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医与蒙医
藏医早自吐蕃王朝时即已形成。明代的帕竹王朝,藏医形成南北两大学派。北方学派由强巴·南杰桑(一三九四——一四七五)创建,特点是善用温热药物,制方所用药味较多,长于灸法、放血及对风湿性疾病的治疗。南方学派的创始人是索卡·年姆尼多吉(一四三九——一四七五),学术特点是善用清解药物制剂药味少,长于应用地方草药治疗温热疾病。南北两学派又各自形成支派。
清代拉萨、日喀则等地建立了藏医学校,以吐蕃时代的藏医著作《四部医典》为教材。还经常延聘名医到布达拉宫讲学。医学流派最著名的是由南方学派发展来的直贡学派和西康学派。前者是十七世纪中期由直贡·曲扎在墨竹工卡地区的直贡寺创立;后者是十八世纪时司徒·曲吉琼奈创立于昌都德格地区。西康学派受汉医的影响较大。
以正骨、饮食疗法为特色的蒙医体系是元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十四世纪初,印度经典《金光典》译为蒙文,其中的医学理论传入蒙古。此后又受藏医、汉医、阿拉伯医的影响,有了长足发展,逐渐形成三个派别:一是传统蒙医学派,以擅长骨科和饮食疗法为特征;二是藏医学派,奉《四部医典》为经典,具有较高的医学理论水平。三是近代蒙医学派,形成于十七世纪末叶,主张蒙医与藏医相结合。既注重传统疗法,又重《四部医典》。各派都著书立说,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医家。
上一篇:二、瘟病学说与人痘接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