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未来学校的模式

随着对传统学校的不断反省和批评,人们对理想的未来学校提出各种构想,试图探索新的模式,以克服学校的非人性化倾向,扶持个性,而不是压抑个性;发展个体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而不是片面发展个体的单一技能, 从而培养生机勃勃的一代新人。反叛传统的道路不只一条。在构筑新型学校的过程中,人们提出各种设想,预示着 21 世纪学校模式丰富迥异的局面。

  1. 小型化学校

哥伦比亚大学学者兰维奇认为,尽管传统模式的学校在今后几十年内不

会有太大的变化,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的各种特殊需要,将可能缩小学校规模,采取小型化学校模式。学校的小型化有助于克服官僚作风, 突破划一性的教育方式,采取灵活多变的课程与教学组织,从而增强学校对社会变革的适应力

小型化学校实际上在教育实践中早已存在。例如“北欧模式”便以小型化为特点。“北欧模式”是在人口分散的自然环境和寻求“福利国家”的政治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北欧国家(除丹麦外)人口分布不集中,难以建立集中化的大型学校。但更重要的则是导因于以下政治思维:学校是社区生活的核心;好的学校必须与家长、与社区建立密切的联系。而这一原则在小型学校中比在大型学校中更容易贯彻。为此政府积极倡导并通过立法保证小型化学校。

在挪威,1~6 年级学校的平均规模约为 150 名学生,7~9 年级学校的平均规模为 250 名学生左右。即便在丹麦,小型学校的班级人数也不超过 18 人。在较小的学校中,两个或更多的年级在一起上课。教师通常并非学科教师,在小学阶段学生六年期间由一名主导教师负责。学校的教育方法或者强调学术,或者强调实用,但都体现“儿童中心”的特点。小学不采用考试和记分办法。教学内容突破学科局限,以一体化为特点。中学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也是融合在一起的。

事实上,学校的小型化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应变能力,尤其有助于创造合作性的教育氛围,确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人地位,从而实现教育观的转变。传统学校不仅压抑学生的个性,而且割裂了学生的整体发展。通常,在家庭中,无论其能力大小,儿童作为整体的人得到父母的全面照料,而步入学校后,儿童发展中的某些侧面得到过多的关注和重视,如学业进步,但其他方面的潜能却受抑制。“北欧模式”的小型化正在于试图通过儿童制度化的学校生活以适应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创造家庭式的气氛,通过密切的人际交往过程和整合性教育内容增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整体发展。尽管“北欧模式”有其特定的背景,但其中反映的教育观对构建未来学校模式有很大的启发。

小型化学校的优越性在于容易突破传统学校的课堂、教师。课程三中心。传统学校规模大,为便于“科学管理”,建立了等级性的组织机构,以保证教学效率,实施刻板化的教育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是绝对权威,面对几十名年龄相仿的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这便形成了传统学校模式的画面。而小型化学校则可以呈现另一幅生动活泼的景象。首先,小型化学校容易与社区打成一片,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步入丰富的社会生活,在各种阅历中开阔视野, 向各行各业的人士学习。在课堂上,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将取代单一的年龄分班制。其次师生交往更为密切,更容易向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教师的职能侧重于鼓励、指导和组织学生,学生则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另外,课程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也不再鼓励过细的分科教学。分科课程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世界,不利于学生形成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型化学校的课程则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实用性和活动性的特点。当传统学校的权威结构和统一的教育模式被打破后,学生个体的需要、志向、兴趣将得到充分的考虑,学生可以从强制性的教育和学习中解放出来,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潜能,在积极的人际交往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于是, 消失在传统学校中的富有朝气和个性的学生个体将重新出现在小型化学校

中。

当然,小型化学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经济问题。在人口集中的地区开办小型化学校的教育支出一般要高于大型综合性学校。其次,学生在几年之内由一名相同的主导教师负责,教师的个人风格对学生的影响过强。事实上,并没有研究成果证明学校规模的大小对教育质量具有实质性的影响。办好小型化学校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其相对于传统学校的优越性,并克服自身存在的弱点。成功的小型化学校不仅仅意味着学校规模的缩小,它涉及到学校组织形式、教育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等多方面的改革,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学校“制造标准化产品”的功能,将学校的职能回归到塑造人格、全面提高个体素质上来,才有可能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未来学校。

