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超前性教育实验方案述要

我国地域广阔,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教育改革与实验也是多种多样。而为 21 世纪培养优秀人才的指导思想又促使众多的教育研究者钟情于超前

性教育实验,他们在各自的环境条件下努力地探索、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教育实验的成果。在此要一一述及是不可能的,仅就三份教育实验方案作一简要述介。

(一)未来幼儿教育体系实验研究方案述要 1.总目标

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引下,通过实验和研究, 探索促进幼儿全脑开发、全人格培养和全肢体器官发育的模式,设计未来人才培养的奠基教育工程,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添砖加瓦。

  1. 理论体系与实验内容

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如何才能使下一世纪的中国人以其优秀素质屹立在世界各民族之林?这是每个关心中国命运的人经常思考的问题。而幼儿素质的早期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那么,幼儿教育体系实验研究有哪些基本目标呢?

  1. 针对忽视右脑潜能的倾向,把全脑开发作为对幼儿教育的第一个目标。现代脑生理科学已经基本对大脑左右半球功能作了界定:大脑左半球主司抽象思维、语言、分析和数学计算,大脑右半球主司形象思维、综合、整体、空间感知。17 世纪以来,科学在发展中不断分化,形成众多独立的学科, 这要求人们养成抽象思维、逻辑分析的能力,于是左半球的功能优势便显得较明显,从而抑制了右脑半球的功能。然而,20 世纪以来,现代科学的发展又出现了高度的分化和高度的综合的趋势。这样,人们的思维由线性、静态的领域转向立体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由此,右脑半球的潜能优势问题便突出了。为了在继续认真开发左脑半球的同时下更大的功夫开发右脑半球,确立了全脑开发的宗旨。

当代科学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方法上逐渐趋向统一,促进这种统一的主要动因是现代的思维科学方法。大脑的功能在思维,开发大脑的主要途径便是进行思维训练。因此,在教育的起始阶段,必须把现代思维的种子播在幼儿的大脑里,以打好基础。现代思维有六种主要类型: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特异思维、情感思维和社会思维,这是从横的方面而言的。而幼儿的思维发展历程,则经历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探索前述六种主要思维如何在幼儿的各个思维阶段上适当适度出现,要研究幼儿阶段的儿童记忆术,研究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如何有机结合,要研究各种思维训练方案如何适用于幼儿。例如,综合构建法在对幼儿进行范式的教学中成功地运用理性直观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训练和形象直观、领悟的训练就需要进一步总结、研究。

思维训练目的是为了开发大脑的功能,它应当与学科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幼儿教育中教授健康卫生、语言数学、自然与社会、艺术审美四个领域的知识,这些学科知识是思维训练的载体,有的侧重于抽象思维,有的侧重于形象思维,多数则是几种思维交叉和综合。所以在编排学科知识时要与思维训练的具体内容、要求结合起来。

  1. 针对传统教育忽视人格培养的倾向,应当让幼儿从小就在人格、个性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思维的相互影响,对人格个性的培养提出了艰难而崇高的任务。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所谓人格,不是静态、平面的结构,而是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态结构,

它是每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性的整合,包括了智能、创造性、动机、情绪、品质、气质、体貌以及自我意识等各种因素。传统的教育注重集中统一而忽略人格特征,从而在实际上压抑了幼儿发展的潜在力。当然,我们也不赞成放纵式的自然的人格形成。人格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但又应是符合社会需求、有益于人类的,所以对人格的全面培养应当是按教育系统工程的设计(这种设计应顾及人格的各种类型和特征)来进行。

人格塑造大致分为四个侧面:

一是道德品质,它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应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征,它是个体个性社会化方面的核心。从心理学角度分,道德品质分成四个组成部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当然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要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与同伴友好合作、互助谦让、为别人着想、讲礼貌、不依赖成人等品质的形成。

二是情绪、情感,它是心理生活中的重要方面,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对于幼儿来说,如何正确地引导他们的喜、怒、哀、乐、依恋、害怕、焦虑等,把他们的情绪发展为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是实验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是自我意识,这是组成个性的一个部分,是个性、人格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幼儿阶段,应当研究幼儿如何学会自我评价问题,要注意 3~6 岁幼儿在自我评价上的三个特点:首先,它评价的是自我外部表现的某个具体的行为;其次,它对具体行为的评定往往是成人对其评价的翻版;再次,自我评价带有明显的情绪性。

