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戏 曲
明代戏曲继承宋元南戏而演为传奇。宋元杂剧与南戏原来也都称为“传奇”。明代传奇成为专用的名称。源于南戏,剧本不限出数,唱曲不限演员, 往往一剧长达数十出,以适应演出的需要。戏曲声腔中新腔不断出现,其中海盐、弋阳、余姚、昆山合称为四大声腔。海盐腔,产生于南宋浙江海盐县, 流行于嘉兴、湖、温、台等,是明初主要声腔之一,嘉靖后衰落。余姚腔, 发源于浙江余姚,流行到苏南、皖南。弋阳腔,又称高腔,出现于江西弋阳, 流行地区较广,产生一些支派,如乐平、徽州诸腔。昆山腔,即清代所称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明代传奇几乎全用昆腔演唱。明清之际,弋阳腔进入北京,受京话影响,音乐上有所变化,形成京腔,又称北弋,是清代四大声腔之一。另三大腔是南昆、东柳、西梆。梆腔是因用硬木梆子击节按拍而得名,它又按地域分成秦、晋、冀、鲁、豫等梆子。东柳指柳子戏(弦子腔), 流传在河南、山东。明代传奇作品多达一千种左右,知名的传奇作家约有二百人。明清两代形成我国戏曲史上的鼎盛时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明初至嘉靖,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正式形成,各种声腔相继出现,在创作内容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宣扬纲常伦理,流于说教,缺少艺术活力。另一类是以反映民间生活,反对礼教为内容。在舞台上所以长期流传。第二阶段自明嘉靖末年到清乾隆初年。北曲杂剧从舞台上逐步消失,经过革新的昆腔流行于戏剧舞台,弋阳腔也由地方声调而普及于大江南北。昆、弋两腔竞争激烈,昆腔处于支配地位,传播于社会上层和文士之间,弋阳腔则在民间求发展。戏曲理论的研究受到重视,出现了临川和吴江两大派别。乾隆、嘉庆时期是第三阶段。戏曲区分为雅部与花部,雅部是昆腔,花部是昆腔以外的地方戏曲。雅部有文人的参与,在社会上层流传。花部则传布于民间。
下面介绍发展阶段的概况。
明大学士丘濬(一四二一——一四九五年)作《伍伦全备记》传奇,宣扬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剧中多引儒学语录。理学家称赞它变淫词为正曲,一时效尤者颇不乏人。这种倾向,自然影响戏剧的发展。嘉靖时,戏剧家徐渭,曾对它提出了批评。
徐渭(一五二一——一五九三),字文长,号青藤,浙江山阴(今绍兴) 人,著作《青藤书屋文集》,所作《南词叙录》,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南戏的著作,所作杂剧有《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合称《四声猿》,分别叙写弥衡击鼓骂曹,花木兰从军,女子扮男装中状元等轶事。传奇兴起后,杂剧逐渐衰落。徐渭的剧作品可视为明代杂剧的代表。
嘉靖以前,昆腔是一种清唱曲,经过魏良辅、梁辰鱼改制,才有了较大的发展。魏氏,南昌人,长期居住太仓,得到北曲演唱者张野塘、曲师过云适等帮助,吸收海盐腔、弋阳腔、金元北曲、江南民间小曲等艺术成分,创造出细腻轻柔的腔调,称作“水磨腔”,也还是只适于清唱。梁辰鱼,昆山人,约在隆庆末年,根据水磨腔的音律、腔调写出《浣纱记》传奇,在舞台上用昆山腔演出,从此昆山腔正式搬上舞台,很快得到传播。张凤翼撰《红拂记》,写李靖与红拂故事,又作《虎符记》,写平原君救赵故事。梅鼎祚
著《玉合记》,演说唐代诗人韩翊与妻柳氏悲欢离合的故事。鄞县人、寄居松江青浦的屠隆作《彩毫记》,记李白故事,写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 李白醉写《清平调》,流传远近。
同时期,《鸣凤记》传奇问世,相传是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铺写杨继盛、邹应龙、夏言等官员与严嵩等奸臣恶吏的斗争,杨继盛及其妻死事,邹应龙奏倒严嵩。这是演说当朝实事的时事戏,震动一时。传奇前半部以生旦
(杨氏夫妇)为主,后半部全是生角与净末丑角,突破了专以生旦为主角的单一格局。
《牡丹亭》的问世,是戏曲史上划时代的成就。作者汤显祖(一五五○
