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来社会与未来人的特点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它是处于个体与社会之间,并通过人才培养和输送而作用于社会的人类活动。因此探讨未来教育,必须首先考虑未来社会与未来人的基本特点。

(一)未来社会的构想

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观点,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学派的看法。在乐观主义者看来,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是增进人类福祉的必要保证。尽管人类当前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但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可以逐步地解决这些问题。地球上基本物质原料是充足的,当某种资源或能源短缺时,科技开发可以提供替代品来补充。凭借高新技术开发地下、海洋和宇宙空间的能力,地球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环境保护的任务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完成。只要技术和经济不断发展,人类就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而悲观主义学派则认为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富足无法持续下去,资源、能源、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正在耗尽。如果不处理好人类、技术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前景将十分黯淡。由于工业和技术的高度畸形发展对自然的过度掠夺,目前世界上就已暴露出了环境、能源、资源危机,而人口的过度膨胀、核战争的威胁、贫富差距的悬殊又引起一系列社会冲突和国际问题。因此,在悲观主义者眼里,未来世界将是充满争端、危险的世界, 人类只有自救才能摆脱困境,否则将自取灭亡。

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论调向我们呈现了未来的两种前途。事实上现代科技和生产的高度发展也确实同时带来了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既对人类提供了空前的机会,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向未来、创造未来。

不过,无论是悲观论者还是乐观论者都非常重视教育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只是对教育扮演的角色持不同意见。乐观主义者强调教育在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方面的促进作用,认为教育应为训练科技精英和技术人才服务。在他们看来,未来学校的主要职责是服务于职业市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及广阔的职业适应性,从而为经济和技术发展提供人才。悲观主义者则试图构建一种新型的教育以承担社会改造的任务,挽救危机四伏的人类社会。这种教育强调培养创造性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应付新环境所必须具备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态度、新方法,从而能够在动荡变革的世界中探索人类新的发展道路。

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对教育作用的诠释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实际上这两种论调对我们来讲并不陌生。二战后,教育作为经济的加速器曾一度被大肆渲染,随后教育又被视为缓解社会问题的工具而得以大力宣传,但结果都并不尽如人意,反而引起公众对教育功能的怀疑态度。由此可见,要正确认识教育的作用就应避免片面强调教育某种工具职能的急功近利的倾向,并把握未来对教育发展同时提供的机会与提出的挑战的特点,着眼于教育本体职能,从而认识到教育将长远地发挥它对社会发展的建设性作用。那么,未来教育应如何通过全面发挥自身职能,为创造理想的社会发挥作用呢?在讨

论未来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认识未来社会所公认的基本特点。

  1. 信息化

未来的世界将是信息起主导作用的世界,信息渗透和贯穿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中。未来学家(如奈斯比特) 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们正在步入的未来社会的根本特征。

当代社会已经向我们呈现了这一趋势。信息、物质与能量并列被称为现代社会的三大资源。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目前知识、信息正以加速度的趋势增长,据统计,信息量正以每年 18%~ 20%的递增率膨胀。可以预见,未来社会将是大规模生产和利用信息的社会。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将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中分化出来,形成第四产业——“智力产业”。也就是说信息业成为信息社会的主导产业,信息技术将成为社会的基本技术,将有一半以上的人从事信息工作,同时带来社会生活的信息化。未来社会的信息化意味着知识、信息和智力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1. 国际化

参加 1969 年登上月球计划的宇航员迈克尔·柯林斯这样描述从月球上看地球的感受:“我认为从 100,000 里以外看地球的观感可以促使人们协同工作,寻求统一的答案,因为这帮助人们认识到我们所共有的星球把我们联系在一起,这远远比皮肤颜色或者宗教或者经济体制上的不同更为基本、更为重要。突然间,原本重要的界限不见了,喧嚣的争吵安静下来。不管其分区,这个小小的星球呈现出一体化的外观,呼吁统一的理解,呼吁同等的待遇。地球必须成为它所呈现的样子:蓝的和白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或共产主义的;蓝的和白的,而不是富的或穷的;蓝的和白的,而不是嫉妒的或被嫉妒的⋯⋯”

尽管这种感受中所体现的美好愿望过于简单,抹煞了社会制度上的不同和贫富差距,但在宇宙中看地球所深深感觉到的世界的整体性却是令人深思的,反映了当今和未来社会的国际化趋势。