四是智能认知风格。

  1. 幼儿期是幼儿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幼儿教育应当注意对幼儿的头部、躯干、四肢——尤其是手的锻炼,注重通过体育、语言、劳作手工、舞蹈、游戏、营养饮食、卫生保健来促进幼儿身体内部各种器官——特别是眼睛和口的健康发育。保育是幼儿期的首要工作,除了营养、卫生工作外,最重要的是发展幼儿的动作和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一种自动的、正确的、迅速的众多动作协作的协调表现。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身体发育迅速,四肢躯干比例逐渐匀称,各组织和器官趋于成熟,但尚娇嫩,如心肌较薄,心脏血管不大,肺发育程度尚差,消化力也不强。这时,幼儿的大肌肉的发育使幼儿得以进行多种玩具操作、游戏和其他活动,并且小肌肉也开始发展,可以学习绘画,写字,剪纸,泥塑。在这个阶段应当分年龄教幼儿掌握手部的运动技能和腿脚部的运动技能,学会跨、跳、攀、投、抛、爬、站、蹬、滑、荡等各种动作,通过太阳浴、雨水浴、风浴,以锻炼幼儿的体魄和意志,通过珠算教学、乐器教学等训练手指的细微准确动作。学习游泳,学习各种动物操、韵律操及融民族特色于其中的舞蹈基本动作。通过体育训练各种动作, 除了使幼儿肢体器官健康发育外,同时也培养幼儿的意志力、勇气、自信心及体态仪表。

  2. 全脑开发、全人格培养和全肢体器官发育的协同。“三全”教育之间不是互相隔绝而是相互渗透、协同发展的。对幼儿的教育更多地是从动作开始的,动作训练既有徒手的又有操作玩具的,还包括肢体、器官(如眼、口)动作的锻炼。动作技能的形成在心理学上有重要意义,它对大脑的全脑开发和良好个性人格的形成有直接作用,如右手开发左脑,左手开发右脑,

动作及动作技能的发展能使幼儿尽早摆脱大人的看护,以形成独特的个性人格。思维是大脑的功能,充分挖掘幼儿潜能的重要途径是对幼儿进行适合并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思维训练。思维训练包括思维器官、思维能力、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创造力、思维品质、运动思维等方面。在训练过程中, 对幼儿既要有动作的要求,又要有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要求。同样, 在对人格的培养中,也离不开动作训练。身体锻炼,离不开大脑思维的各种作用。大脑思维的训练是内在的发展,而动作(包括说话)则是外在的表现, 两者都统一于人格的塑造上。由此可见,在教育的系统设计中,必须十分注重大脑、动作和个性的综合协同。

未来幼儿教育对幼儿的企求仍然是让他们按照“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总思路起步的。如果说传统教学是用 80%的时间传授知识,只用 20

%的时间教授方法的话,那么未来教育就应当把这个比例颠倒过来。根据这个思路便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更新问题,对于幼儿来说,当然是人之初的知识,然而这种人之初,应不是古代,也不是近代,而是 21 世纪的人之初。这里既有历史与现代知识积累成为知识基础的 A、B、C,又有思维训练的基础 A、B、C,还有人格训练的 A、B、C,所以我们的基础应当是 A3、B3、C3,比传统教育的量大质更高。但是,对幼儿园教育阶段来说,时间是个常量,所以存在着对内容进行合理组织的问题。在幼儿教育中涉及的学科内容颇多:德育、语言、数学、常识(自然与社会)、体育、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玩具、游戏。这些对于发展幼儿的大脑、人格、肢体,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又不能样样都学很多,这里就存在多学科协同的问题,以什么作为协同的主导等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综上所述,这一实验是一种超前性的整体改革实验。它要求用整体观、系统观、协同观去思考问题。

