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

未来社会将不再是过去和现在的简单延续,而具有不同于历史和现实的特点。未来人也会呈现出与以往乃至现在不同的新形象。教育的本质是面向未来,未来的震荡和冲击必然给未来的教育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刻板官僚的教育管理体制,陈旧封闭的教育内容,单一枯燥的教育方法,早已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更无法响应未来的呼唤,教育的全面改革已势在必行。要创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教育,必然要经历变革的阵痛。那么未来教育将面临哪些挑战呢?

(一)协调教育的稳定性与变革性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知识、技术加速更新,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因此, 处理教育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飞速变化之间的矛盾便成为未来教育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倾向于重复过去,倾向于形式化、公式化”。而且由于育人周期长,无论从宏观的管理制度还是微观的课程、教法等来看,都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可朝令夕改。但与此同时,教育又应适应社会进步和变革的要求。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和造就高素质的国民作用于社会,通过这些人的劳动和创造,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就要求教育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革新性,才能为未来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推动社会前进。教育的稳定性与变革性之间有时会形成一定的矛盾与对抗。在社会稳定时期更多地体现教育的稳定性,在社会迅速变动时期则更多地表现教育的变革性。而实际上在任何时期都不能走极端,单纯偏向于稳定性或变革性都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因为过于强调教育的稳定性容易导致固步自封的闭锁性和保守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受到变革的冲击;片面强调变革性则容易丧失教育的一贯性和系统性,面对纷繁的世界缺乏稳定一致的价值体系,进而导致某种茫然和失落。

传统教育制度是社会稳步上升时期确立的,侧重教育的稳定性,以封闭的方式传授历史上积累下来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发展至今已表现出明显的惰性和保守性,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被称为“面向过去的教育”。未来社会的变革性强烈呼唤教育的革新与创造,创建新型的开放性教育是大势所趋。然而,即便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仍然存在着某种永恒的东西,人类在追求新异的同时无法摆脱对持久性意义的追寻。因此未来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仍在于传递具有相对永恒价值的内容、观念、方法与技能。那么,未来的教育如何同时保有永恒与变化,达成稳定性与变革性的和谐,从而培养既具有自主一致的知识与价值体系、又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个体,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培养全面发展、个性鲜明的人

1989 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提出:“21 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其在体力、智力、情感及伦理等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一理想并非全新的概念,早在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体、德、智和谐发展的思想,在古代的雅典便形成了最早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但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的全面发展是无法得以真正实现的。当今的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变革,新技术革命改变着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未来社会生产与生活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多种劳动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人才。同时生命科学对人体的进一步探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前景,于是新世纪的曙光使塑造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成为可能。如何利用这种可能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同时,在个性化的未来社会中,个体的全面发展必须与鲜明的个性交相辉映,才能塑造出更富有生机、富有人性的未来人。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发展不等于各方面素质的平均发展,而是意味着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和谐发展, 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突出个性特长的发展。鼓励个体独特性的发展在反抗传统教育的历程中走过了一条艰难的改革之路。个别化教学作为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从最初减少个别差异的努力发展到根据个别差异调整和设计教学过程,乃至将个别差异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发展个性为目的,从而正

在走向个性化教育。

未来的教育将与共建地球村的新文明相一致,致力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统一,培养多方面素质和谐发展的富有个性与创造力的新人, 以完善的个性去创造一体化的世界。

(三)学会学习

阿尔温·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由于知识总量的不断膨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更多的信息与知识只能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学习才能获得。因而“学会学习”在未来社会中极其重要。

学会学习不仅意味着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意味着确立终生学习的正确态度和积极意向,而这些却是传统学校所忽视或难以做到的。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侧重灌输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指导。学生受控于教师权威的、刻板划一的班级授课方式,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抑, 因而学生的学习情绪与学习情感被恶化,某些学生甚至产生厌学心理,终生学习的意愿更无从谈起。要改变这种局面,未来的教育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实现教育重点的转移,由传授知识走向培养能力,由侧重学习的成果转向侧重学习的过程。同时还必须在体制、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真正地教会学生学习。

(四)学会关心

“学会关心”是面向 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口号,旨在倡导一种“全球合作精神”,教育青年一代走出自我的圈子,关心他人、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会上提出了学会关心的许多方面,包括:关心自己, 包括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学会关心”是时代的呼唤,是未来世界的迫切要求。21 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将取决于能否成功地解决前辈造成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态问题。在一个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依赖性与日增长的国际化世界中,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系列生死攸关的问题面前,理解、合作、交流、共享便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但现代等级性、筛选性教育制度培养的年轻人却恰恰缺乏一种关心的品质。工业文明崇尚的是个人奋斗,现代学校采取的是竞争性评价制度和个体性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出在接受教师单向传递信息过程中,各自为营的个体性),这种社会导向与教育模式相结合,培养出来的年轻一代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心他人与周围世界的品质和精神。传统教育的这一弊端在社会生产、生活合作化日益增强的趋势下将越来越成为发展的一大障碍。

21 世纪的劳动市场、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乃至国际社会都日益需要合作精神,不会与他人交流、协作,缺乏广阔胸襟的个体是无法顺应时代的要求的。21 世纪的公民应该是国际化的公民,他们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民族背景的各种人平等友好地相处,共同承担建设“地球村”的重任。21 世纪的人不仅应该具有合作意识,具备合作技能与能力,能够在工作岗位上、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密切合作,而且应该具有深刻的同情心和博大的胸怀,他们不仅关切人类,而且关切自然,关切自然与人类之间和谐的重建。因此从某

种角度上说,培养“学会关心”的年轻一代是关系到人类生活能否走出“困境”,走向真正繁荣的一个重大教育目标。

(五)学会创造

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挖掘人类的创造潜能, 培养创造型人才。传统教育培养的是盲目的顺从者,但在未来社会中,只有那些勇于开拓、锐意创新的人才会取得成功。未来的教育倡导的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创造教育。日本学者恩田璋教授曾对传统教育与创造教育在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作了如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