成功的小型化学校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 学校、社区、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规模小的学校容易建立这种联系,同时也必须调动社区和家长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解决诸如资金、交通、教育教学辅助工作等问题,而且有助于打破学校的闭锁性,克服只有一、二名主导教师所带来的局限性。在小型化学校中,教师必须学会如何在学生和广阔的成人世界之间架起一道有效的桥梁,促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不断走向成熟。此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将为学校、社区、家庭之间的合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通过多种通讯网络尤其是计算机通讯系统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资源,形成立体型教育结构,从而提高和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与潜力。

  2. 学校联盟的组织。小型学校之间松散的联盟可以增强各个学校的力量,同时保持各自的独特性。学校联盟可以在以下领域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①提供合作性的教师在职培训;

②提供课程专家,建立学科联合培训中心;

③建立联盟统一的教师评价与奖励制度;

④开展学校之间学生的学术交流、体育竞赛等;

⑤建立联合的学校、社区、家长联谊会。

教育技术的发展将为学校联盟提供各种有效的途径。

  1. 教育教学机制的转变。在大型综合性学校中难以实现的改革措施在小型化学校中更容易实现,如经验学习、小组学习,协商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合作性师生关系,个别化教学,弹性课表,形成性评价,学术学习与职业技术学习的一体化等。小型化学校应注重发挥这一优势,实现教育教学机制的转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增进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地增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2. 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小型化学校应该采取灵活的组织形式,不必刻板地拘泥于年龄分班制。例如,可以组织由年龄不同的学生组成的家庭学习班组,学生在这种组织结构中不仅能够取得学术上的进步,而且能够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或能力组成小组。这样教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不同的组织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学生便不再单一地认同于某一班组,有助于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及人格的健康成长。

  3. 学校的自我更新。传统学校制度的惰性使学校教育改革流于理论,

流于政策,缺乏实质性的变革。而任何一种组织系统如果失去其革新性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如果一所小型学校固步自封,其危害性甚至要超过大型学校。因此小型化学校必须充分发挥其灵活性与弹性的优势,不断地调整与更新自我,增强变革的能力。

  1. 合作学校

合作学校是美国合作学习的倡导者斯莱文等人提出的。所谓合作学习以协作性小团体学习为特点,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学习,试图通过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合作学习在六七十年代刚刚兴起时体现为一系列教学策略,目前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开始向学生、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家长全面合作的合作学校发展。根据斯莱文的倡议,合作学校首先将合作性作为课堂组织的基本原则,然后以此为基础实现学生之间、教师之间、行政领导之间,以及学生、教师和行政领导之间的全面合作,并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统一起来,从而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学校。家庭、社区协作办学的新局面。合作学校没有统一的模式,但体现出共同的特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合作性是课堂教学组织的基本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以权威的身份面向全班学生统一授课,另一方面集体学习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却体现出“单干”的特点,同学之间的片面竞争又常常导致消极的学习情感和人际排斥,这种课堂结构不仅体现出忽视人际互动的整体划一性,而且具有片面的竞争倾向,有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试图将合作性人际互动引入课堂,充分发挥积极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发展的建设性作用,并设计了一系列策略。在合作学习中,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学习,相互帮助,通过学生之间在认知和情感上的交流,争取共同进步。

每个学生不仅为自己的学习而且对同伴的学习负责。在合作学校中,合作性贯穿于各年级和各科教学中,成为学校教学组织的基本原则。合作学校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业成功提供机会。由于学生在校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学生的自尊心的形成、人格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业的成败,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性原则贯彻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组织层次的革新。合作学校的基石是教学组织的合作性。

  1. 教师之间的合作:合作性职业发展。

合作性职业发展是指教师们组成教学集体,在小组中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以便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这不仅适用于教师们在学习运用合作学习策略时的交流和互助,也适合于各种职业培训。根据格特霍恩的总结,至少有五种合作性职业发展方式

