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
有一次,孔子同弟子们谈话,其中子贡问他: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孔子回答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则有些不及。子贡马上问:那么, 子张好些吗?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这就是说过分和不及一样,都不是理想的要求,都不好,中正才是人应追求的目标。
在这里,孔子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重要理论——度,过是超过了度,不及是低于这个度,超过了度和低于度都违背了适中的原则,都不符合中道。度是保持事物的量的状态,一旦达不到这个度和超过了这个度,都会改变事物的质,使一事物变成他事物。就孔子所论及的子张和子夏而言,子张之过, 子夏之不及,皆不符合君子的理想品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讲办事情要讲究“分寸”,掌握“火候”,这个火候,这个分寸就是度。在经济建设中, 我们既要反对冒进,又要克服保守,既要反左,又要反右,也是要求人们掌
握经济建设的最佳速度。所以,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们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基本方法。
过与不及实质上是矛盾的两极,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两端”。《中庸》引孔子话说:舜是何等的富有智慧啊!他喜欢多方面的寻问、分析,考察各种意见,压抑恶人而褒扬善人,抓住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以中道的原则治理人民,这就是舜。这就是孔子“执其两端,用其中”的思想。所谓“两端” 就是矛盾的两方面,如和与同,周与比,善与恶,贫与富,贵与贱,宽与猛等等。执其两端,就是认真地掌握事物的两个方面,分析事物的两个方面, 以中道原则解决矛盾,反对走向任何极端。这就是以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性。
孔子又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句话是说我并没有多少知识。有一个普通人问我问题,我也知道甚少。但我从他提问的反正两面去盘问他,然后再回答他的问题,问题就解决了。可见,孔子不仅是两端思想的理论解释者,而且他还是这一理论的具体执行者,应用者。他正是运用这一思想获取了大量的知识,解决了许多难题。
由是孔子说:“攻其异端,斯害也已。”对孔子这句话有多种解释,关键是如何理解“异”字,有人认为异就是错误的意思。我认为这里“异”就是不同之意。因而孔子的这句话是说认真地研究矛盾的不同方面,这样祸害就会消除了。这是孔子对其两端思想的高度评价,反映了孔子对这一思想的信心。
我们说过,孔子哲学是一种哲学的人学。两端思想体现在人生态度上, 孔子既反对冒进的人生态度,也反对保守的人生态度。他说:“得不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那一定要交结狂者和猖者。狂者不顾一切,一意进取, 狷者顾虑重重,有时能为亦有所不为。”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很高的品德, 一般人是难以达到的。在他三千弟子中,只有“三月不违仁”的颜回,才能择乎中庸,得一善,而拳拳服膺焉。而其他人不是一意进取的狂者,就是有所不为的狷者。可以说中庸之道既是孔子的一贯之道,也是他人生实践的理想目标。
“两端”思想是孔子思考问题和解决矛盾的重要原则,是其哲学方法论。这一原则和方法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宋明时代,无论是张载的“一物两体”,还是朱熹的“一分为二”,抑或方以智的“合二而一”,都与孔子两端思想存有某种联系。时至今日,他既反对过,又反对不及的思想仍然有启发意义,仍然是我们处理问题的一种有效原则。不过时代毕竟在不断发展中,不同时代的人仍对于“中”的标准会有不同理解,孔子所谓的“中” 与“不中”的标准是周礼,合乎周礼即为“中道”,反之,就是不中。张载、朱熹理解的中是三纲五常等封建名教。我们所谓的中是人民的利益。所以创造地继承孔子执其两端而中用的这一宝贵思想,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