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智勇合一

仁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在古代,智是一种能通权达变的智慧和客观知识。孔子的仁是一种含有智慧的仁,孔子的智是一种实现仁的智。一个人失去了智慧,他决不能成为仁人,而聪明不为实现仁德服务就会成为小人。

孔子曾将仁、智、勇作为君子的三大条件。他说: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忧愁,智者不迷惑,勇敢者无所畏惧。仁、智、勇三者衡量君子的标准, 三者缺一不可。

不过,在这三者之中,仁是主要的,仁是统帅和主宰。他说,选择住处, 也要讲究仁德。假若没有仁德,就称不上是聪明的人。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人、恶人本来是才智之事,然而这种好恶必须以良好的品德为基础,假若没有良好品德,其所好所恶,就未必尽当。当然,孔子有时也将仁者与智者并列,如“仁者安仁,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等等。但在孔子的心目中,乐水者不如乐山者, 动者不如静者,利仁者不如安仁者。仁者将实现仁德视为自觉自愿的活动, 非如是便内心不安,而智者只是处于为长远利益着想,才实现仁,自然比前者低一层次。所以,仁人才是孔子的理想人格。

反过来,智又有辅助仁德实现的功效。孔子最宠爱的学生颜回,同样也是最好学、最聪明的学生。才如子贡也只能闻一知二,而颜回到闻一知十。

其他学生只能做到一日不违背仁德,而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可以做到“三月不违仁”,故而颜回被列为三千弟子之冠,七十二贤之首,德行科第一。颜渊是其学生中最杰出、最富有智慧者。但他的智慧不是雕虫小技,不是小聪明,不是权谋,而是一种实践仁德的智慧,我们可以称他为“圆而神的智慧”,孔子认为,智慧有利仁德的实现,而学习又能增进智慧,故他要求弟子“博学于文”。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就是说爱好仁德, 然而不爱好学习文化知识,就容易被人所愚弄。“博学于文”正是进德修业的必要手段。孔子本人就是一位博学大师。至到晚年,他仍然“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地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修道的实践。

对于勇,孔子论述很多。他曾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这可能是见义勇为一语的来源。孔子的勇,是让人们勇于义,勇于道德实践,而不是走马斗鸡的匹夫。因而勇敢必须在礼的范围内行事,接受礼的约束,如不接受礼的约束,勇敢就可能盲动闯祸。“勇而无礼则乱”。只有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才能克服勇敢的负作用,使勇敢真正归于中正而成为美德。他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爱好勇敢和刚强,而不爱好学习,就会胆大妄为,甚至捣乱闯祸。据说孔子的父亲就是一位有名武士,在春秋时代,以勇力闻于诸侯。孔子本人,身长九尺六寸,勇力过人,且精于射箭和驾车,然而他并不是一味地称赞勇敢,而是主张勇于义。在他看来,仁德是勇敢的主宰,在仁德支配下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才是君子之勇。君子要“以义为尚”,既知勇,又知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指出:仁人一定具备勇敢的品质,但勇敢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仁人。

仁、智、勇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在仁人那里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孔子理想中的人格是智、仁、勇三者兼备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