  1. 实验教学原则
  1. 和谐发展原则

这是从教学对象的发展方向提出来的。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应当在大脑、人格、体质诸方面都得到适当的发展,这种适当,是指到了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应当是各有各的和谐,这才是我们所理解的和谐,也是我们进行“三全” 教育的目的。我们所说的“全脑开发”,是指左、右大脑的全面开发,而绝对不是要把人人的大脑开发成一个样。我们所提的“全人格培养”,说的是对于形成健康人格的各个侧面都应当注意到,不要有德无才,不要有才缺德, 不要无情少仪,但具体到每个个体的德与才、情与行如何组合,则应丰富多彩。我们提出“全肢体器官发育”,是希望幼儿有健康的体魄,灵巧的双手, 也不是要人人长成一个样。“和谐发展”并不排除“特色”。事实上,在“三全”教育的过程中,每个幼儿将会由于主体的努力,遗传的基础,以及环境的影响而“和谐发展”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幼儿。然而,在教育中,应当注意防止为“特色”而特色,以至丢掉全面而“和谐发展”的倾向。这种代价性的教育是不可取的。

  1. 规范与自主统一原则

未来幼儿教育应从人类发展文明时期积累的宝藏中选择一些最有普遍适用性的规范教给幼儿,让幼儿从一开始就学习、掌握这些规范,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应当说明,这些经过选择的规范,本身要是美的,而且教师要学会将这些美的规范转化为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和其他教学过程,以便调动幼

儿主体学习的兴趣,主动投入某种游戏或教学过程,通过这些过程,幼儿逐渐掌握规范,自觉地遵守规范。这个从教学策略角度提出的原则,运用到幼儿教育,我们称之为“学会游戏”、“自主游戏”。先“学会”,后“自主”; “学会”中有自主动力,“自主”中有新的“学会”。

  1. 协调性原则

这既是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提出的,又是从处理各学科之间关系提出的,更是从实验总目标的实现方面提出来的。

  1. 实验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1.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矛盾。要防止把幼儿当成“机械人,洋娃娃”的倾向,真正把幼儿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建立民主气氛,尊重幼儿,引导幼儿。教师既要研究教,更要研究学。必须认真贯彻使幼儿在游戏中学的原则。

  2. 正确处理差异问题。幼儿是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人,各人之间必定有某些方面的差异,某个幼儿这方面弱些,可能在另方面强些。应当努力掌握每个幼儿特点,努力促使他们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较好的发展,不要强求一律。

  3. “研习”这一概念,应当而且可以用在幼儿教育身上。要根据各种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游戏内容、学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们观察、操作、思考、议论,以便使他们锻炼思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操作能力。

  4. 正确处理实验科目与其他科目的关系。目前我们在一些班级进行单科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必然多花一些时间、精力,但应当注意目前的单科实验是为了日后的总体实验,因此不但要在设计内容上适量,而且在实验教学时间上不宜过多挤占其他科的学习时间。

  5. 未来幼儿教育体系只对总目标及具体目标、实验原则提出大体上的意见,各个学科领域的教育应当根据学科知识的特殊性及幼儿学习的特殊规律,结合总目标、总原则提出自己的实验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

  1. 评价及总结
  1. 在实验开始前进行前测诊断性评价,手段一是智商测量,二是所学内容基础前测。

  2. 每半年进行一次形成性评价。根据实验的内容、目标提出阶段形成性评价的指标,组织人力进行观察、测量,以便反馈信息,调整工作。

  3. 三年后进行总结评价。以实验总目标为出发点,搞一套评价指标。撰写综合实验报告、各科实验报告以及一系列论文。

  4. 各子课题应根据自己的实验目标和分阶段内容,设计一系列实验小专题,并对每个小专题进行观察小结。还应进行个案追踪观察,每班选择十来个类型不同的幼儿进行长年的追踪观察,并且写出幼儿大脑、个性、肢体发育的研究报告。

(二)培养 21 世纪国际型人才的基础教育工程研究立题报告述要 1.立题暨课题实施单位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学校。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学校是一所民办公助性质的,小学、初中、高中一贯的探索性学校。学校接受徐汇区教育局的指导、监督与帮助,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课题名称

培养 21 世纪国际型人才的基础教育工程研究。3.对“国际型人才”的表述

本研究将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优质完成义务教育任务,使所有学生都达到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所规定的各项标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并为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具备国际知识、国际意识、国际活动能力、国际态度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中小学阶段使学生具备:

  1. 国际知识:国际时事;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世界发展的历史与趋势; 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设祖国、服务人类的使命。