①职业对话(Professional dialogue)

这种方式用于提高教师的认知能力,使其成为有效的决策者。教师们在小组中定期会谈,讨论教育教学问题,通常采取三个步骤:首先共同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其次交流相应的教学经验;最后共同讨论所学的原理和所分享的经验对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

②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

这是一种合作性课程设计方式,旨在提高教师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首先教师们合作制订年度和单元的教学计划,提出各自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建议;其次共同设计适应学生不同需要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最后还要商讨

如何提供选择性的教学单元。

③同事管理(Peer supervision)

同事管理采取现场指导和同事咨询的方式以达成教学技能的提高。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观察、相互评价,在交流、反馈和矫正的过程中改进教学, 而且强调创造一种相互支持的积极心理气氛。

④同事训练(Peer ching)

教师们共同学习教学技能的理论基础,在课堂上观察并相互评价运用技能的情况,并根据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技巧。同事训练运用于学习某种教学模式或某种特别的课堂技巧,比同事管理更具有针对性。

⑤行为研究法(Action research)

行为研究法着眼于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的协同努力, 从而将“研究”和“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

合作性职业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善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而且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其责任感和自尊心,并形成愉快的富有建设性的工作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性交互作用是合作学校的显著特点之一。

  1. 学校领导之间的合作。

正如课堂中的合作性交往带来教师之间的协同努力一样,合作性交往也被引入学校行政人员的工作之中,以提高教学领导艺术。有些学区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一般是采取会谈和互访的方式进行跨学校交流,互相学习办学经验,相互帮助。

以宾夕法尼亚学区的做法为例。为了克服各校办学孤立隔绝的风格,此学区试行同事训导方式,以校长之间的合作提高他们与教师交流的技能,分两步实施同事训导:第一步是观察后数据分析,即两名校长共同观察一位教师的教学,分别进行记录,然后比较各自的教学实录,共同做出教学分析; 第二步是规划教学会议,即以教学分析为基础,两位校长商讨对教师表现的哪些方面予以肯定,及如何调整教学目标和改进教学策略,然后召开教学会议,和教师们交流看法。会上由一位校长主持会议,另一位校长旁听,会后再对其主持会议、与教师进行交流的领导技巧予以反馈。这种做法在实践中证明是很受欢迎的。

  1. 合作性的管理体制。

合作学习倡导全校师生员工和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管理。斯莱文提出成立由校长、教师代表、其他教职员工代表(如负责特殊教育的人员)和家长代表组成的管理委员会(Stearing commi-ttee),由大家共同商讨学校发展方向,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1. 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合作。

合作学校还鼓励家长和社区成员参与办学。学生在校的学业成功是每个人的责任,而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每位学生的成功也就是大家的成功。形成这样一种社区责任感是合作学校的重要目标。

由此可见,在合作学校中,不仅学生的成长受到重视,而且教师以及学校官员的职业发展也得以实现,从而使整个学校成为一个人道的、生机勃勃的、师生愉快工作、学习、共同生活的场所。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教学效率是合作学校的原动力。无论是课堂教学改革,还是宏观管理机制的变革,都致力于提高教学效率,服务于学生的学业成功,从而塑造人格健全、充分发

展的个体。这是合作学校区别于早先的民主管理和参与性决策学校的显著特征。21 世纪是呼吁“学会关心”的时代,是倡导全球合作精神的时代。21 世纪的人才必须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共事、相互理解、共同交流。合作学校顺应了要求共享、协作和相互关心的国际潮流,很可能成为未来学校中旗帜鲜明的一支。

