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超前性教育实验的设计

超前性教育实验是一项开创未来的工程,是“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需要设计、规划其实施方案和计划。在确定实验课题,规定研究任务和实验目的之后,就需选择、确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法、途径和手段,设计最佳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是对实验的总体规划,是参加实验的所有人员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本依据,是把实验工作做到实处的计划保证。在设计超前性教育实验方案时,教育科研人员应从总体上思考几方面问题,如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本实验试图发现和解决什么问题,有几种可能的假设,运用什么类型的实验方法,怎样选择实验对象,采用哪几个实验步骤完成实验,采用什么仪器设备,实验中哪些干扰因素应设法排除,哪些次要因素要暂时撇开, 可能会有哪些偶然因素发生,这些因素会对实验效应产生什么影响,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如果某些因素改变了,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等等。不少教育科研人员在自身的实践中体会到,实验方案设计要特别重视三个问题:其一,对比问题。这是实验是否有意义,能否得出明确结论的关键所在。其二,控制问题。即尽可能地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让实验措施所起的作用,在实验对象身上充分反映出来。其三,重复实验。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实验误差,确保实验结果的正确,应事先做好重复实验的准备。

实验方案内容一般应包括: 1.实验题目

题目名称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力求题目能同研究内容和课题任务相符合。在确立题目名称时,要考虑题目名称与课题和课题研究论点之间的关系。一个恰当的题目名称可以揭示课题的方向,也可以揭示课题的论点。

  1. 问题的提出和构想(提出假说)

一项课题的研究任务是随着假说建立起来的。实验的假说就是实验的设想、实验的意义,也是通过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是对解决的问题提出的预想的答案。即是关于事物间的联系性的假定的推测,它限定问题的领域, 只有对如此加以限定的对象进行系统的研究,把观察到的杂乱的东西归纳成完整的东西,因而可以指出新的研究对象。它是确立课题研究任务、研究目的的依据。因此科研人员在设计方案时,对假说的建立特别重视,经过反复地、科学地论证后,准确无误地写在方案中,为研究任务和实验目的的确立提供依据。

  1. 实验目的与操作定义

方案中要明确、具体地提出课题研究的目的、任务与操作定义。首先要说明实验准备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其次要明确操作定义,思路应具体、清晰,防止概念不清引起无原则的争论,使实验人员始终在不偏离实验目的的情况下,集中精力、有的放矢地进行实验研究。

  1. 实验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项科学实验必须用正确的指导思想作导向,并使实验自始至终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进行。

  1. 实验对象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必须说明实验对象,既要说明所选的是怎样的对象, 人数多少;又要说明对象是用说明方式抽取的;还要说明被试如何分组,如何确定实验班和对比班以及如何施控等情况。

  1. 实验方法和主要措施

实验形式与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实验性质、任务、类型和条件来确定。首先说明实验形式是采取单组实验,还是等组实验或轮组实验;然后说明确定反映研究对象特点的指标,在实验过程中怎样揭示这些指标;结果分析时又怎样处理这些指标,如确定指标时,要注意指标的有效性与指标的多样性; 接下来还要说明实验的处理程序和具体内容以及实验中准备控制的因素等; 最后还须说明实验结果用什么方法测量,在什么时候测量。

  1. 实验测查统计与评价

实验测查与评价是检验、分析实验结果的重要手段。在方案中要说明用什么方式测量、统计和评价,在什么时候测量、评价等。测量与评价实验结果,既要作定量分析,也要作定性分析;既要有精确的量的表达,又要有质的描述。应尽量减少测量和统计中可能产生的误差。

  1. 建立必要的制度

课题实验是一项计划性极强的科研工作,特别是在超前性教育实验中, 更需要大胆假设,谨慎求证,因此必须有严密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的工作制度, 如实验操作制度、材料管理制度、实验管理制度、检测评价制度、分析论证制度、鉴定验收制度和必要的学习制度等。

  1. 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

根据教育实验的实践经验,组成由科研人员、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三

结合”的教育实验队伍是使实验成功的保证之一。在这样的组织中要建立实验领导机构,选择好实验教师,还要组建实验指导机构和培训实验人员。

以上是实验方案制定设计过程中的一般内容。要使方案切实可行,有两个方面必须特别重视。

第一,课题的选择

任何科学实验都具有一定的目的和对象,都存在着为什么要进行实验和实验什么的问题,这都与实验课题的选择有关。课题要表明实验的方向,体现实验的对象、范围,展示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课题选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育实验的全过程,因而也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一步。正如英国学者 J.D.贝尔纳指出的,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如果课题选择得好,那将是实验成功的一半。

