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趣间

我国是名片的故乡,据史书记载,它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了,有趣的是它的名称一直在变化着。秦汉时叫做“谒”,汉末称“剌”,六朝时叫“名”, 唐时称为“膀子”,宋代谓之“门状”,明朝唤为“名帖”,清时又称“名剌”,同时也出现了“名片”的叫法。据说以前的名帖为白纸书写,到了明季武帝正德年间司礼太监刘瑾专权时,百官向他送红纸名帖,北京的红纸价格因而一下子涨了十几倍。在清末,名剌要有一尺多长,五六寸宽,赠送时还要配备一种考究的拜盒,以示对别人的尊重。如今流行的小名片,则是民国以后的事。

在香港街头有一种“行善”名片,名片上印着四个大字“无钱找我”, 这是高利贷集团诱人上当的花招。一位日本女收藏家,她的名片背后印着中国“易经”中的一段文字,她曾侨居中国。这种借名片思古怀旧的做法,确实别具一格。日本三菱金属公司不久前推出一种“纯金名片”,它厚仅 15

微米,重 1 克,外用透明塑料密封。这种名片通常是结婚、生日典礼的礼物, 或作为个人纪念品。

随着社交活动的频繁,名片使用越来越普遍,用途也随着多样化,不仅仅限于通报身份。如果你托人或寄礼物时,附上一张名片,好让对方知道谁送的礼。如果邀请朋友小聚,在名片上写几句就可代替请柬。请人办事时, 名片又可以替代便条。当你访友不遇,可留下名片,写上来意。亲友生日, 在名片上写上“祝君生日愉快”的字样,又可当贺信。在需要回敬友入时, 又可用一张名片代为效劳。另外,名片还具有收藏的意义,如果你能将所有的名片珍藏起来,若干年后就会成为你的一部社交史稿。如果在名片的背后注上时间、地点、何事,那就更为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