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先师

孔子一生,积极入世,追求救世之道,然而他彻底失败了。教育学生, 本来是为了培养实现政治理想的人才,也就是说是其政治活动的辅助项目,

但他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一生究竟招收了多少学生已无从详考了。所谓弟子三千,只是概说。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基本是可信的历史事实。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作为一位伟大文化的传播者,受到了历代人民的尊敬,尤其是历代知识阶层的尊敬,也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老师,诲人不倦是其一生的光辉写照,“有教无类” 是其私人办学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充分显示了他那开放、博大的胸怀。《论语》一书真实地记录了他教诲弟子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向他请教了种种问题,对这些问题他都向学生作了详尽而富有创造性的解说。从这些解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百问不厌,严肃认真的态度及其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思想。

孔子一生以其伟大的人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召了他的学生。他终其一生,视道德人格高于一切,决不为谋求物质利益和权势地位而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因之而丧失自己的道德人格。他曾说,“君子谋道不谋食”,“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君子应为追求真理而活着,不应为追求物质享乐而活着;君子早上寻求到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了,也甘心情愿。他认为小人在穷困之中往往乱了方寸,为非作歹;而君子则应在贫困中坚守自己的道德情操。所以他说,吃粗饭,喝生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与不义是其取舍的标准。他甚至认为道德人格比生命还重要,在生命和道义发生冲突的时候,“志士仁义,有杀身成仁,无求生以害人。”虽然他一生志不得酬,颠沛流离,历尽坎坷,然而一切困厄、艰辛,乃至危险都未能动摇他的意志,未能使他放弃救世的热忱,他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为变无道世界为有道的世界奋斗了一生。他的弟子们正是为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在任何情况下,都与老师坚定地站在一起,与老师共患难。孟子曾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以德服人,正是孔子吸引学生的诀窍。

爱护学生的典范。孔子不仅以其伟大的精神感召学生,而且还十分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同他的关系,决不亚于他与儿子孔鲤的关系。有一回, 他的学生陈亢怀疑孔子是否给孔鲤另开“小灶”,于是他就问孔鲤:“你是否在你父亲那里还听到了我们未听到的教诲?”孔鲤说:“没有。有一天, 父亲站在堂前,我轻轻地走过庭院,父亲问我:‘学《诗》了没有?’我说: ‘没有。’父亲便说:‘不学《诗》,就不能使言语恰当典雅。’我便学了

《诗》。又有一次,仍然是父亲独自站在堂前,我轻轻走过,他问道:‘学

《礼》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无以立。’我便学

《礼》了。我私下只听到这两次教导。”陈亢听后,十分高兴地说:“我只问了一个问题,却从回答中得到了三种教益,一是知道了学《诗》的重要性, 二是知道了学《礼》的重要性,三是明白了君子对其儿子不偏私。”这说明孔子并没有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视为私有财产,只传给儿子,而是把它看作天下之公器,无私地献给其学生。他对学生可以说是关怀备至。像冉伯牛, 染了可怕的传染病,不能起床了,孔子亲自登门探视,并为之叹息。他与颜渊的关系,可以说是师生关系的楷模,是千古传统的历史佳话。颜渊,住在陋巷卑室之中,“一箪食,一瓢饮,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就是颜渊,孔子大加赞赏,连称其贤。在周游列国之中,有一次孔子与弟子被人包围追杀,形势十分危急,孔子与弟子走散了,后来弟子们先后到齐,只

差颜渊,孔子十分焦急。颜渊终于也赶到了,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呢!” 颜渊说:“有老师在,颜渊怎敢死?”在孔子 71 岁那年,颜渊不幸去世。孔子悲痛欲绝,连说:“老天是在要我的命啊,老天是在要我的命啊!”有的学生说:“老师的悲痛是否有点过分了?”孔子说:“我不为这样的人去世而悲痛,而为谁呢?”有些学生要联合起来厚葬颜渊,孔子力劝而无效,连连说道:“颜渊把我当父亲来看待,我却不能把颜渊当做自己的儿子来看待。孔鲤死时,没有厚葬,而却厚葬了颜渊。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不听我劝的学生干的。”颜渊死后,孔子仍对其念念不忘,与人交谈,屡称其“学好”。颜渊一生对老师忠心耿耿,从未出仕做官,以追随孔子为一生最大的快乐。孔子当年讲学,其门人曾三盈三虚,独颜渊不去。在陈蔡绝粮之际,不少弟子对孔子之道产生了怀疑,唯颜渊认为:“老师的道太伟大了,以至于为世所不容,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还有一学生,名叫子路。子路性格粗犷, 但为人正直。孔子 72 岁时,子路在卫国为叛兵杀死,砍成肉酱。孔子知后, 十分伤心,并命家人不许吃肉酱。子路对孔子十分忠诚,孔子曾言:“自我有了子路,恶声不闻于耳。”

尊敬他人的人,一定为人所尊敬;关心、爱护他人的人,一定会受到他人的关心、爱护。孔子对学生献出了他全部的爱,他自然也受到了学生们的崇敬。孔子 73 岁那年离开了人世。在各国任职的孔门弟子,皆前来为这位老师送葬,并遵照儒家的礼仪,为孔子服丧三年。三年期满,弟子们尽哀而去。而子贡感师厚恩,去而又返,结庐墓旁,再守三年。纵观上下五千年,横贯东西万国,师生之情之深,师生之爱之笃,师生关系之和谐与融洽,恐怕当首推孔子。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将永远受到世人的尊敬,他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也将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