事实上,二战以来,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结果。二战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原本需要乘船几个月的路程, 现在一天甚至几个小时便可以抵达,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相互交往。而且新闻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卫星通讯网络的开发,使人们“不出家门口,全知天下事”,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更为根本的是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促使集团化经济大力发展,地区性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不断增强,90 年代欧洲经济共同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开辟便是例证。这一趋势在未来社会将更大范围、更深入地发展下去。与此同时,全球性环境破坏、生态失衡、核毁灭的威胁、贫富差距等重大问题,迫使各国从考虑人类生存的全球角度进行合作。在这种背景下,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已退居次要地位,全人类必须携起手来保护共同享有的生存环境,才能谋求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成为共识。

无论从积极意义上还是消极意义上看,为了维护与增进人类的共同利益,未来社会的国际化倾向将越来越显著。

  1. 变革性

当今社会的飞速变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在每 5 年发生的技术

和社会变化等于过去的 50 年的总和。社会的变革是由知识的激增和技术的不

断进步所决定的。人类知识总量目前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增加一倍,而从 50 年代起就已经发生了三次技术革命。将来,知识与技术的更新速度还要加快。有专家预测,今天我们所用的全部技术工艺知识到 2050 年只占那时技术知识的 1%。不仅人们发明新技术的周期会越来越短,而且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周期也将越来越短。

知识和技术更新的加快使劳动技能的陈旧率也随之增长,从而引起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根据埃利雅德博士的预测,在以较新的知识为基础的工业中,每 3~ 5 年就有 50%的技能过时。在以后的 20 年内可能有 50%的职业要发生变化,现行职业中的半数可能会消失,其中半数将是利用现行职业有关的新技术创造出来的,而其他一些职业的工作将整个地发生变化。

知识和技术的变化不仅会引起职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会引发人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组织机构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深刻的变革。专制式的官僚组织体系、持久稳定的人际关系、固定的生活场所与居住地点、单一的职业、传统的家庭模式都将经历变革的阵痛。将来,人们的职业流动性增强,家庭生活更富变化,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同时更多的人际接触是短暂性的,组织机构业将突破僵化的格局,将采取各种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形式。未来的社会将是多变的社会。

  1. 学习化

《学会生存》明确提出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倡议:“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既指它的时间长度,也指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既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和经济的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这样的学习化社会,不仅意味着学习成为每一个公民终身的需要,而且意味着整个社会,包括政府机关、地方团体、协会、工联、企业等各个部门都必须负起教育的责任。这样,学习和教育便不仅存在于学校之中, 更存在于广阔的社会里。

学习化社会倡导具有适应变革能力的创新性学习。罗马俱乐部在《学无止境》中强调通过学习提高人类应付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能力,学习既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又是生活的一种方法,它强调人的首创精神。学习包含获得并且去实践新的方法论、新的技能和新的价值,这些东西是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上所必不可少的。学习是为对付新的形势作好准备的过程。不仅个人,而且团体、组织甚至整个社会都要学习。

未来社会复杂多变,人类将不断地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造,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学习能力的高低,即吸收新思想、新观念,理解并适应变化,富有灵活性和创见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成为一个人、组织乃至一个社会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学习化社会这一概念已深入人心,它意味着每个公民乃至整个社会都要积极地参加学习。

  1. 多样化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空前多样化的状态。这不仅指拥有多样化选择的商品市场,而且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观念、价值观念都呈现多样化的倾向,艺术、建筑、音乐、新闻广播、娱乐等文化生活也同样如此。以家庭模式为例,

根据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的估计,目前只有 17%的家庭是传统的核心家庭模式,即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在家料理家务,孩子是由双亲养育。估计这一比率在以后还会下降。而其他家庭形式,如单亲家庭(由父亲或母亲与孩子组成)、混合家庭(离婚后的男女带着自己的孩子再婚组成的家庭)、丁克家庭(夫妻没有孩子的家庭)以及单身等却增加了。社会也已开始接受这些“反叛”传统的家庭模式。

在未来社会中,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进一步丰富将加剧多样化倾向。未来社会的多样化将给人们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从而从各个方面尊重和发展人们的个性。多样化的社会将更多地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二)未来人的构想

