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件的代称与轶闻
在我国古代,信件一般称为“书”、还称为“笺”、“简”、“牍”、“札”、“素”等。“札”是小木板,“素”是白色的绢。这些都是当时写信的材料。因为到了汉代才出现纸张,在这以前,信件都是写在竹片、木板、丝织品上。由“牍”“素”还引伸出“尺牍”、“尺素”。
《随园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一位名叫郭晖的人离家谋差,半月后给妻子写了一封信。由于粗心,写好的信没装进信封,却误装了一张白纸。妻子接信一看,里面竟无一字,于是成诗一首,回寄丈夫。诗曰:
“碧纱窗下启缄封,尺纸从头彻尾空。应是仙郎怀别恨,忆人全不在言中。”妻子的聪明贤慧,使郭晖的“无字家书”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作用。
十五世纪末期,航海家哥伦布从美洲大陆返回欧洲时,担心自己乘坐的破旧帆船回不到西班牙,便把一份美洲地图和一封写给皇后的信,装在一个
瓶子里,密封后投入大西洋。直到一九五二年,这封在海上漂流了三百五十九年的“信”、才被美国一位船长在直布罗陀海峡捡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