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语言文字学

明代学者已注意音韵文字之学。清代汉学家以音韵训诂治经学,从而使音韵学、文字学及训诂学得到空前的发展,著述如林。下面介绍的,只是各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些著作。

音韵学 明太祖初即位,即命翰林侍讲学士乐韶凤与宋濂纂修《洪武正韵》十六卷,洪武八年(一三七五年)书成,颁行天下。本书归并《广韵》二百零六韵为七十六韵,是音韵学上的一大变化。但书中杂有南方方言,字义音切不全合于中原雅音,因而不便使用,实际上并未通行。

杨慎兼通音韵、训诂、字书,著《古音丛目》、《古音借要》、《转注

古音略》、《古音余》各五卷,在分韵归字上,以今韵分部,把古音相同的字隶属于一部。陈第著《毛诗古音考》四卷,开经学研究之新径,也是明人研究古韵的代表作。陈氏认为古人的读音,本不同于今音。凡称为叶韵的, 原为古音,不是随意改读。他的研究方 法是以经证经,排比《诗经》上的经文,作为证据,称为“本证”,又用秦汉诗作与《诗经》对照研究,以为旁证。这样依据古文献推究古韵,为音韵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顾炎武著《音学五书》。其中《音论》三卷,为顾氏音韵学的纲领,论述古今音的变化及其原因。《诗本音》十卷,研究方法大体同于陈第《毛诗古音考》,以《诗经》用韵,互相考证,又以其他文献验证,以获知古音的韵读,故名“本音”。《易音》三卷,是据《周易》识别古音。顾氏又据古音指出唐韵的失误之处,录为《唐韵正》二十卷。《古音表》二卷将古音分为十部列出字表。顾氏自信有他的“五书”,“六经之文乃可读”(《顾亭林文集》卷二)。清人推崇他“最精韵学”(《国朝先正事略》卷二十七), 所论多为后学所遵从。

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年),大学士李光地、王兰生(一六七九—— 一七三七年)等奉敕纂修《音韵阐微》,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年)成书。凡十八卷,首列韵谱,以今韵为目,同韵字,依声类、韵等排列。各字备载《广韵》以下诸读音的异同,对不妥者予以纠正,再以反切注明今音,便于利用。

皖派学者江永,撰著韵书三种:《古韵标准》五卷,《四声切韵表》四卷、《音学辨微》一卷。《古音标准》继承陈第、顾炎武的成就,补正他们的失误,以《诗经》的韵律为诗韵,汉魏六朝的为补韵,这样区分标准,便进一步纠正了前人以今音为古韵、以汉魏六朝音为上古音的错误。《四声切韵表》首先探讨等韵,以图表显示切韵声、韵、调系统,实际上是一部等韵图。《音学辨微》也对等韵学做了进一步的说明。戴震是江永的弟子,在音韵学方面师承江永,著《声韵考》四卷、《声类表》九卷,提出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音韵学也有所贡献。

文字学 金石学与音韵学、训诂学,都不能不兼及文字学的研究。明人已开始编撰文字学的专书。明初赵◻谦曾参预编纂《洪武正韵》,自撰《六书本义》十二卷,把汉字分为三百六十个部首,在各部之下详细辨别六书字体。梅膺祚修纂《字汇》十四卷,定部首二百十四个,收录单字三万三千多个,以反切字及同音字注音,据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字义。在编排上,依地支分为十二集,各集首列部首表,附录检字表。这些编辑体例,为清代学者所沿用。

清代学者文字学的成就,集中表现于《说文解字》的研究。代表作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三十卷。段玉裁(一七三五——一八一五年),字若膺,江苏金坛人,是戴震的弟子。皖派学人从音韵训诂入手,研治经学。段氏则以为究明构成文字的“六书”,才能通晓音韵训诂。曾继承江永、戴震之学,著《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十七部,被戴震誉为唐以来所未有的成就。段氏以古韵十七部为依据,考察《说文解字》形声字和“读若”字的古音,进而考察《说文》所收形声字与转注、假借字的关系,条贯六书。再据经书及前人的经注,以训诂字义,考辨字形,是一部兼及形、音、义的综合性著述。嘉庆时,训诂学家王念孙为段氏的《说文解字注》作序,盛赞本书是:“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王念孙将段注与许书并重,并非有意溢美。段氏注《说文》,犹如汉学家的