对未来人的设想,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仅介绍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前苏联学者伊·季·弗罗洛夫认为:“未来的人是有理智、讲人道的人,是喜好钻研、精力充沛的人。同时,他又善于观赏美。这是完美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是精神上和体魄上都完善的理想人⋯⋯共产主义的理想人要求有高度的教育水平、全面的文化素养。他要有一系列社会道德和心理方面的品质:遵守纪律和善于自我约束、严格遵循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的规范和准则,诚实、谦逊、集体主义、公民觉悟、善良、原则性和勇敢精神,准备为共同事业而斗争和作出自我牺牲,社会积极性和责任心,感情高尚和体格健全。”

西方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也对未来人物的性格进行了畅想。他认为,第三次浪潮不仅将深刻地改变社会结构,而且也必然改变人类自身,未来将出现一种背离农业、工业文明的新的社会性格,就这种社会性格的人来说,将具有以下六个特点:

(1)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勇于承担新任务,较早成熟;(2)能迅速适应变革,灵活性强,处理问题敏捷;(3)敢于怀疑权威,持有独立见解;(4) 善于合作,能够敏感地与周围的人协调一致;(5)个性鲜明,并以自己与众不同而自豪;(6)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在体力与脑力、具体与抽象、客观与主观之间达成平衡与和谐。

显然前者强调社会性,后者强调个性。对未来人的具体构想,体现出各自的政治倾向、意识形态和世界观,但面临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课题,却体现出某种共识。综合对未来人的各种展望,根据未来社会发展同时提供的可能性和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未来人将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1. 多方面素质的充分发展

理想的未来人是自然、心理、社会、文化素质均得以发展的人,是认识、情感、审美、伦理、体力、社会性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人类的共同理想。未来社会的信息化、变革性、多样性等特点要求未来的人具有适应社会变化、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多种劳动能力和多方面素质,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能够驾驭自己的体力与脑力,以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解决问题、创造生活。具有自我判断与抉择的能力,又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处。总之,未来的人应该是整体发展的人。同时未来社会的发展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未来丰富的物质、精神生活,超越时空限制的文化交流与人际交往,新技术革命的深入,生命科学的进展都为发挥个体各方面的潜能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 个性与合作性的统一

未来的社会是个性化的社会,未来的人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随着官僚体制和等级制度的逐步瓦解,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日益增多,人们将不再俯首听命于官僚与权威,更倾向于提出独立见解而有所创新。新的社会导向也将鼓励个性发展,标新立异。与此同时,多元化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丰富而不断更新的各种信息,纷繁多变的世界,使个体不时地面临各种选择与决策。面对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的外界,个体只有努力地寻求个性,确立统一的自我,才能立足于社会。

未来社会的个性化是与合作性相辅相成的。地球正在越变越小,地球上的人们的距离也越变越小——不仅是空间距离,更重要的是心理距离。因不同的种族、民族、国家、宗教、信仰等引起的冲突与隔阂在维系人类生死存亡的共同问题面前已失去了往日的重要性。未来的社会将倡导合作、共享、互助。这就要求未来的人具有充分的合作性,不仅善于与熟悉的人交流、协作,而且能够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陌生人友好共处,具有一定的全球意识, 才能担负起人类共建“地球村”的重任。因此,未来的人必须既富有个性又善于合作。在东西方文化碰撞进而交融的过程中,人们已日益认识到个性与合作性相结合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因为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根深蒂固,这种缺乏个性的合作性,容易导致压制独立性的群化倾向,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平等交流和相互尊重的独立个体之间的互助和协作。而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传统源远流长,是缺乏合作性的个性,因而容易导致片面的竞争与个人主义倾向,造成人际隔绝、封闭乃至排斥的局面,这两种文化都不利于培养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个体。

  1. 富有创造性

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富有开拓精神,勇于创新是未来人的一个显著特征。创新是变革性社会的主题,在未来的社会中,新知识、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新意识、新观念不断涌现,只有充分挖掘人类的创造潜能, 才能不断地适应新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固守传统的人无疑将成为不合时宜的落伍的人。而且技术和社会的进步将开发各种工具和手段,帮助人类从机械的手工劳作和简单的智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更充沛的精力及更强的能力从事高创造性的工作与活动,使人的创造力得以激发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