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刑关系

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倡导德治主义,但他并不反对刑罚。不过他认为只讲刑罚并不能使老百姓心悦诚服,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似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说仅靠行政命令和刑罚来治理人民,只能使人民免于犯罪, 但并不能使老百姓有廉耻心;如果以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约束人民,人民不仅不犯罪,反而能自觉维护等级制度。在孔子看来,德治比刑罚更为根本, 如果说刑罚能消祸于已发,那么德治可以防患于未然,刑罚只能治标,德治反能治本。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孔子坚决反对滥杀无辜。当有人说:善人治理国家, 连续百年,亦可以克服残暴,免于虐杀。孔子听后,大加赞赏,连说:“诚哉是言也。”当有人问他如果杀无道,以就有道,如何呢?孔子说:“治理国家,何必要杀戮呢,只要当权者自觉向善,老百姓也就向善了。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向往的政治是仁治,故而,他极力反对刀箭式的统治,反对对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在他看来,仅仅靠军队, 靠武力,并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征服人心。当统治者为淫威的一时奏效, 而弹冠相庆之日,正是其民心丧尽之时,种下的祸根远非表面的胜利所能比拟。

他不仅反对滥杀无辜,而且他也反对残酷的刑罚。孔子时代,有一种惩治犯人的办法,就是一旦有人犯了法,就被砍去一只脚。有的地方的统治者, 滥用这种酷刑,以致于假足的价格高涨。孔子知道了这一情形,十分生气。他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说,那些制造假脚的人,不该断子绝孙吗?实质上真正制造假脚的人并不是艺人,而是那些暴虐的当权者,无耻政客。就文字看来孔子诅咒的是卖假脚的人,其用意是说那些无耻的政客应该断子绝孙!足见孔子对严酷法律的愤恨,对滥用刑罚的仇视。

当然,孔子并非是彻底的非暴力主义者,更不是主张取消刑罚。他只是告诉当权者,社会混乱,人民不安分,他们本身应该负责,应该主动地反躬自问: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其次,他主张刑罚要“中”,中就是要公正无私,不要偏袒,更不能报复。再次,他认为暴力应该宽猛得当。如郑国子产死后,太叔秉政,采取比较自由、松疏的统治措施,结果郑国盗贼横行,人民都起来造反,迫不得已,太叔使用了武力。孔子知道了这一事件,十分高兴,连称其善,并就此发表评论:政治太宽松,人民就会怠慢无度,怠慢无度就需要以猛力纠正之;用猛力人民就会受到伤害,伤害后就应施之以宽松。“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政治的和谐,国家的安定,是孔子追求的目标。孔子并不希望通过废除武力和刑罚来达到这一目标,而是希望统治者能充分认识刑罚的不足,使二者使用得当。

在德刑关系上,孔子基本上主张德刑并存,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德刑并存,标本兼治是其理想追求。孔子的这一思想给儒家文化以深刻的影响。提倡王道,主张德治,反对残暴和酷刑是儒家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当然, 孔子的这一政治主张并未能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中国历代封建帝王所标榜的王霸并行、德威并用并不纯粹导源于孔子,而是儒法合流的变种。不过,孔子的德治主张依然具有不容低估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