——一六一六年),江西临川人,进士出身,曾任遂昌县令。《牡丹亭》之外,还作有《紫钗记》、《南柯梦》、《邯郸梦》,四部传奇都有梦的情节, 合称“临川四梦”。汤氏居室署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
《南柯梦》、《邯郸梦》分别根据唐人小说《霍小玉传》、《南柯太守传》、
《枕中记》改编,情节变动很多。《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参考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描写太守之女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恋爱故事。对伦常礼教的害人,给予严厉的抨击。这显然受到当时思想界反理学思潮的影响。但作者通过文学创造,人物形象典型逼真,故事悲欢离合,起伏跌宕, 给人以极深刻的感受。曲文也委婉动人,绚丽多彩。问世后,一时家传户诵, 引起强烈的反响。《牡丹亭》成为公认的杰作,推动了戏剧创作的发展。
汤显祖的同时人沈璟(一五五四——一六一一),曾改编《牡丹亭》, 变动了一些不合音律之处,引起汤氏的不满,双方展开论战。沈氏是吴江人, 因而形成临川派与吴江派的争论。沈璟辞官乡居二十余年,自号“词隐生”, 作有《红蕖记》、《义侠记》、《博笑记》等传奇十七种,称《属玉堂传奇》。内容多写和尚、道士、商贩、小官吏等下层社会的活动,与才子佳人戏不同, 但立意仍在宣扬纲常伦理,维护理学传统。在戏曲理论上,主张“合律依腔”
(《博笑记附词隐先生论曲》),认为传奇文字,第一要求是腔调合乎规律, 不能演唱起来不顺口。第二才是要有文采,但不可因文采而破坏韵律。第三语言要通俗易懂,不必追求典雅骈丽。汤显祖强调他的传奇的不可更动性, 不合律的地方也不能改,他是用文字立意,内容比格律更重要,强调形式服务于内容。汤、沈之争,各执一端,从戏剧创造来说,内容与韵律当然都是重要的。
吴江派里出现几个戏曲理论家,沈璟的学生兼友人吕天成撰著传奇、杂剧十九种,万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写成《曲品》,评论九十五位作家、二百十二部作品,遵从沈璟的理论,以合律与否作为评价作品的主要标准。王骥德,天启五年(一六二五年)作《曲律》,认为写剧本要重视布局与剪裁,文字要有可读、可唱、可解的特色,用典要恰到好处,不可堆砌。调和汤、沈之争,认为音律和辞章都重要,不可偏废。
明清之际苏州出现了一批有成就的传奇作家,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张大复、丘园、叶时章,马佶人、朱云从等,他们生于乱世,都比较重视现实生活。李玉(一五九一——一六七一年?),别号苏门啸侣,斋名一笠庵, 编成《北词广正谱》,又作《清忠谱》、《一捧雪》、《占花魁》、《万民安》等传奇四十种。《清忠谱》表演天启间苏州民变。东林党人周顺昌被捕遇害,苏州民众以颜佩韦为首与魏忠贤党人拼死搏斗。《一捧雪》写严嵩之子严世蕃强夺他人财物等罪恶,与《鸣凤记》有异曲同工之妙。朱佐朝撰著
《渔家乐》,抨击东汉外戚梁冀。张大复编著《寒山堂南曲谱》,所撰《天下乐》,写钟馗嫁妹故事。叶时章作《琥珀匙》。朱素臣作《十五贯》、《秦楼月》、《未央天》等传奇。《十五贯》又名《双熊梦》,歌颂明朝知府况钟平反熊氏兄弟的冤案,辛辣地嘲讽了固执己见的县官过于执草菅人命,暴露了晚明官场的黑幕。
《圆圆曲》作者吴伟业,又作有传奇《秣陵春》、杂剧《临春阁》、《通天台》。《秣陵春》写南唐亡后,李后主、黄保仪鬼魂撮合南唐大臣徐铉之子徐适与南唐临维将军黄济之女黄展娘的爱情故事,借以寄托对亡明的哀思。
李渔(一六一○——一六八○年),祖籍浙江兰溪,游历四方,居住南京、杭州时日较多,集戏曲理论家、作家、导演、演员于一身,著述丰富, 有《闲情偶寄》,其中《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有关戏曲美学的论述,后人编为《李笠翁曲话》(《李笠翁剧论》)刊行。它讲戏曲创作的规律有六条:一是结构,提出“立主脑”说,确定主题、情节构造和结构安排应统一考虑;二是词采,提倡“贵显浅”,即戏曲语言要通俗,适合舞台演出;三是音律;四是宾白;五是科诨,要雅俗共赏;六是格局,戏中的冷热场次要安排得当。自撰传奇称《笠翁十种曲》,在内容上立意不高,未能摆脱宣扬忠孝节义的窠臼。
