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中成长
孔子 3 岁丧父,17 岁丧母,在悲苦中开始了独立谋生、自我奋斗的历程。
这一历程既饱经世态炎凉,辛酸苦辣,也领略奋斗中的快乐。
母亲去世不久,年轻的孔子便遭到了季孙氏家臣阳虎的侮辱。事情是这样的,当时鲁国执政贵族季孙氏举行了由士一级贵族参加的宴会,孔子认为自己是武士的儿子,也有资格参加,于是就随客人走进了季孙氏的门厅。不料,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看见孔子,大声斥责孔子不应该进来。孔子在众人的讥笑声中,忍辱吞声,走出了季孙氏的深宅大院。孔子正是在这种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环境中,咬牙立志,奋发学习,努力向上。
为了谋生,孔子曾当过管理牛羊的小吏,古时候称这种官职为乘田;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古人称这种小官为委吏。孔子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 勤勤恳恳,把牛羊管理得很肥壮,仓库帐目管理得清清楚楚。这说明青年时代的孔子很接近下层劳动人民,并不鄙视体力劳动。也许正是早年的这些经历,才塑造了这位历史名人。
在春秋时代,一个有文化的人必须掌握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门学问。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六艺之学”。孔子自幼演习礼、乐,精于射箭, 也会驾车(御),并学会了写字(书)和计算(数)。孔子的这些学问,大都是通过自学和随时向人请教获得的。所谓“圣人无常师”,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但青年孔子“不耻下问”,不放过任何一次向能者请教的机会。据史记记载,孔子曾向郯国郯子请教过少昊时代官职制度的历史情况;也曾不远千里西去雒(luò)邑,向老子请教过礼;还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学过琴。孔子不仅向有名的学者专家学习,而且他还把学习当作一自觉的行为,随时向人们请教。他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进入祭祀周公的太庙,就问这问那。这说明青年孔子是一位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的人。唯其如此,才使这位出身贫寒,幼年失怙的有志青年,在 30 岁左右, 就成了闻名鲁国的饱学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