  1. 课题的选择要明确指导思想和实验目的

以上海市实验学校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课题为例。这项实验的初期正是我国经历十年动乱后,人才奇缺,中央提出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要求,因而实验的指导思想就提出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知识总量的剧增,学生应该用更短的时间把人类积累的基础知识学到手。由于原有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某些制度可能妨碍了儿童的发展,因此中小学的教育要作较大的改革。从而说明这项课题选择的目的就在于探索学生的智慧潜力,并寻找开发儿童智力的途径。同时强调两个“全面发展”,即德智体全面发展,文理科全面发展,实验可在教育、教学方面, 如学制、教材、课程、教法和管理等都可进行改革和探索。由此看出,这项实验课题的选择针对了当时人才培养的缓慢与社会需求的紧迫性不相适应的矛盾状况,在经过反复分析、论证基础上进行的,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实验目的,立意是高的。

  1. 课题的选择要切合实际

在进行超前性教育实验过程中,课程的选择要特别注意切合实际。要充分了解已有的教育成果,包括理论和实践的内容,然后加以分析,作出决策。武汉大学的研究者正是从这点出发,他们在大量研究早期教育的同时,反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那样聪明伶俐,资质优秀;而有的同龄儿童为什么愚笨懒惰,自暴自弃?为什么让小学前的孩子无所事事,闲散无聊;而一上小学却背上沉重的学习包袱,有做不完的作业?为什么有的孩子不用父母管束,主动进取,而且关心、孝敬长辈;而有的需要父母催、逼、打、骂,仍无济于事?⋯⋯特别是少年大学生的出现,使研究者相信科学育儿对人才成长有普遍意义,杰出人才的成长对社会发展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中国需要大批高素质劳动大军和众多杰出的伟人。由此,他们提出了“零岁教育工程”的课题,为早期科学育儿打下了良好基础。

  1. 课题的选择要注意超前性与可行性结合

作为超前性教育实验的课题,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超前性,要从课题发展的前景、未来趋势、对未来教育将要起的作用(如有明确的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意图、面向未来的教材开发、英才教育等)方面来选择课题。同时也要考虑在所选择课题上研究能力、占有资料的情况,所需人力、经费、设备等条件是否具备。

只有将超前性与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进行课题选择。

第二,假说的形成

假说是一种理论思维的产物,是根据对已知客观事实的分析,提出的对未知的客观对象及其规律性的假定性说明。它是科学认识发展的必要环节, 也是一个重要方法。有人认为,假说是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发展,一些新的事实被发现,使旧有的理论不能解释新的事实,于是产生的对新事实的猜测性说明。或者说是人们对某个未知事物怀有强烈的认识的渴望,为了说明未知事物,从现有理论和知识出发,提出的对未知事物的假定性解释。

从以上的假说定义可见,假说都具有猜测、预测性,但这一对未来事实的预测有一个极重要的原则,即预测必须是以一定的客观事实和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任何科学的假说都必须是对大量的有关资料和信息进行思维加工, 形成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统一,并经历假说的初步阶段、假说的充实阶段和假说的检验这样一个假说形成过程。

上海市实验学校在《中小学教育整体性改革实验的总体构想》中提出了实验假说。首先他们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思索,感到:(1)现代教育要面向未来,就要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的指示,切实改变教育落后于形势发展的状况,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不但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且还能推动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2)传统教育的弊端亟待改变:对小学生智慧潜力估计过低;课程结构单一化,缺乏整体观点;教材结构不尽合理; 教学方法上师讲生听仍是主要教学模式,有碍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管理过死,忽视因材施教;评估标准偏颇,仅以分数及升学率为办学质量评价的唯一标准。(3)要吸取国外科学理论和教育理论及教改经验中的有益养料,如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则;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 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他们在分析研究中十分注意各国教育改革中尚未解决的矛盾,以便尽量使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别国研究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时也注意吸取心理科学、脑科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成果,注意研究的科学性,由此提出了实验的假说及理论构想。他们认为:儿童具有很大的潜能,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因为先天和主要是后天的种种原因,智力发展比较好,只要教学过程组织得比较合理,就能提早打开儿童智慧的闸门,使得智力水平在中等以上的少年儿童能提前两三年时间完成现行中小学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发展。这样,在 20 岁至 30 岁之间,他们就能进入创造发明的最佳时期。少年儿童的智慧潜力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财富,是潜在的国家实力,开发少年儿童的智慧潜力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围绕实验假设,他们从三个方面构建实验的理论框架,一是早期、充分、合理地开发少年儿童的智慧潜力;二是坚持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与个性自由发展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三是创设民主的教育环境,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思想体系,并据此组织实验的实施,完成实验的假设。