“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争唱孔、洪词”(金植:《巾箱说卷》)。孔是《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一六四八——一七一八年),洪是《长生殿》撰人洪昇(一六四五——一七○四年),他们在清初剧坛都有巨大的影响。洪昇,钱塘人,国子监生,所写传奇还有《回文锦》、《回龙院》等,杂剧《四婵娟》,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年), 友人为他庆祝生日,在家中演出《长生殿》,时值佟皇后丧期禁止娱乐,洪氏及听戏的诗人赵执信、赵征介等五十余人获罪,被革除功名,“可怜一曲
《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洪氏也穷愁潦倒,晚年应江宁织造曹寅之约,到南京连看三天全部《长生殿》,在回乡途中落水而死。《长生殿》传奇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主题思想则是揭示李、杨的沉溺于侈靡,带来衰乱,隐喻亡明之痛。
孔尚任,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国子监博士、户部员外郎,康熙中参加治黄海口工程,到过南京、扬州等地。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写成《桃花扇》,次年进京演出,轰动一时。《桃花扇》描写明末复社文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恋爱故事,重现了南明弘光政权的衰亡史。《凡例》中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小引》中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剧中揭露弘光朝朋党林立,权奸当道的腐败,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的荒淫,讴歌了李香君等社会下层人物和史可法的抗清斗争以及侯方域的降清求荣。剧中演出的故事都是观众经历过的实事,演出后,确曾使人“感慨涕零”,悲愤交加。《桃花扇》遂成为久演不衰的名作。孔尚任有《湖海诗集》、《岸堂文集》传世。
蒋士铨(一七二五——一七八五年),江西铅山人,翰林院编修,扬州安定书院山长,以善作诗文著名,有《忠雅堂文集》。撰有杂剧《一片石》、
《第二碑》,传奇《冬青树》、《空谷香》、《临川梦》等九种,合为《藏
园九种曲》。《冬青树》写文天祥舍身取义和南宋灭亡的故事。《临川梦》写汤显祖怀才不遇,从事戏曲创作,并将娄江女子俞二姑读《牡丹亭》哀伤而死,以及《临川四梦》中的一些情节与汤显祖联系起来,在戏剧中塑造了汤显祖的形象。蒋氏剧作情思感人,据说在扬州写剧,戏班争先上演。
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黄图珌曾依据宋人话本《西湖三塔记》及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小说,写成《雷峰塔》传奇,演述白蛇与许宣的故事,把白娘子写得妖气十足。与此同时,民间艺人也有《雷峰塔传奇》问世,白娘子纯真可爱,勇敢善良。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年)方成培编成
《雷峰塔传奇》,继承了民间艺人塑造的白娘子形象,广为流传。
清代戏曲在各地形成多种声腔,昆山腔和弋阳腔最为流行。昆山腔又称昆曲。弋阳腔又称高腔,传入北京后,习称京腔。乾隆时,各地官商为庆祝皇太后和皇帝寿辰,纷纷组织各地方戏曲入都献技。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
○年),扬州盐商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寿诞,组织徽班三庆班进京。三庆班以唱徽调(二簧调)为主,兼能昆腔及其他声腔。随后,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相继进京,合称四大徽班。徽班吸取昆曲、京腔及地方声腔,丰富了表演艺术,逐渐成为京都盛行的剧种。道光时又吸收汉调,形成近代的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