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与小人

义利之辨、人禽之辨。君子与小人之辨,一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关注的课题。这些课题的发源与孔子都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君子与小人之辨, 孔子论述得十分详尽。

君子与小人,原是指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孔子则把这政治范畴改造成一道德范畴,认为君子是道德人格的体现,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小人是缺乏道德修养的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不在于官位的大小,财富的多少,而在于有没有道德觉悟。有些人官居高位,富比石崇,然心怀不良,图谋不轨,小人也。相反,还有些人,一介平民,箪食瓢饮,然乐善不倦,进修德业,君子也。诸葛亮在《前出师表》总结两汉兴衰的原因时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里所说的贤臣与小人都是指身居高位的人。可见自孔子以后,君子与小人就不再是一政治概念,而是一伦理范畴了。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论述。首先,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所关注的对象不同。他说:“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说明小人只是对利害有了清楚的觉醒,而君子则超越了利害,对道义有了清楚明白觉醒。君子所关心的是道德的完善,小人则只关心土地钱财;君子关心刑罚, 小人只关心恩惠。也就是说君子的境界是高层次的,小人的境界是低层次的。

其次,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同人交友的方式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与人相处,决不结党营私、党同伐异、藏污纳垢,而小人则不分是非,不讲原则,四面玲珑,八方讨好,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察言观色, 以结主知,其术弥工,其操弥下。总之,君子之团结是有原则的团结,而小人之团结则是无原则的一味讨好。

再次,孔子认为君子严律于己,小人则刻求于人。他说:“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遇事则自我反省,小人则一味推卸责任。君子在成人成己的道路上,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小人则陷入物欲,为世俗所累,不断沉沦,以至于沦为衣冠禽兽。

孔子对君子与小人所辨甚详,这里只是举其大要概而言之。孔子之所以要不厌其烦地指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意在告诫学生们为君子儒,不要为小

人儒。

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是理想的人,是仁的外化,是义的体现,是智勇的代表。仁是君子的本质,无论环境再难,处境再险恶,他不能须臾离开仁。为了仁的实现,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胸怀坦荡,内省不疚,无忧无惧;君子言行一致,耻言过其行,即以说大话,说空话,而不贯彻执行为耻。君子勤奋上进, 好学深思,为进德修业,终生奋斗不息。可以说,孔子将人们所具有的一切美德都赋予君子。但这些美德的实现既无需惊天动地的业绩,亦无需逃离现实的人生。孔子告诉人们的只是现实的智慧,实践的智慧,生活的智慧。生活是每一个人的生活,每一个人亦都在生活之中,无论是总统、部长,或是科学家、艺术家、学者、平民,都离不开生活,都在生活着。生活是其现实道德的必由之途径。是君子,或是小人,是向上提升自己的精神,还是向下沉沦于世俗,全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