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心学与理学的调和
王阳明的心学上承南宋与程朱对立的陆九渊学派,一度作为新创的学
说,广为流行。王学流于空疏,渐为明末学人所不满。明朝的亡国之痛,更使一些爱国志士对空谈心性,力加责斥。明清之际另一些思想家,则力图将本来对立的陆王与程朱之学,调和融合,实际上是显示了重尊程朱的趋向。最为著名的人物,是河北孙奇逢与陕西李颙(避嘉庆帝讳,或作李容)。孙、李与江南的黄宗羲齐名,号为“三大儒”。他们的学说,一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孙奇逢(一五八四——一六七五年)与李颙(一六二七——一七○五年) 生于明季,在清康熙时,先后去世。清朝建立后,他们都拒绝征召,不肯出仕。孙奇逢原籍河北容城,明天启时,曾参与营救东林党人左光斗,又曾在家乡守城抗清。后与家人避居易州五峰山。顺治七年以后,长期在河南辉县夏峰讲学著述,被尊称为夏峰先生。李颙原籍陕西周至,在家筑土室著述, 自署二曲土室,学者称二曲先生。曾应邀去无锡、江阴、靖江、宜兴等地讲学,晚年又曾寓富平。
孙奇逢早年研治当时流行的陆王之学,“以慎独为宗,而于人伦日用间体认天理”(《国朝先正事略》卷二十七)。其后探研宋儒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之学,以朱学解释王学,融二者于一体。著《周易大旨》四卷, 又著《四书近指》二十卷,合朱王之说,论证异同,“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晚年撰著《理学宗传》二十四卷,自周程朱陆至王阳明、顾宪成为理学道统传承。孙奇逢隐居讲学,上自公卿大夫,下至平民,都接待传授,程朱理学伦常之说,因而广为传播。
李颙早年丧父,随母治学,曾以昌明宋代的关学为己任。但他的学术, 仍然宗法陆王,研讨心性。尔后转治程朱之学,提倡实践伦常,主张对程朱和陆王的异同,应各取所长。晚年力倡“自新之功”,“但就日用常行,纲常伦理极浅近处做起”。著有《易说》、《象数蠡测》、《十三经注疏纠谬》等。所撰文章及论说,由门人王心敬编为《二曲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