  2. 国际意识:国际理解意识;相互依存意识;和平发展意识;国际正义意识。

  3. 国际活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竞争参与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经受挫折能力;语言交往能力。

  4. 国际态度: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友爱合作、公平竞争;适应变化、创造未来;关心人类、关心地球。

  1. 课题的提出

今天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该校人学招生从小学三年级起),将在 21 世纪

到来的时候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在 21 世纪第一个十年中成为我国新一代公民。今天出生的孩子也将在未来的世纪中,成为我国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迈进的主力军。那时的世界,那时的中国将是什么样?今天的孩子,未来的世界公民,到那时应具备什么样的学识和品性?为了他们,我们的教育又应该做些什么?这些都已成为一切关心祖国前途和人类命运的人们关注的问题,成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思索的课题。

  1. 来自对未来的预测。

与即将过去的 20 世纪相比,未来的世纪在许多方面虽然都难以预测,但是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世界面临共同的困惑和问题; 世界联系愈来愈紧密,各国相互依赖;世界上已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关起门来实现它的现代化。

  1. 来自“三个面向”的指引。

面对世界的变化、未来的挑战和改革开放的要求,我国已经把“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本研究将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着眼于 21 世纪的社会发展,培养出能了解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型人才。

  1. 来自上海的发展要求。

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特别是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到本世纪末,上海将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的中心之一。要保持这种改革开放的强劲势头,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谁掌握了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 21 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

利地位。”因此,必须高瞻远瞩,加大教改力度,迎接 21 世纪的挑战。

  1. 来自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当前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国际化趋势中,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教育”。如美国课程发展与管理协会全球(国际) 教育委员会认为,在未来世界中,我们所熟悉的地缘政治边界和经济设想正

在被新的现实所取代,这些都呼唤着有实质性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国际教育”。在日本,中小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教育活动,并就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国际协调、国际和平、人际关系与交往等方面,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和研究。

  1. 来自世界学校的传统经验和办学宗旨。

1943 年,世界社成员蔡元培等人利用庚子赔款,仿瑞士日内瓦世界学院的建制,创办了“私立上海世界学校”。世界学校以面向世界、强化外语教育、严格的教育管理为特色,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在国内外产生过积极影响。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学校力图继承“世界学校”的办学特色,以教育科学研究为先导,积极创办世界外国语学校的特色,争创一流的教育质量。

  1. 实施途径
  1. 发挥“民办公助”学校的优势。 “民办公助”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民办公助”学校一方面接

受政府主管部门在办学方向上的领导监督,获得教育财政资助和办学条件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又具备充分利用社会支持,自主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创造教育新经验、新模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优势。该校将把握“公助”和“民办”这两方面的优势,努力探索学校管理、教育科研、师资培训、课程改革、教学活动等方面的新经验,保证本项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1. 转变教育观念。

①从系统整体出发,注意学生的综合培养。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要准确把握的关系很多, 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认知与情感的关系;德、智、体、美、劳各育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等。这些关系所涉及的因素在动态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的结构, 并在整体的结构中发挥作用。因此,本研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综合分析,全盘安排,从系统整体出发,把思想品德、知识与能力、身体素质等各方面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培养学生,注意各学科之间,各项教育工作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配合,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本研究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思想,明确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学习动机、旺盛的求知欲望、坚强的自信心、坚韧不拔的意志、创造性的开拓精神等个性心理品质和心胸开阔、无私奉献、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健全的人格。

③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竞争能力的培养。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志愿的、志同道合的平等的参加者。在教育活动中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交融、通力合作”的师生关系。在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形成全面的、密切的合作关系, 使学生在良好的交往中,通过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人格,真诚的态度以及良好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通过自尊与尊重他人相统一的处世之道,在合作中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增强竞

争能力。

  1. 优化课程设置。

①优质完成义务教育课程,全面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②压缩必修课时,增加活动课时,增设选修课时。

③突出外语教育特色。课型多样,教材精选,环境优良,教法科学,师资保证,选修第二外语。

④强化计算机教育。讲授初步的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语言及简单的程序设计。学会计算机操作。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

⑤开设思维训练课。培养思维技巧,学会批判性、创造性地思考。

⑥增设国际教育课程,创设国际教育环境。增加国际教育内容,创造国际交往的机会,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国际教育氛围。

