比较简单,技术保障主要是对兵器的磨而,兵器持有者个人即可完成这项工作。随着火药的发明和人器的出现,军队武器装备的构造与构成日益复杂,维护、保养和维修任务逐渐加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和威力较大的火炮大量运用于战场, 加重了军械技术保障任务,不少国家的军队开始建立专门的维修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军队武器装备发生了深刻变革。为适应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一些国家的军队编配了相当规模的军诫技术保障力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
战争实践证明,强有力的军械技术保障不仅是弥补军械装备作战损失的主要来源,也是保障部队战胜敌人的重要手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原苏军技术勤务部门对坦克、自行火炮进行各种修理达 42.9 万次,火炮和迫击炮
的修理约 164 万次,还完成了其他武器装备的修理,从而在保持部队的火力、突击力和战斗力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克服重重困难,共修复各种枪械 7.59 万支(挺);修理各种火炮 1.4 万门(次),分别占损坏数的 51%、80.8%,对保障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军运用现代维修手段,组织战场快速抢修,10 天内修复坦克、装甲车 2000 多辆(次),使三分之二的战损坦克重新投入战斗, 保持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最终扭转了被动局面,夺取了战争主动权。
组织军械技术保障,首先要变革维修思想。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军队对装备维修的指导思想是“以预防为主”,就是通过对故障的预防,使装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这种维修思想有其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弊端,与装备维修的现代化不相适应,因而逐渐被“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所取代。“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是把装备维修工作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装备的研制和工程设计抓起, 按照技术状况预测和检查,根据装备的实际技术状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实施维修,其原则是“计划预防、定期检查、按需维修”。从“以预防为主” 的维修思想发展到“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新的维修思想,是人们对维修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对完善军队的装备维修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要缩短时间, 加快速度。战场军械技术保障的目的,是要迅速抢修被损坏的武器装备,保
障部队战斗力。为此,必须缩短时间,加快速度。在抢修中要先易后难,抓住关键,以换件、拼修为主,重视提高战场抢修能力。第三,要明确分工, 逐级负责。主要是战役后勤与战术后勤的维修分工要清楚,任务要明确,区分职责,逐级落实。第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例如,适时更换效率低、消耗大、质量次的维修设备和工具,采用快速故障诊断、故障预测预报等新技术。这对于缩短修理时间,迅速恢复技术装备的战斗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第五,实行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提高维修的机械化操作程度,实现装备、零配件的系列化和标准化,是加强军械技术保障的有力措施。战争实践证明,要提高战时修理能力,就不能把维修种类搞得太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原苏军将维修种类由 30 种减到 18 种,较好地适应了快速保障的需要。现代战争的技术保障,更要求提高维修技术和改进技术装备,努力做到:检验自动化,工具机械化,工艺合理化,规格系列化,质量标准化, 零件通用化。
(三)组织军械装备管理
军械装备管理,是对枪械、火炮、弹药、光学仪器、地面战术导弹、地面雷达、指挥仪和油机等进行的管理活动。加强军械装备管理,对于促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保持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保证部队完成训练、战备和作战任务,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军械装备管理是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重要工作。军队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武器装备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往往是先进技术的凝结体。而搞好军械装备管理,则是使之保持良好技术状态的基本条件。其次,军械装备管理是保证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现代战争, 必须具有快速机动能力、强大的火力和顽强的“再生”能力。这些能力,不论哪一项都离不开军械装备管理工作。第三,军械装备管理是提高军事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世界各国军队都非常强调提高军事经济效益。因为军队越是现代化,就越需要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而先进武器装备的价格都十分昂贵。做好军械装备管理工作,既可以延长现有武器装备的使用寿命,又可以节省使用期的各种保障经费,从而节省军费开支,提高军费使用效益。
军械装备管理,有平时和战时之分。平时的军械装备管理包括部队军械装备的使用管理和库存装备及物资的管理。部队装备的使用管理,着重于指导部队正确使用、维护、保管军械装备。库存装备管理应从库区建设、物资管理、安全防卫等方面做好工作。战时军械装备管理包括武器、弹药和器材管理等内容。战时由于情况复杂多变,部队机动作战频繁,弹药消耗量大, 武器故障和损坏率高,从而给管理增加了困难。因此,更应加强对军械装备管理的领导,抓好武器、弹药的保管、保养和使用工作,重点是防丢失、防损坏、防锈蚀和防霉烂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