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酒的艺术
人们常在喜庆或送别的筵席上举杯相敬,表示祝贺或珍重道别之意。古人所谓“酬酢”,就是指互相敬酒。主人敬客人叫“酬”,客人敬主人叫“酢”。英国人把敬酒称为 toast,有人直接音译为“吐司”。这个词本来是指 “烤面包”,这与“敬酒”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会一变而为“敬酒”呢?原来在 16 世纪时,英国有一种风俗,喜欢在酒杯里加一小块烤面包,可以增加酒的香味。加了烤面包的酒,也叫“吐司”。由此引伸,“吐司”是指那位受在座者敬酒的主客,含有此人可使举座增光之意,最初能享此殊荣的往往是社交圈中红极一时的名媛,后来就不限于女性,同时,这个词也有“举
杯祝贺”之意。
据说,从前英国人在大宴会结束时用银制的大酒杯,内盛泡着烤面包的酒,轮流传递于宾客之间,表示互敬。为了传递方便,那种酒杯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把手。轮到互敬的人,便一人执一把手,起立而饮。这种酒杯就是现在运动会上奖杯的雏形。
在莎士比亚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绝妙的敬酒辞:“Goodcompany, good wine, good welcome, make good people.”意思是:“有好友、好酒、好款待,便成好人。”
在美国,宴席上致敬酒辞的习惯也是由来已久。敬酒辞也叫 toast,内容要简短、俏皮,或幽默。通常是由主持人致辞,然后介绍几位贵宾致辞。
这个主持人最好是声音洪亮,对在座者的身份了如指掌,能将致辞人的次序安排得恰如其分。
从前,美国有一段充满爱国情操的祝酒辞:“谨以此酒敬当年种玉蜀黍的人,喂鹅的人,制鹅毛笔的人,写独立宣言的人。”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则有过一段发人深省的敬酒辞:“我们不是该做的‘我’, 我们不是想做的‘我’,我们不是将做的‘我’。但是,感谢主,我们不是昨日的‘我’!”
美国名报人贺兰德在敬酒时说:“愿主赐给我们一些不为官欲所害的人;不为利诱所动的人;有见解又有意志的人;爱荣誉的人;不谎骗的人。”这段祝酒辞,为他理想中的议员勾画出了一个轮廊。
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谚语:“今天该做的事不可搁到明天。”这句谚语居然给人俏皮地改为新年许愿的敬酒辞:“要想避免麻烦,这儿就有一个轻而易举的法子:今天不该做的事,总要搁到明天。”
美国有一首流行的民谣《裸麦威士忌》,就是源自一段古老的敬酒辞: “愿我饿的时候有牛排吃,渴的时候有裸麦威士忌喝,穷的时候有钞票,死的时候上天堂。”
爱尔兰也有一段有趣的祝酒辞:“警祝福寿双全。愿你去世五分钟以后魔鬼才知道您已不在人间。”
瑞慕塞的敬酒辞有巧妙的比喻:“愿友谊的交链永不生锈,爱的翅膀永不脱毛。”
一个无名氏的敬酒辞别致而耐人寻味:“向友谊四枢纽致敬:誓,死, 溜,喝。发誓的时候,要对你的国家发誓;死的时候,要为正义而死;溜的时候,要从坏朋友身边溜走;喝酒的时候,要陪我喝。”
如今,提倡禁酒的人会举起一杯白开水说:“你要是喝酒像鱼喝水一样, 那么,鱼喝什么,你就喝什么吧!”或者说:“向酒致敬——在外面比里面安全!”
但是苏格兰的敬酒辞则毫无劝人戒酒之意:“快举杯吧!落后就遭殃!” 美国专栏作家史威夫特在他的专栏里概叹说,如今的敬酒辞已经每况愈
下,远不如从前那样典雅、俏皮、幽默。例如,“向玛丽致敬!”或“好酒, 好肉,好肉汁!我们吃吧!”甚至一位颇有声名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举起杯来只说:“向莎士比亚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