  1.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学校积极创设一流的教育环境。学校配置先进的电脑房、图书馆、自然科学实验室、资料室、美术室、电化教育馆、语音室、外文打字室、舞蹈房、琴房等,强身益智,充分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求知欲,发展广泛的兴趣爱好。

  1. 建立健全的课题实施与管理队伍。

为了有效地组织课题的实施,学校力图做到行政领导、科研人员、教师三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①成立教科室。学校作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基地,双方联合成立教科室,上海师大教科所派出科研人员参与课题的研究和实施, 同时接受市教科所、区教育局的定期指导与监督,由校教科室具体负责课题的实施与管理。

③成立子课题组。学校把“培养 21 世纪国际型人才的基础教育工程研究”作为一切工作的总目标,在总目标的指导下,抓住八个子课题作为突破口。学校成立子课题组,做到人人参与,各科落实,逐步深化。主要的子课题及实施阶段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养成教育(小学),国际教育(小学、初中、高中),思维训练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小学、初中),信息科学与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小学、初中、高中),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创造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小学),英语功能教学法研究(小学),积极竞争心理与挫折耐力的培养(小学、初中、高中),STS 教育(小学、初中)。

③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学校聘请教育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以及学历层次高、基本素质好的青年教师任教,聘请具有丰富教育理论的专家、学者、教师每学期举办讲座,使学校教师能及时了解最新的国内外教育动态,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定期对教师就电脑、英语、科研方法、礼仪等专题进行培训。

④建立家长委员会。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向家长委员会通报有关“国际型人才”培养的消息,家长将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反馈给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力图做到“开合作办学之风气,共育国际型人才”。

  1. 实施计划与研究方法

(l)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完成课题的论证工作,在校内进行广泛的思想动员。运用调查研究法完成对本校师资现状、学生综合水平、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学校传统经验等方面的调查工作。运用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国内外与“国际型人才”培养有关的文献资料,建立专题资料库。制定“培养 21 世纪国际型人才的基础教育工程研究”课题与各子课题的实施方案。

  1. 第二阶段为课题实施与中期总结阶段。在本阶段广泛运用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做到科研人员与任课教师集体备课,科研人员随堂听课, 课后总结;对课题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微机处理;对某些学生进行个案追踪研究,使课题的实施始终处于教师与科研人员的动态监控之中。

  2.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至 1998 年底完成所有子课题,对五年研究进行总的评估,撰写“21 世纪国际型人才的基础工程研究”的研究报告,并完成《国际教育》、《思维训练》两本论著。

  1. 评价设想
  1. 评价内容。

本研究将对“国际型人才”培养的可能性,对学生的质量,对教师教育、教学状况,对教育资源的配置等方面实施有效的评价。

  1. 指导思想。

为了保证评价工作的客观性、科学性,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克服随意性,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将力图做到:

①评价人员专业化,即承担评价工作的人员必须是掌握丰富教育理论的科研人员或是该评价项目方面的专家,以确保对教育活动予以指导和协调。

②评价工作程序化,即应严格遵守评价的程序,每一步都做得严密、扎实,一步一个脚印。

③评价工作客观化,即在进行评价时实事求是,既肯定所取得的成绩, 又不隐瞒所存在的缺点,充分估计到所存在的缺点对研究的影响,努力把个人的偏见降低到最低程度。

④评价方法多样化,即在评价中广泛使用观察、谈话、访问、问卷调查、测验、个案分析、实际操作、专家咨询等方法,确保全面地收集信息和科学地处理信息,提高评价质量。

  1. 运用多种评价模式。

①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随时随地所作的评价,它可以使评价人员随时获得反馈信息,为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服务。总结性评价是指对教育结果所作的评价,它可以使评价人员了解目标的达成度。本课题的研究力图将两者结合,做到相互促进,使教育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②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它既需要定量分析,又需要定性分析。在评价工作中,不能只看数量,也不能只看质量,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确保评价的有效进行。

③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指由学校内部人员所作的评价,由学校以外的人员所作的评价称为外部评价。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力求做到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以内部评价为主、外部评价为辅。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学校将充分发挥民办公助学校的优势,以教育科学研究为先导,以“培养 21 世纪国际型人才的基础工程研究”课题为契机,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立足上海,确保教育质量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