(三)超前性教育实验评价

超前性教育实验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实验指导思想和实验目标的确立,实验原则的形成到实验方案的制定,课程、教材教法的设计编写, 实验师资的培训和实验的具体组织实施,其中要经历一系列不同的环节。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人员承担,并通过各个环节上的密切合作,组成实验的有机整体。要想取得实验的成功,就需众多方面的努力。因此,如何来科学评价衡量一项教育实验的成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学者指出,在当前

教育实验评价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偏差:第一,在评价自主权上,实验主持人要么把评价权完全交给别人,以他人(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 的评价来判断实验的成败,缺乏自己的主见和判断;要么闭关自守、自我欣赏,听不进他人对教育实验工作的批评或建议。第二,在实验评价的标准上要么单纯从科学控制和归因分析的角度指责教育实验设计的不精密性和归因分析的不准确性,而不顾教育实验自身的特点和实验研究基础;要么仅仅从实验的教育效果(学生发展质量和实验的短期效益,给学校、家长和教师本人所带来的利益)来否定实验研究的规范程序和认识论意义。这种偏差把评价作为一种被动的过程,是实验的目的。实际上教育实验的评价是按照一定的实验指导思想、目的和所确定的假说,对实验方案中各阶段实施的活动效果,完成教育任务的情况,以及实验对象学生学习成绩和发展水平进行科学的综合判定的过程。评价是实验过程中的一种手段,用它来对教育实验所期待的一切效果进行价值的判断过程,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实验中进行的评价手段可分为:内部评价,即主要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对教育实验方案的评价,对教育实验过程的评价和教育实验成果的评价,包括信度和效度的评价;外部评价,即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方针对教育实验对象和实验过程进行的评价,以及社会舆论(如参与社会活动、竞赛等等)对教育实验的过程和成果所进行的评价。此外,还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教育实验的形成性评价是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实验的进程,调节和控制实验的方向;教育实验的终结性评价是在实验结束时进行的,是对实验结果的评价。

根据近年来教育实验中评价工作的开展,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1.对教育实验过程进行分层次评价

由于教育实验是由多方面组成的,要把握实验的整个过程,必须“区分层次,依据实验不同环节所担负的任务,制定出不同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 才能使实验评价走上科学化轨道”,因此桑新民等学者提出,对教育实验评价需要从以下三个层次分别进行。

第一个层次:对实验设计思想和教育教学原则进行理论评价。

这是因为教育实验设计思想和教育教学原则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创造性是衡量一项教育实验价值的最根本尺度。理论评价的主要方面有:

  1. 评价实验设计思想、实验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其理论基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 评价实验设计思想在理论上的创造性。超前性教育实验的创造性设计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推演出未来社会教育实验目标、课程设置及教育教学原则,并以此指导教材教法和实验方案的设计。

  3. 评价实验设计思想的具体性、完整性,即理论是否具备向可操作性实验方案转化的条件。

第二个层次:对实验方案及课程、教材教法进行论证性评价。

这个层次的评价在于使评价阶段性强,层次分明,各阶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也使理论评价提早进行,更好地发挥其对实验的调控作用。对实验方案的论证性评价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1. 论证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总体实验方案是否真正贯彻了实验的设计思想和教育教学原则。

  2. 论证课程设置、教材结构、教法设计有无达到预期效果和实验目的

之可能性及其具体措施。

  1. 论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如实验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实验师资培训体系是否完善,实验所要求的各种教学手段、设施和物质条件是否具备等等。

  2. 论证实验的各科及其总体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完整、可行。第三个层次:对实验实施贯彻及其效果的评价。

由于实验的周期较长,这一层次的评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 对实验进程的评价、反馈、调控阶段,从两方面入手。①评价实验教师是否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教育教学实验活动,并通过教学过程来分析教师对实验设计思想和教材教法的理解程度,以及在教学中有什么偏差,有哪些创新;②按实验所设计的评价体系分项进行各阶段、各方面的测试与评价,分析每阶段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效果,对影响实验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控。