  1. 多功能学校

多功能学校是顺应终身教育的需要而提出的。未来的社会不仅要求青少年进入学校接受教育,而且要求成人甚至老年人接受再培训和闲暇教育。这样庞大的继续教育任务凭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来完成是难以胜任的。为此 21 世纪的中小学将担当起成人教育的责任。美国学者塞特龙在《未来的学校》一书中展示了多功能学校的画面。他认为,未来的公共教育面向所有年龄的公民是大势所趋。首先,由于人口组成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学龄儿童比例下降的趋势使原有教育设施面临闲置的可能,要充分利用公共教育设施发挥学校在职业发展和社区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就应承担起教育非学龄儿童的职责。另一方面,中小学提供职业再培训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有效途径。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师资、图书馆、计算机等条件为职工提供在职培训,而且在训练和提高人际技能、评估技能、小组及信息管理技能等方面,学校能够对企业作出独特贡献。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企业解决教育经费、职业教育训练场地、教师培训、建立计算机通讯网络等问题,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进行学习。因此,未来的学校势必扩大教育对象,扩展教育功能。

多功能学校将为社区、工商业和儿童同时提供服务。传统学校学习一般不超过 8 小时,未来学校则每天至少可开放 12 小时,甚至可 24 小时昼夜开放。在中小学生放学后学校便可作为成人的培训中心,也可以利用高科技交流手段为工厂、企业提供咨询和服务。学校将设有计算机实验室、工作模拟中心以及娱乐设备,从而提供各种服务。多功能学校与工商业的密切联系不仅鼓励企业界人士参与教育教学,而且可能会促使有专长的教师在工商业界兼职,这就要求学校安排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工作日程,从而保证教师能够同时担任教学任务和校外工作。

实际上,在多功能学校中青少年学生更是受益者,可以享有更为丰富、更为灵活的教育机会。首先体现在职业教育方面。学校与工商业的合作使学生能够到实地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并养成应有的职业习惯与态度。而且学校通过培训成人对职业市场的需求将更为敏感,这有助于提供适应性强的职业教育。其次,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或假日里利用学校的通讯设备与其他学区、州甚至其他国家的同龄人进行交流,共同探讨问题,也可以和成人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开阔视野。而且,学生可以选择提前毕业从事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另外,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利用不同的教学设备采取学习效果好的方式,与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合作。

多功能学校不仅建立学校与工商业的联系,而且顺应家庭模式的变化, 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据预测,未来家庭生活模式的变化体现为以下趋势:(1)家庭成员共同渡过的时间增多,这是由工作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每周工作时间可望缩短到 20~25 小时。这样, 家庭生活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2)家庭的流动性增强, 而稳定性降低。由于职业转换和工作流动的增强,家庭将更频繁地迁居他乡。同时离婚率将升高。(3)职业妇女增多,双职工家庭越来越多。(4)家庭

设备更加自动化,家用电脑普及。

针对上述趋势,学校要做出相应的反应。一方面学校将一部分教育功能交给家庭完成,例如某些适合计算机辅助的教学任务,每周可抽出一天或两天时间让儿童在家中学习个别化教学单元,由家庭成员监督和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学校要提供类似家庭职能的服务,如对双职工家庭的子女进行课后学习辅导和生活照看。更进一步,学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家庭中心而出现。另外,由于离异家庭的增多和家庭流动性的增强,需要考虑学生在不同学校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如果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可以在父、母亲各自居地的学校轮换上学,这将有助于增强儿童与双亲的感情交流,从而减轻父母离异给子女成长带来的不良影响。

另外,未来学校在社区生活中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将社区引入学校的同时也将学校带入了社区,一方面利用社区文化设施服务于学校教育,另一方面在学校中开展社区活动,为社区生活提供服务。

可见,多功能学校的特点便在于打破正规学校隔离于社会和家庭之外的闭锁性,采取与工商业、社区、家庭密切合作的方式,既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家庭生活,同时又可调动工商业、社区和家庭配合办学的积极性,从而使学校成为终身教育的场所,使学校成为集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教育于一身的基地,从而全方位地发挥教育的职能,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未来人。

有些学者认为,在未来社会中,由于其他教育机构的作用日益增强,学校教育的作用将相应减弱。这种推测有一定道理。不过,如果未来的学校不再采取传统的正规模式,而是向社会、家庭开放,以学校为主导并集各种教育职能于一体,学校的教育职能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扩大。多功能学校便能够扩展教育功能,服务于培养“整体的人”这一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