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封建社会后期道教的传统及其僧侣主义

在一定的时代,特别是在中世纪,宗教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同时也是当时的统治的思想。在中国,中世纪的宗教没有形成如欧洲那样一神教或所谓“世界的宗教”的统治形式,各代王朝都在寻求适合于统治的宗教,也寻求一种混合形式的宗教,例如三教混一之类。“三教”一名起源很早,在北朝已经出现了由皇帝亲临主持三教会讲的仪式。这是汉代以来皇帝亲临裁决统治思想的传统的继承。北周武帝天和四年(公元五六八年),“集百僚、道士、沙门等,讨论释老义”;建德二年(公元五七三年),又“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北周书武帝纪);唐代更经常举行三教讲论。

儒在春秋以前本来是一种宗教的职业,但从孔、墨显学以后,发生了变化;到了汉代,谶纬之学大盛,儒学即附带了儒教的职能。佛教是外来的, 南北朝时期有些皇帝曾把它宣布为国教。道教本来就是一种混合的宗教,也有贵族虚构的教义,也有由民间凑成的教义,因而在思想上是相当庞杂的。现存道藏及藏外道书固然汗牛充栋,但这些道书,除了一部分民间道歉另有传统外,或者只是符籙丹术,没有思辨性的内容;或者剿袭了佛学、道学, 呈现为简单赤裸的主观唯心主义。本章只对封建后期道教的传流作一简略的钩画,以为了解三教融合的过程提供一些线索。

在本书第三卷第七章,曾论及汉末、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道教和金丹道教与民间的符水道教的对立。唐以至北宋的道教基本上是高贵的金丹道教的延续。直到南宋,在禅宗与道学的影响下,才出现了新的道教南宗、北宗。本章的叙述即以道教的南北两宗为主,以显示它们和统治阶级思想或正宗的关联,对前于它们的道教则只作扼要的描述,以说明其和封建政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