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纲五常说起

一提孔子,人们自然想到孔孟之道,一谈孔孟之道,人们又会联想到三纲五常。几千年来,中国深受三纲五常之害。冲破三纲五常之网罗是近代以来的先进中国人的追求。有些年轻朋友对中国文化知之不多,有时由恨三纲五常转而恨孔孟之道,复由恨孔孟之道转而恨孔子,这实在有些冤枉了孔子。那么三纲五常与孔子的关系究竟是怎样呢?

所谓三纲五常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一般是指仁、义、礼、智、信。有时它也指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三纲是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妇女也要绝对忠于并服 从 丈 43

夫。这就彻底泯灭了作为臣下,作为子女,作为妻子的个性自由,完全被置于奴役地位。实际上,在孔子那里,君臣、父子、夫妇关系并不完全如此。孔子主张臣对待君上要忠。君上使用臣下要讲究礼仪,父母要慈,子女应孝, 并提出了“正名”理沦。所谓正名就是君臣父子夫妇的言行都应合乎其应有的社会身份。所以君要像君,臣应像臣,父应像父,子应像子等等。可见孔子并没有将臣、子、妇置于完全被奴役的地位,也没有给君、父、夫以绝对的支配权力。但是他亦流露出向君、父、夫的方面倾斜的趋向。到了西汉时代,出了一位大思想家,叫董仲舒。他根据阳贵阴贱理论,全面论证了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并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之于天,使三纲五常具有了绝对地位。南宋时代,又出了一位大思想家,叫朱熹,他说纲常经过万年,都是不可磨灭的,进一步论证了三纲五常的永恒性,绝对性。

近代以来,谭嗣同以其“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大无畏气魄,猛烈抨击纲常伦理,认为它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鲁迅、吴虞等人,将矛头直指孔子,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在其《狂人日记》中大胆揭露仁义道德吃人的本质。自此以后,孔子与三纲五常就有了一种特殊的联系。事实上,孔子本人并未明确提出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的系统论述是后来的事情。但孔子的确也将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了,使道德与政治不分,这一思想是为三纲五常的提出者们所充分发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