  2. 对实验结果的终结评价阶段,要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①采用实验体系本身的评价体系进行终结评价,其目的是看是否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

②采用其他评价体系进行横向比较评价,包括分类量表测验,标准化考试, 以及统考;③对不同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比较,并与前两层次理论评价联系起来,找出取得实验成败或影响效果的多方面原因、因素及其相关性,据此对实验的各个方面作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调整、修改和完善,进而验证和发展教育基础理论或理论假说。

2.对超前性教育实验进行多角度的评价

超前性教育实验是面向未来的实验,它涉及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要求实验中的未来教育能够适应学生发展与社会需要。因此随之而来的适应评价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判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已经做得如何的过程”

,对整个实验起着反馈、改进、推动和提供经验的作用。 在超前性教育实验中,常用的评价角度有如下几个方面:

  1. 课程系统评价

以教材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是教育实验的生命线,一项完整的教育计划的实施,必定是围绕着教材为核心的课程改革进行的。而课程系统的判定又是以社会发展、科学文化的发展与学生个体发展三者间的需求为依据的。因此对课程系统进行评价,就可以确定本项实验的总的方向和实施目标,为实现教育实验的终极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有学者这样来说明课程评价,认为课程评价是课程系统的重要职能之一,并与课程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相关联(见图 2.1)。

课程评价至少涉及四个方面:①课程设计的评价;②课程使用的评价;

③学生成绩的评价;④课程系统的评价。

通过评价得到反馈,使系统的各个部分恢复活力,如对编制人员的选择与组织,编制工作的程序,课程实施的安排和进行,领导人员所起的作用, 教师水平和教学条件对课程的影响等方面的评价得到反馈,有助于改进课程系统,并为它的连续性和以后的发展作准备。另外,课程评价还贯穿于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之中(见图 2.2)。

按照拉尔夫·泰勒的观点,课程编制过程至少可以分为确定教育目标, 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和评价教学效果四个步骤,对此进行评价的最重要作用与功能就在于评价结果必须被用于改进未来的行动。通过评价, 不断提出改进的措施,不断进行试验,重新设计、重新编制、重新评价,使课程教材不断地得到改进而更为有效,真正起到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

  1. 教学过程评价

教学过程是教育实验中必不可缺的中枢环节,教学中的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艺术性和情感性都可在其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超前性教育实验中,最直接的实验手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进行教学过程的评价,就在于不断地推动实验向更高一个层次发展。一方面由于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的评价就要体现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特别是把学生推到评价的主体位置上,使他们以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出现,既满足他们独立、自尊的心理需要,又让他们学会客观评价自我,公正评价他人,提高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能力,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教学过程的评价中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在于教学过程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评价的内容就不能单纯地局限在知识性上,而要向多维方向发展,即学科学习中的诸多能力。因此教学评价中必须把教学目标贯穿评价始终,既评价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及能力培养上所起作用的程度,又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再一方面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而言,在形式上应丰富多样,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活力,既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既能是单元性的,也可以是单个性的;既可小组擂台赛,也可考察报告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水平,乐意参与评价,在评价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1. 学生个性发展评价

教育的一切功能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施展开来的,而教育最终成功与否,也是通过学生的发展而得到检验。超前性教育实验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智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得到良好、和谐、全面地发展,使学生能够成为未来社会所需人才。

从这一点出发,对于超前性教育实验的评价,还必须从学生个性发展角度进行评价。由于学生的个性多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评价也将通过活动进行。一是活动内容的评价,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是否有利于学生积极向上,是否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是否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 二是活动成员参与率的评价,整个活动过程是学生全体参加,还是部分参加或是个别参加,学生在其中的行为表现与情绪反映是否与活动目标一致;三是活动成员在活动过程中所处位置的评价,是纯粹受他人指挥,处于被动位置,还是积极参与,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或者似动非动,处于随大流的位置,以及在活动中这几部分成员的比例情况;四是活动成员的创造力的评价;五是活动成员在活动过程中个性表现的评价,如抱负、独立性、好胜心、坚持性、好奇心、求知欲、自我意识等。

超前性教育实验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验内涵,它既面向未来,又立足于现实,因此把握着实验中的评价进程和评价角度,将有利于使实验更具有生命

力,更能在现实的环境中科学地预测未来、未来教育和未来人,并在这一实践中创造出未来教育与未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