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孔学的历史命运

孔子生前历尽艰险,他向往大同之世,却降生在天下无道的春秋时代。他作为没落贵族的后裔,在鲁并没有特殊的身份,他三岁丧父,17 岁丧母, 孤苦伶仃,备尝世态炎凉之苦。然而这种极其艰难的环境之中,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意思是说他 15 岁时就立下了学大道之学的志向,30 岁就为以后的学业奠定了基础,40 岁以后就不被疑难所困惑,50 岁后就认识到自然和社会的必然法则,60 岁后就什么话也能听进去了,70 岁以后就达到了一种自由的境界。可以说他全凭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成为一代伟人。然而,孔子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颠沛流离的一生。他一生游历许多国家,希望能遇见明君,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愿。但其学说备遭当时统治者的冷落。其死后却身受光荣,其学说也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尊崇。不过,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欧风美雨,狂卷中国, 中国文化颇遭非议,孔子由圣人的代名词变成人人可以诟诋的对象,从而结束了儒学作为官方学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