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含义

在孔子以前,仁这一概念就已经存在了。像《尚书》、《诗经》、《国语》等书中就经常使用仁字。但这些书籍对仁字的使用是零碎的,不系统的, 其含义也是不确定的。如《尚书》:“予仁若考。”《诗·齐风·卢令》: “其人美且仁。”前句话的仁有人说是指仁德,有人说它相当于语法中的介词“而”,看来后一句话的仁含义是相对清楚的,它是在赞美一个人既有美好的外表,又有良好的品德。孔子哲学上的一大功绩是充分展现和完善了仁的含义,使它成为其哲学思想的中心范畴。在孔子那里,仁有如下几层含义。

其一,仁者爱人。有一次,他的学生樊须问他什么是仁,他回答说:“爱人。”“仁”之一字从二从人,有处理人与人关系之意,引申为爱人。爱人是仁的基本含义,也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首要含义。孔子的学说本质上是一种哲学的人学,是一种躬身修己之学。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如何培养人,造就人, 完善人的学问。这种学问与其说是一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一人生实践问题。脱离了人群,脱离了你自身所处的人际关系也就没有这种实践。很简单,“爱人”必须有爱者和被爱者,失去了任何一方,爱人就不能成立了。孔子的爱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古典的原始的人道主义。据《论语》记载:当马厩失火后,孔子当下即问伤着人没有,而不问伤马没有。可见在他的心目中,马的价值与人是无法比拟的,故而只问人而不问马。他有句“老者安之”, “少者怀之”的名言。这句话典型地体现出他对人的态度。放在今天的环境中,这句话就是尊老爱幼。尊老爱幼,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民族的美德, 这一美德的形成与孔子的思想不无关联。不过孔子的爱人并非是无差别、无等级的抽象之爱,它是建立在“尊尊”、“亲亲”的宗法社会关系之上。所谓“尊尊”就是绝对地无条件地尊敬长辈和上司,“亲亲”就是无条件地亲近、爱护自己的亲属。孔子认为尊尊和亲亲是爱的基础和出发点。他所讲的爱也就是将自己对亲属的爱扩及于他人、国家、社会。这种爱人应当说有很大的局限性,如父亲干了坏事,他要求儿子为父亲隐瞒,相反,儿子做了坏事,父亲也应当为儿子隐瞒。所谓:“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 这种“直”实质上是对罪恶的宽容,是应当加以摒弃的。

其二,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努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制。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曾请教他什么是仁,他说,克己复礼就是仁。一旦实现了克己复札,天下就归于仁政了。颜渊进一步问他,如何才能达到克己复礼呢?他说:“非礼勿观,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即做到视听言动符合道德规范,不能超越道德的界限。这种仁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克制,自我约束,以达躬身修己之目的。仁者爱人是就对象而言的,克己复礼为仁是就自身而言的。在孔子看来,只有真正使自己的视听言动符合

礼的规定,达到克己复礼,才能从最终意义上实现爱人的目标,也才能产生对他人爱的感情。从另一个角度讲,对他人关悯程度如何,又是衡量一个人克己复礼的外在标准。克己是修身,爱人是安人。故君子“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是仁的圆满实现。

其三,仁是推己及人的情怀。推己及人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两句话是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推己及人。前者是从积极的角度讲推己及人,它告诉人们,自己有建功立业的愿望,就应该知道帮助他人建功立业。后者是从消极的角度讲推己及人,它告诉人们, 自己不愿接受的痛苦、打击、磨难,就不应当施加于其他人。这种推己及人的情怀实际上是对修己安人的进一步规定,也是爱人原则的具体化。修己如何去安人,推己及人是安人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这种方式和手段又是对仁者, 对有爱心的人的起码要求。人人都做到了这一点,人们之间的争名夺利的磨擦,人事间的纠葛、冲突也就化解了,人们之间也就协调、和谐了。这一原则至今仍然是人们出处进退,待人接物应遵循之道。

其四,仁就是人。《礼记·中庸》载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这就是说仁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一个人一旦失去了仁,他就不是一理想的人,完善的人,纯粹的人。由此,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学归根到底是关于人的哲学。在他那里,仁的觉醒,实质上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是对人本质的一种显豁。这种人学在春秋时期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殷周以来,神学思想一直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人们认为冥冥之中有一万能的上帝主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春秋以后这种思想不断遭到先进思想家的怀疑乃至否定。人们开始由注重神不断转向注重人。孔子的仁学思想正是这一思想转换的反映。虽然在孔子思想中,尚留有天命神学思想的尾巴,如他要求人们“知人命”,“畏天命”,但是在其理论体系中,人无疑是第一位的,是核心,神则是次要的。当有人问他如何事奉鬼神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要人们“敬鬼神而远之”。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相当进步的。

仁是孔子哲学的最高范畴,研究人是他思想体系的中心。孔子以仁为中心,建立起自己的人本哲学体系。仁贯彻于伦理领域,他主张孝悌与忠恕; 贯彻于政治领域,他主张实行德治;贯彻于教育领域,他主张“有教无类” 等等。仁既是其哲学的始点,也是其哲学的终点。仁既是对人们的起码要求, 又是人的最高境界。故而,在孔子思想中,仁的意蕴是丰富的,多层次的。