注经书,实际上是凭依《说文》,以申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独立见解。许氏

《说文》的研究也由此蔚为专学“许学”,成为文字学的基石。

与段氏约略同时的山东曲阜人,进士桂馥(一七三六——一八○五年), 著《说文解字义证》五十卷,博引群书,以解说许书的字义,一时与段注并称。此后,朱骏声著《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著《说文句读》。有清一代, 研究《说文》的著述,先后近二百种,使许学的研究达到了高峰。

训诂学 训诂学与音韵学、文字学息息相通,也与经学关系密切。明朱谋■研治《周易》,又著《骈雅》七卷。仿《尔雅》体例,收编古籍文句, 自语词文义至虫鱼鸟兽,类编为二十篇,分别作出解释。朱氏博览群书,征引文献极为广泛,并多收奇文僻字,对训诂学作出了贡献。

清代训诂学发展到极盛。汉学家注疏经书,考校以外,多是训诂。《经籍籑诂》则是训诂经义的总集。训诂学专著中,成就最大的当推江苏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王念孙(一七四四——一八三二年),字怀祖,乾隆四十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曾任陕西道御史,嘉庆初,上疏弹劾和珅,后受命督治黄河。子引之(一七六六——一八三四年),嘉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各地乡试考官、实录馆副总裁。道光时,擢任吏、户、礼、工各部尚书。王念孙原来受学于戴震,治音韵文字之学,著《读书杂志》八十三卷,校正诸子及史汉误字,广征群书,以证古义,号为精审。训诂专著是《广雅疏正》二十卷。曹魏时张揖所著《广雅》,明刻本多有误字。王书详为校正,并上溯《尔雅》、《说文》,因古音以求古义,就同音之字,破假借以求本字。全书积十年之力写定,实际上,是凭依《广雅》编著的一部综合性训诂学巨著。原编为十卷,每卷又各分上下。第十卷由王引之续成。王引之又继承父学,著《经传释词》十卷,搜辑先秦至两汉经传中之语词虚字一百六十例,博引例证,究明本义及演变,多有发明。

与王念孙同时治《尔雅》者,有邵晋涵的《尔雅正义》、郝懿行的《尔雅义疏》。邵晋涵(一七四三——一七九六年),字二云,浙江余姚人。乾隆时曾入四库馆,授翰林院编修。曾从毕沅编修《续资治通鉴》,又从阮元编修《经籍籑诂》,所著《尔雅正义》二十卷,自诸书中汇辑汉魏以来各家注释,成为研究《尔雅》的总集。郝懿行(一七五五——一八二三年)著《尔雅义疏》二十卷,旨在弥补邵书的不足,着力于字借声转之故。其中草木虫鱼之名,多经目验而后疏释。书稿曾经王念孙点阅,寄阮元刊行。

史家杭世骏著《续方言》三卷,采集《说文》、《释名》及经疏诸书, 以续补扬雄《方言》。翟灏著《通俗篇》三十八卷,采摘经史以至民间流传的方言俗语五千余条,分别探源释义。语言训诂之学,逐渐摆脱了经学的束缚,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字典 清代字典的编纂,是语言文字学的划时代的成就。

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年),康熙帝命大学士张玉书、礼部侍郎凌绍雯纂修字书,前后经历六年,于康熙五十五年告成,名为《字典》。通称《康熙字典》。“字典”一词也由此用为字书的通称。本书依仿明梅膺祚《字汇》的体例,立二百十四个部首,分十二集,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是收字最多、应用最广的字书。所收之字,注明音切和不同的意义。释义时,举出古籍中的例证,附释词语,从而兼有词典作用。书末附录生僻字及不可施用之别字,以便检索。道光时,王引之等奉敕考证,订正误失二千五百多条, 撰成《字典考正》。近世刊本,附录于字典备考。

清朝以满文为“国书”,又称“清文”。康熙帝敕修《清文鉴》二十五卷,分门别类,用满文注释满洲语义,是满文的基本字典,无汉字释义。雍正间修成《音汉清文鉴》。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年),敕纂《增订清文鉴》三十六卷、《补编》四卷,分三十五部,二百九十二个子目,释文满汉对照。由于满文书写格式是直行,由左向右,与汉文的由右向左的习惯相反, 所以左书满文,右书汉文,同时在满文的左侧注上汉音,在汉文的右侧则注以满文字母。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年),又修成《满洲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以后增补为满、汉、蒙、藏合璧的《四体清文鉴》,以及补入维文的《五体清文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