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中庸

众所周知。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上下、左右、前后之间都有中,每一个具体事物,每一现象都有中心、中点或中间。大至宇宙,小到微尘沙粒, 何者无中?中又有正中和偏中之分,如圆的圆心就是正中,而只要在圆周之内的任何一点亦可称在圆之中。这是我们通常所谓的中。那么孔子所谓的中是什么意思呢?首先让我们看看“中”的沿变。

在甲骨文中,中字已出现。《尚书·大禹谟》已将中提升为重要观念。所谓“唯精唯一,允执厥中。”意思是思想要精诚专一,办事要掌握中道, 不得偏颇。《易经》爻辞里,中字已多次出现,如“中行独复”,“中行无咎”等等,意思是说只要行中道、由中道而行,就会得到好的结果。西周的统治已有“中德”之说,这就把中字引入了政治和道德领域。可见“中”的思想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了。

但是,孔子以前,人们只是视“中”为一具体范畴,中也不过是“用中”, “行中”,“中道”,适度之意,尚不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而且中庸连用,始于孔子。孔子继承了“中”的传统思想,把它升华为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普遍方法,使它成为一无所不在的哲学范畴。

根据前人对中庸的理解,孔子的中是中正、中和、中行之意,庸是用、平常之意。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这就是说中庸是一种至高的德行。在孔子那里,至高的品德也就是平常的品德,愈是平常,愈是人人可实践的东西,则愈是高明的东西,愈是难以真正实行的东西。孔子有弟子三千,他只称颜回的为人,能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不至于丧失。可见贯彻中庸之难。总之,中庸就是一种平常之道,正是因为它平常, 所以也不容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