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3.1 学校的职能:传统学校与未来学校的比较

学校的职能

传统学校

未来学校

认 知

侧重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操练。

强调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技 能的提高。重视高级认知过程。

情 感

忽视学生情感培养。

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教育过

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社会性

强调教师权威,强调个人服从于团体观念与利益。

倡导师生合作和同伴互助, 倡导个人与团体之间建立互动的建设性关系。

价值观

强调竞争意识和工具主义观念,经济效益第一的观念。

倡导合作和全球观念,伦理观 念扩大到对自然、生态的保护。

职业准备

单一职业准备。

专门化的职业训练。

多重职业准备,强调职业适 应性,职教与普教的一体化。

创造性

压抑独创性。

鼓励并激发独创性。

  1. 未来学校的组织管理

一所学校要实现其教育目标,发挥其职能,提高教育质量,其管理机制是否能提供有力的保证至关重要。学校组织管理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学校各职能部门运行的顺利与否,而且会对学校的文化氛围施加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从而直接、间接地影响一所学校的质量。

学校教育管理一般涉及两个方面,即外部对学校的管理和学校自身的管理。外部对学校的管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一个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趋势:在传统的分权制国家出现权力集中化趋势,国家出面干预教育,如英、美;而在传统的集权制国家则出现权力分散的趋势,如我国。其实这两种不同趋势所寻求的正是从外部施加影响管理学校的适当方式,寻求从外面有效指导和监督学校工作的同时赋予学校以足够的自主权,发挥学校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办出适应社会发展且各具特色的学校。

关于学校内部的管理,未来学校将寻求改变传统的封闭性。官僚性管理制度。

未来学校管理首先要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走出学校“围墙”,确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格局。未来教育将超越传统正规教育所规定的界限,扩展到整个人一生的各个方面,教育的力量也就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并要求形成教育合力。未来学校要继续发挥其在未来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只有通过与家庭、企业界、社区合作的方式才能扩大其教育影响,固守脱离实际生活的象牙塔式的管理机制不仅无法面对新兴的各种社会机构的冲击,反而会丧失学校的活力,因此,未来学校管理要遵循开放性的原则, 将家长、企业界人士、其他社会人士请入学校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甚至参与具体的课程与教学设计和实际的教学活动,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校的适应力与灵活性,根据社会变化及时调整学校管理与教育过程。同时还要带学生走出学校,广泛开展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其他社会教育机构之间、学校与企业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取来自各方的教育经验,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才能把学校搞活。

其次,未来学校还要转变官僚式的管理作风,将民主管理机制纳入学校管理。要在学校内部转变传统的权威关系,鼓励教师乃至学生参与学校决策,

使师生视学校发展为己任,积极投入到教育改革之中。正如教师应重视发展学生个性一样,学校领导也要鼓励教师的创造性,对教师提出的各种观点和意见持宽容和开放的态度,允许教师采取自己独特的方式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管理应设置有教师代表参加的委员会,由教师直接参加学校管理目标的确定及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价的管理过程,并建立由教师提供反馈的监督机制,对学校领导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效果予以评估,并提出改进措施。另外,学校管理还应适当地听取学生的意见。

  1. 未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

必须改革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变革传统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设计和实施服务于个体发展的教育教学计划,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渗透培养“整体人”这一精神,才能完成未来学校的使命。否则学校的职能便只能是一个空架子。

实现未来学校的职能首先要采取一种整体的观念,这意味着课程的整合化、教学的情意性、评价的综合性以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

传统的课程体系将知识整体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学科,按照学科体系将分门别类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整体分解为部分来分析,对部分的认识较为深入,但由于每一部分的特征脱离于整体特征,认识的范围却受到很大的局限,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形成对整体特征的正确认识,也无法全面理解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而由于对整体的曲解,对部分的认识也容易出现偏差。当今世界的许多问题正是由于这种认识论上的片面性所导致的。因此未来的课程观将强调知识组织的整体性原则,倡导课程综合化,使学生对错综复杂而又有序联系的知识整体达成全面的了解,才能在创造新世界的过程中协调各种关系,创造和谐统一的新世纪。

知识组织的整体观要求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与之相配合,这种方式要求侧重探讨一般规律性的东西,而不再是零碎的知识。未来的教学将强调培养学生把握整体的能力。在强调高级认知能力的同时,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的主导活动,必须深入学生的情意世界,协调学生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单纯强调知识记忆和技能操练的传统教学早已不合时宜,服务于培养“整体人”的教学过程致力于挖掘个体多方面的潜能,重新确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真正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教学的情意性要求注重发挥人际关系的教学功能,不仅要注意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影响, 而且将越来越重视发挥同伴群体的积极作用,填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空白。另外,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潜在课程的情意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体,评价导向的作用也是重要的一环。强调记忆的考试式的评价制度导致只重死记硬背的教学实践,体现竞争性选拔的评价方式导致学习活动中的激烈竞争和人际负效应,而强调高级认知能力和创造性的评估制度则会鼓励学生独创性地解决问题。在未来学校中,将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设计并采用能全面反映学生认知水平、创造能力和情感特征的综合评价方式。

传统教育一般采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轨的方式来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时至今日,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已渐露头角,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青少年毕业后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必须具有扎实的普通文化知识和一定的职业能力。而且未来职业市场的需求告诉人们,职业准备是通过儿童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来完成的,因为未来的职业生活要求青年一代具有较强

的职业适应性,这种灵活的适应力要依靠学生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各方面的能力,如评价和分析、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组织、交流、综合、学习迁移力、创造性、根据不完全的信息作决策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也正是普通教育的任务。因此职业准备作为儿童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将通过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来完成。

个性的和谐发展不仅仅意味着个体素质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而且也意味着个体的独特性的发展。作为“整体人”是通过个体特征来体现的。因此未来教育在遵循整体性原则的同时,还肩负另一重要的任务,即如何根据学生原有的素质、能力和个性特征施以有效的针对性教育,从而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独创性,促进学生在各方面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展。这就需要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改变传统学校“一刀切”的做法,不仅仅给优等生以提高教育,给差等生以补习教育,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特点施行教育。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和教育媒体的日益丰富,为课程和教学的个别化提供了可能。儿童可以通过听觉(听录音、听课等),也可以通过视觉(读书、观看录像、幻灯、电影及计算机屏幕等)获得信息进行学习;儿童可以在学校和同伴一起学习,或接受教师的个别指导,可以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等进行探究性学习,也可以在家里通过计算机网络独立学习。理想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不仅仅要适应学生学习速度上的个别差异,而且要考虑学生学习兴趣、态度、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将学习目标、内容、材料、方法、评价、环境等多方面予以不同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塑造新世纪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