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重构道德教育的形象

近年来,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将道德教育列入议事日程,这不仅由于价值观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的确立和教育内容的选择,而且由于当今学校中的道德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的道德水准下降,社会责任感薄弱,有些甚至采取反社会行为,从而引起了各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目前道德水准普遍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与各国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不过,一个共同的导因是由于当代社会的急剧变化,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新的文明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猛烈冲击,使青少年感到无所适从。在传统的道德约束力日渐削弱,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之际, 本身处于心理动荡期的青少年便容易迷失方向,甚至采取过激行为。

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来看,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宗教、社区、个人主义传统。西方传统的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紧密结合,西欧一些国家的宗教课就是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课,但近些年来宗教的衰微使传统的道德约束削弱了。而且由于人们生活流动性的大大增强,社区的影响力也不如从前,于是支配人们道德行为的主导力量便只有个人主义传统。这一传统认为,人生来具有“生活、自由和财产”的权利,每个个体是自由的,只要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便可以做任何事情。政府的存在就是为了维护个人的利益。这种观念在教育领域中体现为倡导培养自治的个体而不是道德的个体。道德教育侧重于价值澄清而非价值指导。目前,由于维系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社区和宗教教育的影响力的削弱,造成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削弱,以至于一些西方学者呼吁“个人主义过剩”(over individu- ality)。在国际化社会中,西方的道德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就是:如何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如何实现个人主义向包含集体性的个性主义的转轨?

如果说西方文化以个人本位为核心的话,我国的传统文化则是以社会本位为核心的,强调个体忠于和服从集体。但这种集体性却体现为压抑个性的群性倾向,而且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近些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下,我们的传统观念、规范和行为方式不断受到冲击,东西方文化冲撞带来的震荡使德育工作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何在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集体观念的同时弘扬个性,鼓励创新;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德育体系等,都是有待探讨的问题。怎样在坚持东方传统美德的基础上, 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部分,建立起一整套新的既体现民族文化传统,又能够适应不断变动的社会生活需要的德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管理等体系是我国德育工作者主要关注的课题。

未来的道德教育不仅面临着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而且还面临着如何处理人与技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问题。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这就需要人们树立一种更广泛的伦理观念,从整个生物圈,整个地球的角度出发,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的正负效应,慎重考虑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从而努力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达成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这就赋予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以新的内涵。

面对上述种种挑战,未来教育将做出怎样的回答呢?未来是难以预测的,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答案不会是单一的。未来教育的画面将是千姿百态的,将会涌现多种多样的教育模式,进行各种探索。目前正在兴起的各种超前性教育实验便是探讨未来教育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